图书馆管理、业务、科研之间关系琐谈

2018-01-25 05:30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北京100081
图书馆建设 2018年4期
关键词:业务管理字段图书馆员

顾(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 北京 100081)

●业务和管理之争

什么叫懂业务?这里也有争议。如何懂业务?更有争议。是否要亲自做业务?还是有争议。

正方认为,如果不懂业务,不可能做好业务管理工作。业务管理人员站位高,有一些问题具体工作人员看不到,或者没有长远眼光。

反方认为,做了管理工作,就对业务工作生疏了。如果经常做具体业务,会干扰具体业务,或者会在管理工作方面做不到位。

老一代的图书馆员,都一直告诫我,在做管理工作的同时,不能脱离业务。我也是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我担任那么长时间的业务管理工作,从来没有脱离过业务。而且,从我的经验来说,为业务开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业务和管理的结合

在进行城市功能区识别时,需要综合考虑街区内不同类型POI的街区密度。由于重分类后的POI数据类型有多种,类型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每个类型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应某个功能区的信息。可以采用线性组合的方法将原始数据类型转化为几个新的综合指标来反应街区的功能区特性。

在Aleph500系统引进的时候,我亲自参加选型工作,由于我对业务细节了如指掌,发现了一些别人不知道的功能,如书目数据的标目字段批处理的功能。我首先发现以后,就做了不少尝试,修改了著名作者的标目,短时间内纠正了数据中的明显问题。后来,对于数据修改和完善工作,我也根据类似的方法做了设计,使原来觉得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现实。

又如,过去日文数据没有采用Z39.50协议下载,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操作,还以为采用光盘套录的模式。我根据自己对系统的熟悉知识,去兄弟图书馆考察,也咨询了国外机构,最后得到解决,成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部分。

到了数据回溯的时候,领导说要在几年内完成所有几百万条外文数据的回溯工作,大家都觉得不可能,而且还有习惯性思维方式,想自己做,不放心别人做。如果按过去的思路,100年以后都做不完,到那时候我们都不在了,也不知道是否还有经费呢。时间不等人,我们要只争朝夕,就采用特殊的办法——设法外包处理。于是,我们就在5~6年内初步完成了大语种的回溯工作,在10年内完成了所有语种的回溯工作。

●宏观管理和微观业务

关于具体业务工作,也涉及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结合问题。例如,做编目时间久了,就会只关注具体字段的选取,熟记字段和子字段的标记,无休止地“精益求精”、自我欣赏,有时候却忘记了这个字段是做什么用的,设计这个字段的目的是什么。有一些字段是给技术人员用的,有一些字段是给编目员用的,有一些字段是给读者用的。不搞清楚这些区别,也很难满足用户需求。

业务细节究竟谁来负责?这个事情各个层面都出现过问题。Aleph500系统升级的时候,因为技术部们跳过了部门层面,直接让科组反馈意见,于是若干年后就发现了问题,索引字段忽略了首冠词,只好回头重新索引。有意思的是,纠正索引问题也需要报文,相关部门为了怕承担责任,要求我把说明之前出问题的文字内容删除,让我也觉得很无奈。

涉及业务报文,有时候相关会签部门会问我这个项目具体负责人是谁,他们好直接联系。对于有一些问题,我就说直接找我。对方貌似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找主任呢?有时候,对方的具体负责人觉得也不好意思和其他部门的主任沟通,或者有一些推诿的话也不方便和主任说。因为我对业务总体设计熟悉,就亲自处理。只有解释清楚了,才能解决问题。

业务管理干部有机会去国内外各个图书馆交流,自然见识要广一些,站位要高一些。如果懂业务,就能更准确地把握方向,更迅速地解决问题,这十分重要。

●亲力亲为和抓大放小

总的来说,业务干部要熟悉业务,要亲自做业务,才能有说服力,才能一竿子插到底,才能进行合理可行的宏观设计。不过也有不同的观点,各种理由,就不多分析了。当然,做管理者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亲力亲为,难就难在把握火候。一般来说,开拓性的工作需要亲力亲为,而已经成为日常工作一部分的,让大家按规则操作即可。

新出台的《公共图书馆法》第十九条要求“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馆长应当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有人问我这条如何解释,我觉得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过去争论过,没有结果,以后恐怕也不会有明确的结果。

