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性拓展阅读策略初探

2018-01-25 06:12严晓蕾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蔬菜课文教材

严晓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多读文章,就能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主题性拓展阅读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范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材中有限的内容显然无法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我们可以以课文为中心,以“和合”为理念,围绕单元主题,拓展课程资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何开展主题性拓展阅读,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教材阅读与拓展阅读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巧妙整合教材文本

在教材编写时,编者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作为编写思想,即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这就有利于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整合全册课文,提炼单元阅读主题,根据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文体的不同,抓住文章特点,对课文进行重新编排。如一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科技之光”。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三篇课文整合在一起,分几个课时展开教学。

二、合理拓展阅读资源

围绕单元课文的某一方面进行拓展阅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某一方面的阅读更为广泛,阅读思考更具深度,学生对单元阅读主题的把握也更为清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找准单元主题,根据具体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针对文本特点,从学生人手一份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国学经典》《情境教育补充读本》等阅读资源中,选取不同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训练,使学生实现高效阅读。

1.拓展式阅读

课内阅读不足课外补。《梦圆飞天》一文主要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为了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神舟”5号发射成功时激动的心情,课后,我安排学生拓展阅读该丛书中同一主题的《1965年,惊心动魄的第一次人类太空行走》和《永放光芒的首次登月》两篇文章,通过“抓场面、悟心情”的读书方法,学生体会到了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迈出人类太空行走第一步的背后的艰辛,以及阿波罗号飞船首次登月带给作者的激动心情。在拓展阅读中,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类攀登科学高峰的不易。

2.嵌入式阅读

有时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入选课文时一些作品作了删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文主题,适时适度地嵌入相关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由于学生的生活与课文内容相隔甚远,对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不甚了解,因此,教师推荐学生阅读《草地夜行》《七根火柴》《最后的青稞麦》等文章作为补充,学生便能理解在饥寒交迫、断粮缺水的无奈之境,彭德怀为保战士忍痛杀死大黑骡子的伟大情怀。

3.补充式阅读

苏教版教材中有名著名篇的节选,五年级上册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就是其中的一篇。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课后,再用上这些方法指导阅读《水浒传》整部小说,学生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由感悟108位梁山好汉鲜明的性格,再联系到人物不同的命运,探究做人的真谛。这样的补充阅读指导,不仅带领学生读完了整部小说,更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

三、积极开展阅读实践

学生天性活泼,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及时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年级活动各具特色

教师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比如一年级有好书交流会、成语故事、童话剧展等,能让学生保留童心,在故事中遨游;二年级有“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的主题,学生可诵读《千字文》《笠翁对韵》《诗经》……让学生感受经典的耐人寻味和阵阵墨香;三年级有“三十六计”“二十四节气”“名人故事”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生活的小知识;四年级,则以“诗词鉴赏”为主题,通过诗词分类学习,让学生在田园诗词、送别诗词等不同类型的诗词中,学会品味诗句,体味诗人心境;五年级的拓展性课程,安排的是读神话,学古文;六年级,学生则准备微评微写主题,通过拓展课学会学习。

2.社团活动精彩纷呈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训练形式。朗读训练不仅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检验,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借助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组建春诵夏弦朗诵团,通过巧读绕口令、学唱古诗、童谣诵读、美文赏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演中体会,在合作中分享快乐与成功。

3.读书分享各显真功

作为一名教师,应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从书中积累知识、丰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教师可开展“阅读吧,少年!”的读书分享活动,开展语言表达、辨析等相关活动,学生在表达中收获,在表达中爱上阅读,在表达中成长。

四、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1.漫步“菜园”,收获语文

学校依托“和合”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提倡“真语文·和阅读”,以“和”为价值导向,以“合”为途径和方法,寻求阅读的最高境界。开发的《青青菜园绿色语文》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带领学生徜徉在“菜园”书香之中。该课程包含多项特色活动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我眼中的蔬菜”以阅读为主,学生在了解蔬菜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阅读能力,培养了阅读习惯;“厨房里的蔬菜”以实践为主,看看、做做、问问;“我笔下的蔬菜”展示学习所得,是表达的过程;“我脑中的蔬菜”对现有的蔬菜进行改良;“我搜集的蔬菜”则让学生动手搜集与蔬菜相关的资料:蔬菜名称的来历,蔬菜的传说、谚语、歇后语、古诗、对联……

2.童本诵读,相伴成长

《语之韵和之声》童本诵读课程,关注年段特点,从学情出发,着力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诵经典诗词:低年级学生的童本诵读课程关注成语、《弟子规》、经典诗词……让学生爱上阅读,走近阅读;诵经典诗文:中年级学生童本诵读课程关注《国学》《三字经》和一些经典小古文,让中华精粹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开花;诵名家名篇:高年级的学生诵读则以名家名篇为主,品味优美的文字,学习谋篇布局……

课程形式灵活多变:“我来背一背”以诵读教材内容为主,辅以教师、学生自选教材等;“我来讲一讲”以讲故事形式进行交流;“我来读一读”读名篇,培养朗读能力;“我来写一写”通过摘抄巩固积累,养成“提笔即练字”的好习惯;“我来评一评”每学期开展一次经典诵读竞赛和积累评比活动。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想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就应适时开展主题性拓展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内学习结合课外学习,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蔬菜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奇怪的蔬菜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蔬菜
背课文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