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融合的阅读教学策略

2018-01-25 05:29张小琴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脱壳连续性表格

张小琴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但在教材安排中“非连续性文本”却相对薄弱,不仅缺乏相应课时,还很少独立编排,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被教师忽略。在当前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推进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有机融合,这样既能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的直观性,又能发挥连续性文本的连贯性。本文笔者探讨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融合的阅读策略,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紧扣教学难点融合

随着快餐式阅读的兴起,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重视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习惯在诗歌、散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来由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求相对较高,二来不少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处置能力相对不足,导致其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微不足道”。课堂教学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来说,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重视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同时,也应注重挖掘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价值,适时围绕教学突破点,通过表格、图示等方式呈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以便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主题,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比如《金蝉脱壳》一课中,教学“脱壳”时,由于学生不熟悉脱壳过程,如果直接进行文本阅读,他们很难在头脑里建立“脱壳印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出示脱壳系列图片,每张图片用词语表明脱壳阶段,以便让学生边阅读边找对应图片,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相应图片说说脱壳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阅读融合中穿行,以期准确理解脱壳过程。还有在教学《天游峰扫路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天游峰台阶图片,并在图片上表明天游峰的高度与台阶数量;另一张是扫路人图片,标明老人年龄、相貌,继而结合学生爬楼梯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对比,继而对照文本阅读,在融合中感悟老人的质朴与自信。

很多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表格、图示的阅读理解上。其实在具体教学中,针对一些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较难理解的,很多教师往往采取图示、词语与数据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概念,以便更形象、更具体地理解其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其实也是一种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融合。比如《金蝉脱壳》教学时出示相关脱壳图片、《天游峰扫路人》教学时出示相关数据,其目的也是围绕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观察、理解等方式在图文交汇中提取有用信息,加深体验,得出结论。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以便在融合中推促学生理解内容,汲取信息,继而提升阅读能力。

二、紧扣教学空白处融合

课标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当前不少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只有以图标、符号等形式组建的文本才是非连续性文本。其实相对于地图来说,文本插图也算是非连续性文本素材的一种。只要运用得当,照样发挥作用。但是对照图文来看,插图是以摄影者的角度观察的,因而呈现在学生眼前是局部的,所以对照文本内容则是一个空白。同样,仅靠文字理解,学生头脑里建立的“印象”与插图也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个差距也是空白。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插图,乃至出示其他的图示(如地图)等,与文本进行融合,继而进行迁移教学,以便成为教学的重要生长点。

比如《天安门广场》一文中,插图仅仅呈现的是天安门,是广场的一个点,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第四题,先了解相应方位,接着阅读文本,找出相应建筑物,理解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方位关系,最后对照插图,填补空白,由此类推,理解天安门广场的特征。这种通过课后习题、插图与文字整合的方式,融合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以便给学生留下一个更为直观的“广场”。还有《卢沟桥烽火》一文插图呈现的是卢沟桥石柱狮子,呈现的是卢沟桥一角,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地图,引导学生明白战争地点、具体时间与进展,继而联系其他两幅插图,让学生借助想象理解中国军队顽强抗战的精神。

虽然课标是在第三学段中才提出非连续性文本要求,但并不是说在第一、第二学段中就不能运用相关策略。毕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在第三学段中突然出现。因而在前两个学段,教师可以整合相关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巧妙融合渗透。比如《天安门广场》这一课的教学就是如此。其实,对于教学空白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全面呈现,一方面更便于学生从中汲取信息,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连续性文本部分内容通过图示、表格等形式改写成非连续性文本,借此帮助学生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与语言,为其融合奠定基础。比如《卢沟桥烽火》这一文的教学就是如此。

三、紧扣教学提升处融合

阅读指向写作。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其着力点集中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对于写作技巧来说,衬托手法运用比较广泛,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者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样可以渲染主体,使之形象更加鲜明。研读苏教版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衬托手法在第三学段中运用较为广泛。如果单纯让学生借助文字进行理解,也许有点难度,或者学生一时无法领会,但是借助表格、图示等非连续性文本,却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解、整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主题,还能从中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比如《水》一课,教学“淋浴”一词时,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名,但其手法却隐藏其中。因而在具体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直接读淋浴这一段,也许他们无法一时理解水的珍贵。但是在板书中通过表格方式引导学生对比,即学生平时洗澡与文本中的“我”洗澡,平时学生怎么洗澡,用水怎样,而文中的“我”又是怎样洗澡,这样借助表格通过强烈对比,就可以让学生感知水的珍贵。还有《青藏高原一株柳》一课,同样也可以通过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栏呈现灞河柳,另一栏呈现青藏高原的这株柳,通过引导学生对其生长环境、生长时间、生长速度进行对比,以此感知青藏高原这株柳的生命力顽强。

其实,相对于其他非连续性文本来说,在教学中教师借助表格将其信息整理出来,其非连续性文本是课堂上生成的。而这种通过表格、或者图示进行对比呈现,给予学生强烈的刺激,以便推促教学取得实效。而学生借助表格、图示中的信息对比,一步步获得深层次的认知,继而回到语句进行品读,以便从中提炼出“衬托”这一独特的写作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先将连续性文本语言转化为表格、图示等非连续性文本,再结合其内容从中汲取信息进行言说,与连续性文本进行融合,这种过程的转换,不仅让语用训练有了抓手,同样也能在感知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认知、理解乃至概括等阅读能力,实现了言语有效转化。

非连续性文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连续性文本是相互依存的。因而在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引入内容相近的非连续性文本,并推促两者进行融合,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的互为补充,而且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猜你喜欢
脱壳连续性表格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立锥结构式油茶脱壳机技术分析研究
河蟹脱壳期间注意事项
辊筒式花生脱壳机脱壳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统计表格的要求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智慧农业助上安村“脱壳”
履历表格这样填
表格图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