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思思中学
——谈《早》中的仿写练习

2018-01-25 05:29黄荣根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黑板报精神家园黑板

黄荣根

习作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践与思考,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在进行“让学引思”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让学、引思、引学、让思”的习作四步指导策略。本文拟结合《早》一课中的仿写练习指导,在此做个简单的介绍。

一、让学,在学情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早》一文第3自然段按方位转换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课后练习题第4题: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编者安排这样的仿写,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并尝试在表达中迁移运用这一顺序。我们首先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初次练笔。

学生的练笔很快交了上来,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习作:

我们的教室

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东西。

教室的前面有一张大桌子,那是老师的讲台。讲台上放着一个盒子,里面放的是粉笔。

讲台背后是黑板。上课的时候,老师总会把一些重要的内容写在上面。

黑板上方的墙壁上挂着一面国旗,国旗两边分开贴着四个字——敬、净、静、竞。

黑板右侧悬挂着一台电视机,它与讲台里面的电脑连接在一起。老师经常借助这套多媒体设备给我们观看视频、播放音乐,使我们的课堂有声有色,充满趣味。

教室的中间是桌子和椅子。同学们通常坐在下面听老师上课。看着这一排排整齐的桌椅,我仿佛听见同学们的琅琅读书声。

教室后面右侧的柜子上整齐地放着图书,那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有了空闲的时间,大家都喜欢到那里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看上一会儿。

教室正后方是我们的“成长园地”,上面贴着同学们的作品、获得的荣誉证书、参加活动的图片等。

我们的教室是不是很棒呢?

细细品味这位学生的习作,我们发现:方位顺序得到了体现,介绍也很清楚,但总觉得还缺少了点什么。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习作中介绍的物品是比较零散,如果能整合成一个整体就更完美了。

二、引思,在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不足

发现了问题之后,我们再次研读教材,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早》这篇课文是一篇参观访问类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参观了三味书屋,写了三个内容——三味书屋、蜡梅、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这三个内容皆出现在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且与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联系在一起。

教材后面的练习,虽然是一次方位顺序的训练,但是如果能与“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发展一定大有裨益。为此,我们再次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课文进行比较。很快,学生们发现了自己的习作中的不足——缺少了将各部分内容集中起来的“特点”。

三、引学,在修改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学生的习作,能不能也有一个“神”呢?我们引导学生重新思考他们观察的处所。

师:教室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生:是乐园,我们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精神家园。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教室是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地方。我们把教室布置得温馨,充满了文化气息。

师:能不能结合你的介绍,让别人读了也能和你有一样的感受呢?

很快,学生们重新观察教室,进行了交流:

生:教室的最前面是讲台。讲台上放着粉笔和教科书,玻璃台板下面的电脑连接着东北角的电视屏幕。每天,我们的老师都在这里给我们讲课,使我们学有所获。

生:讲台后面是黑板。黑板上方是我们的校训——敬、净、静、竞。它提醒我们“尊敬师长,讲究卫生,保持安静,积极向上”,提醒我们要学会做人,成才先成人。

生:教室的西北角有一个“图书角”。每天做完功课,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在书的海洋里徜徉。“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这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生:后面面对讲台的是黑板报,也是我们的园地。黑板报上展示了我们的优秀读书笔记、书画作品,以及我们参加各项活动获得的荣誉证书及活动图片。

生:我们的教室虽小,却是知识的海洋,是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

这次交流,学生的介绍没有面面俱到,但抓住了一条主线——精神家园,并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找到了“神”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的习作主题明确,层次分明,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是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地方。我们把教室布置得温馨,充满了文化气息。

教室的最前面是讲台。讲台上放着粉笔和教科书,玻璃台板下面的电脑连接着东北角的电视屏幕。老师经常借助这套多媒体设备给我们观看视频、播放音乐,使我们的课堂有声有色,充满趣味。

讲台背后的黑板上方墙壁上挂着一面国旗。它提醒我们要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国旗两边是我们的校训——敬、净、静、竞。它提醒我们“尊敬师长,讲究卫生,保持安静,积极向上”,提醒我们要学会做人,成才先成人。

教室的中间是同学们的桌椅。看着这一排排整齐的桌椅,我仿佛听见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

教室西北角的柜子上整齐地放着图书,那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每天做完功课,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在书的海洋里徜徉。“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这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教室正后方对着讲台的是黑板报,也是我们的“成长园地”。黑板报上展示了我们的优秀读书笔记、书画作品,以及我们参加各项活动获得的荣誉证书及活动图片。这里是见证我们成长足迹的地方。

我们的教室虽小,却是知识的海洋,是我们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

四、让思,在小结的基础上巩固提升

我们的训练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让学生回顾以上的习作过程,小结出这类习作的一般规律:介绍一处处所,要抓住它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具体。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卧室及其他处所。

生:我的卧室是“我的小书屋”。因为卧室里的书桌上放着书,床顶头的柜子上有一盏台灯和几本书,床的另一头就是一个书橱。房间里除了与书有关的这几样,再也没有其他陈设了。

生:我的卧室是“我的童话小屋”……

生:我们的学校是“我们的乐园”……

学生继续练笔,写出的习作皆达到了神聚的效果。

五、反思,在审视的基础上提升高度

回顾本次习作指导的过程,结合平时的实际观察,我觉得我们的习作指导应该在认识上站得高一点,在实践上做得实一些。

1.立足整体,让每一次训练为学生的习作素养添砖加瓦

习作指导是一个整体工程,不可以只做零件加工。学生的每一次习作训练都应该包含审题、选材、立意、构思等过程。

本次习作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初作在审题、选材方面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如果仅从方位顺序的训练角度来看,初作就基本实现了目标。但深入思考,我们觉得在立意、构思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按照我们的理解和深究,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站上了新的高度。学生不仅完成了单一的专项训练,而且形成了一种纵观全局的习作素养。

由此可见,习作指导只有做全面的考量,才能指导学生写出有质量的习作,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的习作素养增色添彩。

2.着眼发展,让每一次训练见证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习作指导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满足于只做一个裁判。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不少一线语文老师的习作指导流程是:布置习作—学生习作—教师批改。在这样的流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充当一个裁判。教师也许发现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但随着批改的结束,习作的指导过程也就结束了,问题仍旧是问题。教师“指导”的缺位,造成了学生“提高”的缺失。在我们的指导过程中,上述的流程只是习作指导的准备阶段。教师的指导更多的放在“发现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在有效的训练中“解决问题”。

本次习作指导,针对学生在初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进行了“举一反三”的延伸,使学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获得了习作能力的提升。

只要我们不吝啬时间,用心去做,习作指导的效果就能落到实处,学生的发展就会实实在在。

猜你喜欢
黑板报精神家园黑板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构筑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长在黑板上的诗
晓黑板
创意满满的黑板报
黑板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电子黑板报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努力构建青少年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