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民主治校现状及对策思考

2018-01-26 15:13向守万
中小学校长 2018年5期
关键词:治校民主校长

□ 向守万

民主治校既是 “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体现,也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主体能力,是现代管理者所追求的一种管理艺术。

一、现状分析

从调研情况总体来看,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进一步增强和提升校长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意识与水平。“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学校管理核心,校长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校长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营造和谐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校长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对民主治校的概念仍然狭义理解,甚至认为民主治校就是在重大事项决策上让大家举举手,或搞好校务公开,而不能真正理解民主与教育均衡、民主与公平平等、民主与自由自主发展、民主与科学决策、民主与监督约束等的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

二是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学校教师依法治教、民主治教的观念与能力。所谓依法治教,即全部教育活动都应当符合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所有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从事各类教育活动时都应当遵守或不违背教育法律和精神。不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三令五申,或是出台 “红线”通知文件,仍有个别教师存在利用节假日违规补课、乱订教辅资料、乱收费等现象,这种敢碰 “高压线”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如下方面:法制意识淡薄,人生价值观异化;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监督制约力度不够等。所谓民主治教,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自主,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发展自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实现学生全员和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所在。在新一轮课改的全面推进中,基本上形成课堂教学改革意识,逐渐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措施,从而促使课堂教学形态开始变化,教师关注学生的方向已由关注尖子生向关注全体转变,学生学习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课堂上更多出现合作、探索、展示、评价等影子。但是,部分学校急于求成,缺乏实践论证,在教学模式上机械套用,导致学生仍然被教师框定的外在教学形式 “牵”着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主发展问题没能实质性突破,同时学校课改机制不全、社会教育观念滞后等原因,导致 “新课改”保障不力、推进不畅。

三是需要进一步搭建和完善社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与平台。学校既是所属地区文化的主导者和主阵地,也是千万家庭实现命运转变的圣地与摇篮。学校的发展与社区、家庭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只有推进学校、家庭、社区 “三位一体”教育,才能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个别学校由于存在某些原因,与社区、家长一直处于矛盾激发之中,学校既不与社区接触,社区也不与其来往,更谈不上社区与学校共谋发展大计。个别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仅用于应付上级的检查,谈不上社区、家长为学校献计献策等民主 “桥梁”作用。

二、对策与思考

马克思讲过,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自由发展”正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发展,不是达到任何目的之工具。就教育而言,就应该基于学生、教师、学校的自觉、自愿和自主发展。只有真正“解放”了学校、教师,才能最终“解放”学生。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教给学生理智的精神、探究的方法,继而助其养成现代公民素质。科学精神和民主意识不仅指向学校的教育对象,也指向校长、教师和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教育民主管理,强调社会参与,是学校科学化、民主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在教学中民主治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魏书生说过:“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教室是学习的房间,教材是学习的材料,课堂45分钟便应以学为主,课堂也应可称学堂。”随着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树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承担起 “新课改”赋予的历史使命。只有真正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干群平等、师生平等,使课堂属于学生,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才能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摆到重要地位。

树立崭新教学理念,给足学生主动学习空间。教师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是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只有从心底里把学生当成主人,当成需要发展的人,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是允许产生错误的地方,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质疑的声音,发出研讨争议的声音,真真切切地表达出自己的甚至是有局限性的心声。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教师要指引学生主动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教师是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引领在于唤醒学习主体,养护学生成长。

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还给学生主动学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的软环境。陶行知明确指出:“最能促使创造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建立自由的课堂常规,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自己的伙伴共同讨论、研究。要倡导自主的良好学风,教师要创造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赋予学生自由选择权利,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师生平等对话。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切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要注重情感的真实流露,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涓涓的情感细流,教师、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此时学生才会受到感染,情操才能得到陶冶,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与成长的快乐。

采取灵活教学方法,搭建学生主动学习平台。首先,教师要站在教学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重组教材,灵活使用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注意向课外扩展与延伸。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去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研读与探究兴趣,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再次,教师要提供新颖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比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等。

