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教学中“冷场”的策略

2018-01-25 05:29于翠梅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冷场樟树文本

于翠梅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冷场”是常有的事情。原本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因学生思维的困顿、突如其来的“意外”或意想不到的生成,导致原有预设环节无法继续,或预设问题无人回答。思想决定高度,策略决定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机智化解课堂“冷场”,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现笔者结合具体课例谈谈巧解教学中“冷场”的策略。

一、要善于指点迷津,主动引路

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考虑不足,所提的问题过难,或者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导致学生思维困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如果教师放任自由,或者直接跳过,一来课堂教学环节呈现脱节现象,二来学生对文本理解始终处于肤浅状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设问、诱导等方式主动引导,指点迷津,推促学生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采用了象征手法,借樟树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结果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在提问中出现“冷场”:

(课堂教学总结环节)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一篇课文,现在我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一课究竟写了什么?

生:这一课写了樟树的外在美,生机勃勃。

生:还有,樟树有一种香气,虫子不敢靠近。

……

师:还写了什么?

(生思维停留在“樟树”上,课堂教学中一时出现“冷场”。)

师:是不是只有这两棵樟树生命力旺盛,不怕虫?

(生摇头,不理解师表达意图。)

师:其实,绝大多数樟树都有这样的品质,但为什么作者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

(生思考,小组讨论。)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提到了宋庆龄。

(生快速游览课文)

生:开头搬家时提到,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树。

生:课文结尾中提到游客都喜欢与樟树合影。

……

师:其实,作者为什么在课题中强调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游客为什么要与樟树合影,最根本的是作者在借树写人,写樟树的高贵也是写宋庆龄的高贵。这在散文中属于象征手法,我们以后会进一步接触到。现在就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来一起感受一下宋庆龄品质的高贵。

语言有温度,思想有深度。但是案例中一开始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或者说学生没有领会到教师的提问意图,结果是学生的回答始终停留在“樟树”上,这种理解是肤浅的。教师进一步追问,其课堂“冷场”不可避免。之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通过提问把握方向的同时,步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推进。先从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过渡到绝大多数樟树都是这样,接着再过渡到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由此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作者对话,理解借树写人的象征手法。其课堂教学出现的“冷场”,也因教师的主动引导、指点迷津而“升温”。

二、要善于幽默风趣,主动搭台

课堂是师生学习、交流的场所,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驾驭课堂,把握方向。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意外,导致其教学出现“冷场”。比如有一只黄蜂或者小鸟飞进教室,或者学生之间打闹碰撞,打乱教学节奏,导致课堂“冷场”。如果教师过于严肃或者“秋后算账”,必然会让课堂教学气氛受到压抑。对此教师需要分清场合,厘清问题性质,如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可以打个岔,巧妙化解“冷场”,有效转移话题,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兴趣。比如在一次全校公开课中,一位教师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是这样处理“冷场”的:

(一个女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他拽我小辫子。”全班“哑然”,所有学生齐盯着教师,后面听课教师、所有学生也都盯着教师看,一时出现“冷场”现象。)

师:(先是一愣,接着笑了笑)想不到我们班上学生学习哪吒学得这么投入。

(生不解)

师:(接着说)人家哪吒在闹海,结果我们班上学生却“闹课”,拽女生辫子,这有点不太好。

(有生小声笑了)

师:不过,哪吒闹海是伸张正义,而我们班上有人却是欺负女生。这似乎与哪吒精神相违背,我希望这事到此为止,毕竟做男人要大气一点,要行侠仗义,与哪吒一样,加油!我相信班上学生“闹课”是暂时的,但是哪吒闹海还要继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生不好意思低下头了)

课堂中由于学生捣乱,一时出现“冷场”,无论教师直接给予严厉批评,或者暂时搁置,课后处理,都会影响到课堂气氛,甚至会打乱课堂节奏,最终会影响到公开课教学的效果。教师借助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借助对比手法,主动给“犯错”学生搭了台阶,这样一方面既让学生了解到哪吒闹海是正义行为,是为保护老百姓,又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容,为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继而生成课堂教学精彩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在给课堂教学增加趣味的同时,让“犯错”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是错误的,继而去改正。这种方式,不仅巧妙解决了课堂教学的“冷场”,还无心插柳柳成荫,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处。

三、要善于暂时搁置,主动放手

课标倡导学生个性阅读,尊重他们的自我阅读体验。但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意外”生成,尤其是针对课始讨论中生成的问题。由于学生还没有深入的阅读体验,或者答案需要学生充分与文本、作者对话后才能感知,因而容易出现“冷场”。如果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或者直接告诉他们答案,那么学生的理解必然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此教师要主动放手,善于搁置问题,引导学生先深入阅读文本,在学生积蓄相应阅读体验后再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就会发现其结果是事半功倍。比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围绕文中的第1自然段的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进行讨论,讨论问题时,课堂出现了“冷场”:

(生自由阅读第1自然段)

师: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针对第1自然段,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老师,我是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的,而爷爷和奶奶生活在一起。那么小城里至少是“我”的祖父与祖母生活在一起,为什么只说小城里住着祖父,是不是祖母死掉了?还有“我”住在哪里,“我”的父母又住在哪里?

(课堂出现“冷场”)

师:(停顿了一下)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现在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最后再讨论这个问题,好不好?

(课文学习结束后)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们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来说说第1自然段为什么只提到“我”的祖父?

生:因为祖父最爱她。

生:因为在“我”的眼里,祖父最亲。

……

并不是所有的“冷场”都需要及时处理,很多时候,教师应主动放手,暂时搁置一下,反而会柳暗花明。毕竟在开始的时候,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太熟悉,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进行讨论,课堂只会更为“冷场”。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暂时搁置,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继而理解更为深入。案例中就是如此,教师暂时搁置,在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后,让学生重温第1自然段,学生自然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方式,让学生真正读懂了“我”,读懂了“我”的表达,真正实现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

对于课堂教学中突如其来的“冷场”,具体策略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不过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处理“冷场”的过程中,要巧妙应对,幽默一点,艺术一点,以便在“冷场”中生成精彩。

猜你喜欢
冷场樟树文本
香樟树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长安画派“冷场”了?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香樟树,樟树香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高亮度冷场电子源研究进展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