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探讨

2018-01-26 11:39李青
中华建设 2018年6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美学人文

李青

以往的学校建筑设计呈现的是一种“公式化”的建筑特点,使得整个学校建筑较为死板、生硬。而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芬兰的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采用一种新的方式,他将情感融入建筑中,更加注重关注建筑与环境、建筑形式和人内心的表达的要求。因此,通过探索“人文性”与建筑形式的切合点,将人情与建筑美学的展示结合起来,使学校建筑设计变得更加生动、灵活,并能够透过建筑,感受到整个学校的风格、氛围。

一、建筑美学与人情化在学校建筑设计中的必要性

1.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的必要性

就建筑的美学原则而言,统一、协调、布局、韵律、色彩、尺度的规则序列设计。在学校的建筑设计中,由于学校是进行教书育人的场所,所以必须要有与之对应,承载教育的场所环境。因此,在学校建筑设计的建筑美学诉求中要包含物质诉求,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建筑设计中有安全感和舒适感;并且在感官诉求中,体现出美好感与审美,让人能够体会到建筑的形式美感。

2.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人情化诉求的必要性

学校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建筑人情化就是综合的满足建筑与人情统一的要求。在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得以实现的同时,通过注重技术与情感的结合,重视学生的生活与情感需求,将满足学生成长、心理变化作为考量,体现在日常居住的环境中,这也能够进一步帮助学校进行心灵教育工作。

二、学校建筑设计人情化在国内外的体现

1.国外学校建筑设计

国外学校建筑设计的发展较为成熟,以著名高校斯坦福大学为例,它的建筑设计师通过几年的时间对整个大学建筑群的设计进行思考研究,将设计一个能够让学生自由的生活在校园内,并感受到学校的人情化作为他整个建设设计的要求。好的建筑设计工作,就是要求整个建筑环节,从开发、理想、设计理念的提出,设计完稿、施工、完成等环节都要保证细节不出现偏差,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设计师对于设计的要求,和对用户需求的满足。斯坦福的大卫·乔丹校长就曾就整个大学的建设设计进行了这样的评价: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那一池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一份教育作用,实实在在的就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庭院中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教育。:

2.国内学校建筑设计

我国目前的学校建筑设计能力较弱,首先我国教育阶段主要分为小学、中学、大学。在国内学校建筑设计中,学校建筑的美学应用以及建筑设计中渗透出的人情化设计表现能力,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校园环境所承载的学校建筑必须满足和发展校园环境对于教育的侧重需求,而对于我国学校建筑来说,校园承载教育的意识刚刚树立起来,我国学校建筑人文内涵发展的设计美学体现起步也相对较晚。我国学校,在建筑中还将设计内容重点放在校园布局的规划、建筑的楼层、使用功能的设计上,并没有从学生这个受教育群体的角度考虑,在学校建筑的人文关怀上考虑。由于有部分学校的设计片面化,导致日后学校在大规模扩建中,各个建筑互相缺乏呼应,甚至完全导致原有的学校建筑的风格完全被打破,因此学校建筑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亲近。尤其是一些中小学的学校建筑,由于土地、财政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很多学校“有楼无院”。其实,学校建筑美学设计并不是要求学校要具备什么程度的规模,在建筑中融合人情设计并不受学校规模环境的限制,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原则,在现有场地中,将美学、建筑、人文、情感渗透其中。

三、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融合的要点与具体事例的分析

1.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融合的要点

(1)科学地制定设计目标。在实际设计中就应该注重对环境、建筑、人文三方面的有机统一,解决空间、时间、使用者与建筑之间的冲突。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其功能、环境、资源的利用性。在设计中遵循建筑原理,将教学任务作为设计原则,满足人文景观与学生活动区域的共同需求。并且将“家”文化的理念深入建筑设计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归属感,与学生之间的连接感。

(2)功能布局的和谐美。从上文所提到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概念能够看出,学校建筑实际不能因为场地的受限,就缩减其功能性的要求。无论何种情况,功能性是学校建筑设计中必须优先满足的要求之一。所以改变机械化建筑的布局,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空间的合理利用,在兼顾学校建筑内部环境的教学要求的同时,满足学生对于外部运动的需求。在兼顾教学硬性环境要求的同时,满足对景观的需求。将建筑与道路、运动场地、环境、地形充分融合起来,并增加其中的教育感与人文感。

(3)外观造型的人文美。学校建筑的外在造型是学校建筑的客观表现,所以在设计之初,必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式的多样性。在建筑中切记建筑的意志性,要做到方圆结合,才能够使整体建筑错落有致,单体建筑并不复杂,却能够展示出整体的美感。二是兼顾传统与现代。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就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就要体现出学校兼收并蓄的厚重感,既能够回顾历史,又能够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面向未来。三是艺术与人文的统一。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追求典雅的校园环境,能够实现对于人文思想和情怀的培养。

(4)侧重教育的活力美。教育并非机动性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校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因此将学校建筑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例如,在建筑上利用现代科技与材料,能够学生感受到科技感与时代感,通过色彩的变化、造型的异同等变化为学校营造出一种集运动、学习、艺术为一体的功能化的现代校园文化氛围。

2.具体事例的分析

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永锋山大附中学校的建筑设计为例,通过对该校学校内部空间的创新规划与整理,实现中小学校独立与共享资源的重新分配。在校园规划中设计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合理性、同一性的校园空间架构原则。立足于教学需要,在最大程度地满足功能性要求的情况下,加强对校园景观的建设。

具体工程情况:永锋山大附中学校总建筑面积为4.4万平方米,地上四层,无地下室。主要功能区域有普通教室、食堂、图书馆、后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等。

设计手法:在进行设计中,采用非对称的设计布局方式。采用开放、动感、生态的规划原则将校园设计成为能适应最新教学需求的校园综合体。无论功能配置还是空间等级设计都极具个性色彩,成为整个齐河县的亮点工程。

具体设计方案:中小学校采用南北独立布局,小学采用回字形庭院,中学为适应地形采用U型布局,多媒体教室采用单体建筑的方式,采用圆形建筑,建设在教学楼的前方,从远处眺望,教学楼与多媒体教学楼宛如一条戏珠的飞龙,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和浪漫张力。在景观的设计环境与建筑设计保持一致,在设计中为学生提供能够用于交流和小聚的空间,充分发挥想象空间,例如,对媒体教学楼的设计,可以采用半开放式的圆环设计,从低部能够直接看到圆形柱架,体现出建筑的设计性。

建筑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将学生的感受考虑到整体的建筑设计中,能够加强其中的人性化的设计,通过打造园林校园,让学生寄情于花草之间,体现出绿色校园,人文教育的理念,达到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要求。

四、结语

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探讨在增强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的认识、提高学校建筑设计中人情内涵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通过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实际分析并结合具体学校建筑工程案例的理解,能够提升我国学校建筑的整体设计能力,让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具有教育性、审美性。通过加强学校建筑的人文情感,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美学人文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纯白美学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