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学校应对及办学突破
——以上海市实践为例

2018-01-26 15:13汤立宏
中小学校长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目考试班级

□ 汤立宏

在2016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将研究加强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各地要稳步推进选课走班,方便学生选学选考。要逐步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涯等方面的辅导。

同时,结合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进,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继续提高,重点大学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工作实现民族自治县全覆盖。而教育部将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2018年3月1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是成功的,从2018年起,17个省份将开启招生制度改革的进程。他表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居于龙头地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稳落地应有利于牵动高中教学改革,增加学生的自主权,同时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促进学业水平考评方面的改革。

但是,“新高考”也带来新挑战。陈宝生部长指出,关于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究竟多大才合适,选修课的难度系数如何设计,“走班”上课怎么组织,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设定等,都是目前面临的新问题。

一、新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滚动推进的四个梯次

经过最近几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全国新高考已经形成了四个梯队:

(一)上海、浙江先行

自2014年开始启动,2017年开始执行,上海、浙江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省市,首先进行新高考招生改革探索。

上海市的做法:不分文理;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设置13门科目; 2017年起,上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试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外语一年考两次,6月一次,1月一次。含笔试和听说测试,每人最多考两次,最好成绩计入总分;高考成绩由语数外3门成绩和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满分660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2016年起合并本科一、二批,并按照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报考专科高职志愿只计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专科高职依据统一高考成绩进行录取。

浙江省的做法:必考科目语数外3门,每门满分150分;选考科目实行 “7选3”模式,每门满分100分,每科最多考2次;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考生志愿由 “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二)第二批省市的新高考改革工作

自2017年起启动,在2020年起正式执行,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个省市启动第二批省市的新高考改革工作。

北京市的做法:从2017年秋季入学,高一起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听力考试从笔试中分离,一年两次实行机考;取消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并;自2018年起,推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2020年调整统一高考科目,实行 “3+3”,探索 “两依据、一参考”。

天津市的做法:取消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实行 “3+3”。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施。英语一年两考,取较高分计入高考总分,2017年起高职院校在天津实行春季招生。

海南省的做法:2020年高考不分文理;2020年高考科目实行“3+3”, 选考实行 “6 选 3”; 总成绩按标准分呈现,语数外每科原始满分150分,转换成标准分,自选3科每门满分100分;从2017年起,海南本科第一批和第二批合并录取,从2020年起,海南录取批次仅设本科批和专科批,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

(三)17省份将开启招生制度改革进程

历经三年的试点研究,从2018年起,17省份将开启招生制度改革进程,包括广东、江苏、湖南、江西、河北、安徽、山西、西藏、辽宁、贵州、黑龙江、四川、重庆、吉林、湖北、福建等。

以湖南省为例,其新高考要点包括2016年起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2020年高考不分文理科;实行 “3+3”的考试模式;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逐步试点取消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构建 “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

应当说,上海、浙江的先行改革探索为这些省市的广泛推进新高考,提供了有益借鉴。而在全国范围内,各省市主要吸纳了上海的新高考改革经验。

(四)第四批推进新高考改革的省市

宁夏、广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市正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好这一改革的准备工作。

云南省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统一高考改革。

2015年启动考试招生综合改革,2019年全面推进,2022年初步建立全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3门作为等级性考试科目参加考试,其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两类。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是高中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是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组成部分。合格性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 (或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14门及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的实验操作;等级性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共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二、新高考改革的精髓在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新高考只是考试科目变化吗?新高考需要中学教育作出哪些积极有效的应对与变革?高中学校办学的新生态应当怎样?

我始终认为,新高考改革绝不能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新高考是一项触及高中学校办学整体改革的综合和系统工程,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学校应当从 “新高考制度的整体设计”之全面解读入手,整体提升本学校在 “走班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实践”、“选科指导”、“学生生涯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能力,从容应对新高考。

新高考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进已是近在眼前之事,现在已经不应是处于 “未雨绸缪”的阶段,而应是抓紧 “补课”、科学布局和实施的阶段;现在已经不应当再是统一思想认识与理念务虚的阶段,而应是学习上海等先行地区的实践经验并有效迁移应用于本地办学实践的阶段。