(二)在管理中民主治教,让教师成为管理的主人

教师是学校发展成败的基础,其教学水平、专业能力和工作态度等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学校最重要的管理智慧应是实践人本管理,充分尊重、依靠、发展教师,服务教师,激发教师归属感、民主参与度和教学中的自主性。要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增强教师工作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校长必须 “简政放权”,实现“管、教”分离,让教师成为学校的管理和学科教学的主人。同时,教师的教学自主必须建立在校长办学自主的基础上,主管部门也要“简政放权”,实现 “管、办”分离,赋予校长更多的 “上位”权利。

转变职能,实现 “管、办”分离。一是督促教育行政,升级管理方式,加强对学校发展的科学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考核制度和机制,发挥科学导向作用;借力研修机构制订实施方案、意见及评估方案,聚合教育行政、相关部门等力量,加强对学校发展的督促和指导;有效整合社会公共资源,让家长、社区、企业等参与学校教育的管理和监督,让社会参与督促学校教育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使校长由原来完全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转变为同时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以此提高群众满意度。二是指导中小学校,促进发展自觉。基础教育是 “中国梦”开始的地方,需要呼唤并指导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明确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不断增强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校长不仅具有发挥自己才能的能力,更具有发挥教师才能的能力。使校长能让学校成为 “学生梦”开始的地方、“教师梦”实现的地方,以及 “学校梦”延伸的地方。让校长营造一种环境:任何教师都无需花心思、通过 “搞关系”来赢得自己的地位,只需出色的工作成绩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三是科学督导评估,确保民主监督正面导向。构建科学的督导评价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机制保证。要建立立体评估、综合考察、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坚持 “横向”与 “纵向”相结合,既要实现横向的良性竞争态势,也要呈现学校纵向的发展效果,实现既能促优、又尊重学校发展实际的科学评价体系;“单项”与 “多元”相结合,既注重常规性的教育督查、年度考核等专项督导评估,也采用多主体、多尺子的评价体系,激励引导社会参评,以构建大教育评价机制;“被动”与 “主动”相结合,学校在 “被动”接受上级评估考核的基础上,自觉跟踪、扫描内涵发展各阶段目标达成或隐现的问题,建立教育发展过程反馈显示系统,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自觉性和更新功能。

强化引领,实现自主发展。一是变 “管”为 “督”,增强教师工作主动性。在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多的是注重教师工作和发展的过程监督,不能让教师在学校或领导的强制管理下被动工作。二是变 “管”为 “导”,促进教师发展自觉。民主治校的核心是尊重学校的每一个人,让人人都有主人翁责任感,在教师成长道路上充分发挥指导、引导作用,唤醒教师自我成长的规划意识,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和消极懈怠情绪,远离喧嚣和功利,培养和增强全体教职员工的公民意识,实现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三是变 “管”为 “引”,引领专业成长。通过研训机构与专家高端引领,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教师有更多的课程开发权利,不断提高研训能力。

(三)在办学中扩大参与,让社会成为办学的助手

社会参与是民主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突破口,也是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育人体系的重要方面。在发达国家,家长代表可以参加学校理事会,拥有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权,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我们许多学校也能通过家长会、家访或问卷等方式,向家长提供学校发展情况,征求发展意见与建议,但参与的层面和深度远远不够,还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学校辅助办学的作用。

健全社会参与教育发展的规章制度。通过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会、家校联系和定期召开相关会议或家访等制度,让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赋予家长对学校办学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评议权,真正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搭建 “学校、家庭、社会”共育平台。通过家长会、网络、媒体等平台,大力宣传学校、家庭、社会 “三位一体”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营造教育共谋的良好氛围。通过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设立校长接待日、每期教师进家庭、每年社情民意调查等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学校办学的辅助作用。

建立社会参与度和满意度的奖惩考核机制。通过对社会人士现场走访、电话问询、评价打分等方式,调查学校开展社会参与办学工作的情况,通报表彰工作突出的个人和集体。

[1]黄华英.依法治校的内涵与途径.[J].湖南教育, 2005, (12):12.

[2]申素平.中小学校长如何依法治校[Z].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视频, 2008 (9).

[3]齐连政.浅谈依法治校[J].天津教育, 2006, (8): 42—43.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3(9).

猜你喜欢
治校民主校长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以依法治校提升大学管理水平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