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文本运用新视野

2018-01-25 05:29刘金香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彩塑神态莫高窟

刘金香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现存三种现状:(1)教师直接将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传授给学生作为自己唯一的任务,“教文本”而不是“用文本教”;(2)课堂呈现“擦地板”的情形,轻松快乐,但学生的知识能力止步不前;(3)拓展无度,课堂上东拉西扯,貌似热闹,但学生收效甚微。

备课时,发现文本特点、把握拓展尺度、多元解读文本至关重要。以《莫高窟》为例,我解读文本时“望、闻、问、切”,“四两拨千斤”,为课堂“穿针引线”。

一、望:明确结构,观文本气色

《莫高窟》全文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结构紧凑。课文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是全文的中心句。第2~4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第3自然段的首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最后一自然段为总结句,总结全文。根据本文的结构特点分割,可将长文本化整为零,找寻文本中学生可以发展的“生长点”,进行真实有效的教学。

借助教材资源,多元智慧解读,充分服务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总分总”构段方式之外的另一大特点——点面结合,发现描写神态各异的彩塑和卧佛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写法,让学生伫立于文本的高位视角俯视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从而体会、感悟彩塑艺术价值的独特魅力。

同理,第3自然段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时由“带”到“扶”,再到“放”,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走向独立学习。

二、闻:多样手法,听文本气息

课文开篇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敦煌莫高窟比作明珠,体现其艺术价值的珍贵。介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莫高窟写作“她”,坐落在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之中;“蜂窝似的”这个形象化的比喻,更使读者对莫高窟的外观和排列有了直观的印象。文本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内容生动精彩,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意味绵长,是训练学生朗读和句段仿作练习的“好引子”。

文本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多次使用,达数10处。教学中,可引领学生借助数字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文本,追求语文教学的扎实有效。准确的语言、工整的句式、华丽的辞藻,使语言极富表现力,文本张力十足。这种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文本是拓展延伸、片段练习的“好素材”。

三、问:四字词汇,品建构特色

文本中四字词语遍地可拾,写彩塑的有“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眼睛微闭、神态安详、惟妙惟肖、啧啧称叹、精妙绝伦”;描写壁画的有“宏伟瑰丽、丰富多彩、引人注目、成百上千、翩翩起舞、灿烂辉煌”。

四字词语的运用,使文本整齐对仗,读起来节奏感强,学生爱读、爱品,是激发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源头”。

四、切:归位重建,唤醒亦无痕

语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自读、自悟的过程。《莫高窟》字里行间徜徉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教学的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初读文本,在整体感知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其次,可让学生找到中心句“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最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出课文的三大板块——彩塑、壁画、藏经洞。第二课时,层层分析: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壁画——宏伟瑰丽;藏经洞——藏品丰富,但被盗严重。这些零散的板块终将回归文本的中心,编筐收尾,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唤醒学生知识的迁移。文章以全貌的形式展现,也应以全貌的状态隐退,留下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感知、积累与运用。

层次分明的文章脉络、形式多样的修辞手法、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生动华丽的语言风格,是进行真实、扎实、厚实的语文教学的抓手,是课堂拓展教学的根本驱动力之所在。

猜你喜欢
彩塑神态莫高窟
怎样描写人物的神态
泥彩塑:天地之美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莫高窟第95窟水月观音图为西夏考
莫高窟西魏第288窟男窟主装束及身份再探
莫高窟,走过千年
写给一群羊
莫高窟里看藻井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
浅谈云南筇竹寺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