(一)“走班制”教学改革并非一种模式

自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我们一直都是在固定的班级模式下开展教学活动的,固定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有其长期实施而积累形成的一系列经验,在快速、规模化、高质量培育人才方面发挥过许多积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过于强调时间、课程、学生的固定和统一,很难为灵活性较高的课程体系提供服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了更好地践行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鼓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激励其实现特色特长发展,我们十分有必要反思和改进这种过于整齐划一的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

“走班制教学”是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的一种反拨。顾其名,思其义,所谓 “走班”乃是指学生游走于不同教室的现象。基于 “走班”状态的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固定教学模式,由学生根据自身对科目的兴趣、自身能力以及未来学习方向的把握,自主选择要上哪门课以及上哪位老师的哪位课。

新高考的实施,为走班制的实施带来了契机,同时,实行走班制教学,也是新高考改革不能绕过的“槛”。其实,走班制并非只是一种,在一些外省市的校长朋友眼中,走班制似乎只有一种,高中教学在新高考制度下要么是 “走班”,要么就是 “非走班”,于是,大家匆匆忙忙扎入上海的某一所学校,以 “盲人摸象”的套路,走马观花,认为某一所学校的走班教学便是上海市高中学校实行走班教学的标配版本了,其实,上海市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走班实践形态是多样的,我们并不能轻易、简单地下结论:哪种走班模式好,哪种模式不好,只有适切的、符合所在学校校情、师情、生情实际的,能真正收到实效的,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的,才是最好的。

不过,从上海新高考背景下的各学校操作实际看,上海各高中的走班教学类型大体上可以归并为以下几种情形。

“大走班”(“全走班”)模式:指语文、数学、外语和 “7选3”的高考科目全部通过走班完成教学。

其实施优点在于:可以满足全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尊重其学习选择进行走班,学校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最大自由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老师,符合学生个性化、分层次的选课需求。这也是新时期“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得到满足其个性学习需求的学校教育在新高考形势下的最佳实践。

不足在于:教学管理难度最大,对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较难评价;学校课程安排最繁杂,需要较完善的软硬件系统支持。

在 “大走班”方面,上海市育才中学、复旦附中浦东分校等均进行了成功的教学实践,并且,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大走班教学实践在此轮新高考实践之前便已全面推进,所以,新高考的走班教学要求对该校教学管理及学生学习所产生的波动微乎其微。

“中走班”模式: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可以保持原高一行政班不变,三门选考科目学生均通过走班完成教学。

其实施优点在于:可以全部满足学生的选择进行走班;由于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可以保持原高一行政班不变,教师从高一开始任教至毕业的学生不变,有利于学校对上述学科教师进行科学连续的教学跟踪评价,并调动其教学工作积极性。

不足在于:每个学生一般需要在一个行政班教室和三个教学班教室上课,每次上课都需要携带不同的学习资料及用品,不便于班级管理;对选考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较难,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选考学科的作业收发较难,教师进班级辅导的机会减少,教学质量管理的难度有所加大。此外,学校课程安排比较繁杂,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学校教师课务调整难度加大。

在 “中走班”方面,上海较多的学校选择了这一模式,多数学校是从高二年级开始 “中走班”的教学实践的,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如上海市建平中学、华师大一附中等知名学校在实施首届新高考学生走班教学时,考虑到为尽量减少学校因走班而导致的学习情绪波动、不适应感等,而实行了从高一 (下)走班教学。

“小走班”模式:指部分学生或科目走班,即将三门或两门选科相同的学生优先组成班级,其他科目或学生走班教学。在具体操作上,具体又分为 “优先三科成班”和 “定两科走一科”两种方式。

其实施优点在于:与 “大走班”“小走班”相比,此类走班的班级管理难度稍小,习惯了传统班级授课制模式教学的学生对新高考的不适应感会高度降低。

不足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走班的班级设置形成了冲突,因学校的办学条件限制,倘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化学习需求,学校内部固定设置的班级会大幅增加,一般学校难以正常开展教学工作 (师资条件不满足),因此,许多学校是以牺牲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选科学习选择为代价的。

在 “小走班”方面,上海市虹口高中等学校便选择了这一教学模式,从学校角度考虑,之所以选择这一模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学校考虑到尽可能减少走班的波动与影响。

