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近”中小学生

2018-01-25 00:13张强高向东
中小学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上海市爱国主义

张强+高向东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笔者在工作调研中发现。目前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的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有的则人满为患,不堪重负。本文以上海市为例,试图从青少年在校人口空间分布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配置关系的角度,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一、聚焦现状:基地资源结构配置与在校人口空间分布匹配度低

青少年在校人口空间分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依据。了解不同阶段的人口分布,对于精准化配置基地资源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然而从目前来看,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配置与青少年在校人口空间分布并不匹配。

1.近郊区成为青少年在校人口主要集聚区

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上海市青少年在校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两个特征。

其一,郊區尤其近郊区是青少年在校人口的主要集聚区。据《上海教育年鉴》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当地青少年在校总人口为1,888,272人,幼儿园在校人口为501,107人,占青少年在校总数的26.54%,占比超过1/4。从市级空间分布来看,约有50.50%的幼儿园人口集聚在近郊区,远郊区和中心城边缘区人口分别为23.70%和20.10%。中心城核心区人口仅为5.70%。从具体区县来看。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松江区的幼儿园在校人口最多。与之类似,上海市小学、中学阶段的在校人口也主要分布在郊区。如2014年全市小学在校生总数为802.960人。占青少年在校生总数的42.52%。其中约有75.00%的人口从上海中心城区和外省市向郊区集聚,分布在远郊区的达25.00%:全市中学生在校人口为584.205人,占青少年在校总数的30.94%,其中分布在近郊区的占44.70%,分布在远郊区的占21.90%。

其二。青少年在校人口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环形”和“坡度”态势。“环形”分布是指在上海市内环和外环之间形成人口集聚的第一区域,外环和郊环之间形成人口的第二集聚区:“坡度”分布是指上海青少年在校人口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如浦东新区青少年在校人口集聚多,而金山等地区青少年在校人口集聚较少。

2.基地资源配置总量不足.结构配置不均衡

上海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改革开放的代表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很多被认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2013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统计数据显示,当地共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82个:其中主城区核心区47个,占总比为16.67%:主城区边缘区70个,占总比为24.82%;近郊区102个,占总比为36.17%;远郊区63个,占总比为22.34%。

我们发现: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空间分布虽然总体也是向郊区集聚,但与青少年在校人口空间分布相比。结构上不均衡的问题仍较突出。如从人口市级空间分布来看。人口最多的近郊区是最少的主城区核心区的近七倍:但从基地资源分布来看,近郊区仅为主城区核心区资源数量的一倍左右。从单个区县来看。浦东新区由于其独特的区位特征和长期以来的历史积淀。成为拥有资源最多的地区:黄浦区作为产业集聚地和革命发源地,也积累了较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但从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的匹配程度来看,浦东新区是青少年在校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人数接近上海青少年在校总人口的近1/4,但区域内的基地资源占总比却不足20.00%:相反,黄浦区内青少年在校人口占总比仅为2.92%,但区域内基地资源占总比却接近10.00%。

二、探究原因:基地资源配置未能与时俱进地回应人口分布变化

公共资源配置与人口变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二者又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1.人口集聚趋势对资源配置提出新要求

以上海市为例,一是随着当地郊区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聚集,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二是由于上海市保障性住房的大量交付集中在郊区:三是随着来沪人口居住政策的落实,以及上海中高考改革政策的推进。使得中学常住青少年人口中的外来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上海市郊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从而吸引了大量中心城区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规模也迅速扩大。而人口集聚又对这些区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2.资源配置需“与时俱进”,满足多元需求

然而与青少年在校人口的集聚趋势相比,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配置却并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方面,传统基地资源更多倾向于历史积淀,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多元需求:另—方面,新建基地资源则开发利用不足。同时建设时更多受行政区划、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较少综合考虑区域内青少年人口因素,实现各部门的工作统筹,因此出现基地资源与人口分布不匹配的现状。

三、改进策略:创新模式,发挥基地资源配置最佳效能

基于上海市青少年在校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部门联动,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

要建立人口、教育、民政等多部门在内的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规划设计: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现有青少年在校人口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保证基地建设的合理性:二是要通过科学预测,了解和掌握未来青少年人口的空间布局,做到提前规划,未雨绸缪。

2.扩大“增量”用好“存量”。保证基地资源可用够用

其一,扩大“增量”资源。要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加强郊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的建设。各级政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量”建设部分,应优先满足薄弱地区的需求。以适应青少年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其二。用好“存量”资源,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探索网络虚拟教育等模式,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的辐射面。

3.围绕最佳服务半径,优化基地资源配置模式

最佳服务半径就是青少年到达最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最大距离。按照这一配置原则,在一定区域内。不同户籍、身份的青少年在校人口都可以均等化享受基地服务。据此,上海市应针对当前城镇化步伐加快、“人户分离”加剧的情况,突破户籍限制,避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过多集中在某一区域,以实现资源的均等化配置。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上海市爱国主义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照片墙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