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读”中将表达引向深处

2018-01-25 05:29沈苏英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4期

沈苏英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针对第三学段明确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对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从中借鉴文本表达技巧。那么,如何依托文本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呢?本文结合“三读”(初读、品读与赏读)浅析看法,以便在阅读中将表达引向深处。

一、初读,走近文本,感知思路

初读,通俗地说是粗略地读,走马观花地读,一般用在第一课时,其目的是初步了解文本主要内容,大致把握文本写作思路。初读,不仅有助于学生与作者对话,厘清文本脉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概括能力,引导他们学会有条理表达。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可以通过默读、快速浏览等方式走进文本,解决生字词,借助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文本内容,了解文本写作顺序与写作思路。

1.借助初读理解写作顺序

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序、倒叙与插叙等。对于教材来说,其文本写作顺序大多是顺序,而倒叙与插叙并不多见,如在教学中遇到应列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可以通过初读引导学生理解表达技巧。比如《远远的白衣战士》《艾滋病小斗士》等课文在写作顺序上是倒叙,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通过时间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先初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概括每部分内容,接着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理解课文内容,推促学生比较、思考作者将结果放在开头写的妙处,除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避免结构单调外,还能更好地表现文本主题。对话,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认识。

2.借助初读把握教学思路

思路是文本的线索,也是课堂教学的脉络。在初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厘清文本思路,继而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深入,为品读阶段做好准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题目、插图、关键语句乃至课后习题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在初读中带着问题思考,或者边读边找边思,推进课堂教学逐步深入。比如《黄河的主人》这一课,教师可以借助题目设计主问题,即黄河的主人是谁,艄公为什么会被称为黄河的主人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文本进行初读。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初读后找到答案,即黄河的主人是艄公,并能找到“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一句,接着教师再次围绕“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等关键词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深入,顺势进入品读阶段。

二、品读,走近言语,体验表达

阅读指向表达。品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般集中在第二课时与第三课时。品读重在文本细节,重在关键语句,如有可能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批注阅读的形式边品边思。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与文本对话,准确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以及表达技巧,还能进行有效迁移,为夯实语用奠定基础。但品读并不是全面铺开,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第三学段来说,品读一般集中在词语与句式上,下面进行分类概述。

1.品读精妙词语

教材中的多数文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其中一些词语非常精妙,或者很有特点,贸然一看感触不深,但是细细品味,却能从中感知作者表达的精妙。如语言精练,值得学生从中品读,以便感悟其表达目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借助一定的阅读策略对重点词语、关键语句进行品读。如《清平乐·村居》这一首词中有“无赖”一词,粗粗一看,属于贬义词,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该词感情基调与作者表达意图进行讨论,从中不难发现,这是作者对农村恬静生活、对农村孩子那种童趣的一种喜爱。自然这里的“无赖”,表现的是一种活泼、顽皮、机灵,属于贬义褒用,从中品读由此可见笔者用词之精妙。而对于这样的词,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才能从中感受到运用之妙。

2.品读特殊句式

研读教材发现,往往有一些典型句式在文本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细品析其内容,分析句子主要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能以此为突破口,推促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比如《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其表达手法来看,运用比喻修辞,从其作用来看,切合文本主题“励志”。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内容找出这一句子,然后引导他们结合下面两个自然段,发挥想象,填补徐悲鸿“励志”空白。这样细细品读,有助于学生明白这一句子承上启下、点明主题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能从中领悟修辞这一表达技巧,照应插图,便于把阅读引向深处。

三、赏读,走近细节,领悟技巧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而这一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一般叫作“赏读”,通常与“品读”交叉运用,其目的在于通过鉴赏表达技巧,继而推促迁移内化,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与“品读”不同的是,“赏读”范围更广,倾向于细节方面,比如环境描写、题目文眼等等。笔者重点扣住题目、环境写法进行浅析。

1.赏读品析题目内涵

题目是文眼,是文本的精华所在。一个好的题目,不仅给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还能有效点明文本主题。对于学生来说,拟题也是习作中的一个基本功。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本题目,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内容,还能从中感受点睛之妙。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散文,采用象征手法,借树写人。但对于学生来说,还不太理解这种表达技巧。对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大多数学生能够概括出樟树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接着教师顺势点拨:“大多数樟树都有这种特征,为什么题目中要强调是‘宋庆龄故居’的呢?”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品析开头结尾、资料拓展等形式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品析,继而让学生赏析出作者写樟树其实也是写人,写樟树的高贵,其实也是写宋庆龄的高贵。

2.赏读揣摩环境写法

对于写人记事类文本来说,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环境,不仅可以烘托文本主题,还能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赏析,可以管中窥豹,准确把握文本主题,做到与文本、作者深入对话。比如《三顾茅庐》一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其内容进行赏读,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认识到这里的环境描写更多的是渲染诸葛亮生活环境的清幽,衬托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接着再扣住“卧龙”与诸葛亮号“卧龙”进行对应,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写环境,其实也是写人,写诸葛亮。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描写的作用,还能从中迁移运用,学会在写作中借助环境表达文本主题。

读仅仅是手段,重点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借助读的策略,运用读的方法,从教材例子中习得表达技巧,在实现与文本深度对话的基础上,把表达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