“不走班”模式:指学校向学生提供有限数量的选科组合,然后将三门选考科目均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学生在固定的教室上课。

由于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文、理分科走班相似,只是多了几种类别,因此教师能够很快适应教学和班级管理;学生只需要在一个教室上课,无须走班,也无须来回搬动学习用品;教师熟悉学生快,容易收发学生的作业和进行教学辅导;便于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及班级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

不足在于:这种模式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由于开设的选科组合类别少,所以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选择需求,对于小规模学校尤其如此。

在一些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或薄弱的学校,也有实行 “不走班”教学模式的,据笔者的观察分析,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一些平常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相对落后的学校。

再则,基于不同维度的划分标准,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的走班分类方法中,寻找到走班教学的切入点或创新的走班模式。例如,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市北中学在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方面尝试节 “网络走班”、“实体走班”的有效整合。

新高考实施后,许多学校实行了 “走班制”教学,粗粗一看,这只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变化而已,其实,它所撬动的是整个高中的教学秩序、教学生态、管理思路等多方面的改革。

(二)优化学校教学管理

围绕新高考 “走班制”的改革实践,近年来,上海市的不少高中学校在优化学校教学管理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实践。

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选课指南。为更好地管理和实施 “走班制”,各学校普遍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选课指南,让学生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课程方案、年级资格、毕业要求、课程要求、毕业规划、课程说明、各年级选课表等都进行详尽了解。同时,学校的选课指导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发展意向,对学生选课及日后发展主动提出规划与建议,帮助学生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学生选科指导与生涯教育的有效实践。学生选科,表面上看是科目的选择,但与生涯规划教育联系很紧。所以,近年来,上海市高中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可谓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笔者曾与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合作,深入进行了“走近家长”、“走近校友”、“走进社会——志愿者行动”的生涯规划教育系列实践,在区内外颇有影响力。

当然,正如我在有关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专题讲座里所阐述的那样,对高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既体现在对学生的学涯、职涯进行积极的引导方面,也体现在各学科教师从本体学科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有机渗透和融入。

学科老师教学思维、备课系统的重构。新高考形势下,对于既从事 “合格考”又从事 “等级考”的老师,对于原来习惯于 “高中文科班”、“高中理科班”数学等学科教学教师,对于各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都提出了挑战。学科教师从备课到教学难度设计、师生互动等都提出了新要求。

班主任配备及班级管理模式的变革。“班主任+生涯导师”普遍成为高中走班制背景下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新模式。班级管理中的许多细节都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例如,学生集体意识的加强、班级教室卫生的打扫,等等。

教室管理与学生作业管理。最初搞走班制,有些学校甚至出现学生搬着课桌去走班上课的情况,学科教师无法及时收到学生作业的情况较为普遍,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好在实践出真知,在一个个新出现的问题面前,加强研究,有的放矢提出解决办法,走班制实施最终也就不会成为难事。从长远来说,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说,走班制的意义是重大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三、区市教师进修院校等机构如何引领新高考改革

区县教师进修院校是区域课程的智囊,更是区域层面探索和引领新高考学科实践的主要执行者、责任者,区域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家有无决心和勇气深入推进新课改。

在新高考的实践中,区县教师进修院校、教研室、科研室等机构的作用在于,加强引领,指导基层学校更好地应对新高考。

其一,研读政策,作出方向性的引领。例如,为学校如何更好地从校情出发选择适切的走班模式而作出积极的建议,指导基层学校更好地将生涯规划教育、学生高考 “3+3”选科、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到一起,避免简单“做加法”,事倍而功半,欲速而不达。

其二,从区内外各学校的零星实践中,捕捉、提炼出有价值、有规律性的内容或信息。

其三,以区、校合作项目的形式,进行新高考形势下的教学改进、课程建设、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重点实践,从新高考实践中,发现 “真”问题、解决 “真”问题。基于此,笔者所在虹口区近年来,围绕新高考改革的主题,通过近百个的 “教学改进、课程建设、学校教学管理”项目实践和研究,探索、实践了一条区校合作项目推进新高考的研究之路。作为区域项目的领衔人,本人见证了区内学校在新高考方面的有效实践和成果。

猜你喜欢
科目考试班级
班级“四小怪”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高考“新科目”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