实际上,业务和管理“双肩挑”的干部不容易培养,干部自己也比较幸苦。记得1990年代,“双肩挑”的干部还有津贴,因为那时候懂业务的管理干部确实少,现在想都别想了。甚至业务岗位工资和行政岗位工资“就高不就低”的做法,也有不少人提意见。也是因为,纯粹做行政工作,如果要走好,也很辛苦的。世界上任何事情,只要做好,都没有轻松的。

●业余科研工作

在图书馆里,曾经是没有科研工作,也没有形成科研的风气。1980年代,邵文杰等老一辈图书馆员在业余工作之余,写了一些文章,引起关注,改变了人们对图书馆员的看法,认识到图书馆员不应只会采访和编目,图书馆是值得动脑筋的地方。任继愈等学者提倡学术研究,随后国图风气逐渐改变。现在,博士硕士一大堆,研究馆员的数量比过去的十倍都多,学术研究不是问题了。

我刚到馆时国图科研风气不强。别说都要有学术成果了,就算你在大家喝茶聊天时写点东西,别人都会说你利用工作时间干私事,对你有意见。但我的前辈一直是榜样,使我养成了工作之余从事科研的习惯,也出了不少成果。

在图书馆基础业务部门里做科研,与在研究所、大学里不一样,因为科研工作虽然重要,但不是主业,所以不可能有大块的时间可以利用。只能自己学会管理时间,零敲碎打,把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

●科研工作的意义

所谓科研,主要也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纯粹地做学术研究,与现实图书馆业务完全无关;另一种是研究图书馆实际问题,看上去“学术性”不强,但是却解决了图书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当然,还有一种研究,是为了评职称,写一些与自己业务工作无关的、自己也不甚了了的、杂志社凑合录用的文章。如果说是“学术垃圾”有点儿过分,但也经不起时间考验。

从图书馆界的学术期刊来看,不少期刊编辑为了追求引用率,喜欢找大牌写大文章。这对于图书馆的宏观发展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大多数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个人提倡员工多做研究,鼓励大家做科研,为的是培养大家思考的能力,也为了大家今后有所进步。也许开始写的都是比较幼稚的文章,但不能盲目自满,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久而久之,就成为学术大家。

●另类的科研

在图书馆的历史上,出过不少学术名家,他们有一些不做图书馆的研究,而是专攻某个领域,却能做好本职工作。例如,图书馆员中有过哲学家、翻译家、作家等。改革开放以后,刚恢复职称工作,就有不少争议。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国家图书馆,有写小说就评上副高的,有做哲学研究成为专家的。

我认为,争论背后的焦点就是,图书馆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为图书馆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我们希望以后图书馆员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家都认为图书馆是天堂,是读书的好地方。但事实上,图书馆员工作很忙,很少有闲暇读书。而且,图书馆员爱好读书的貌似也不是多数。在全民阅读日益成为风尚的今天,图书馆员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所作为。有专家说得好,图书馆员应该都成为书评家,那自己本身就必须热爱读书,善于写作。从这个角度来说,写书评不也是一种“科研”吗?

做实践工作的图书馆员,写不出东西,但能熟知世界各国的出版社也是本事,能熟练修补善本书也是本事。如果说,一个图书馆员工作不认真做,只是专心写书,那就不是一个好馆员。

……

说到最后,还是老话,图书馆员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职业。就是说,水平再高的人都有用武之地,而且水平低的人也干不好。为什么总有人忽视图书馆工作呢?是因为图书馆工作做差了,短时间内看不出毛病,等发现问题,要改就难了。图书馆采编如此,典藏阅览亦如此。图书馆业务管理干部,要兼顾业务、管理、科研,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不是容易达到的。不仅需要培养自己的能力,还需要经受各种压力。不懂业务,别人会指责;做业务太多,别人也会批评。自己明确发展的方向,领导心中有是非,业务管理干部才会迅速成长起来。

猜你喜欢
业务管理字段图书馆员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近二十年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述评——以心理资本的视角
地铁车辆段智能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研究
浅谈台湾原版中文图书的编目经验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基于“互联网+”的高速公路清障业务管理平台设计
浅析高校办公室业务管理的结构优化
Wiz云笔记在图书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案例研究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无正题名文献著录方法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