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片《为奴十二年》中体现的美国文化价值观

2018-01-27 11:44王佳燕桂林理工大学541006
大众文艺 2018年2期
关键词:奴隶主所罗门巴斯

王佳燕(桂林理工大学 541006)

一、引言

奴隶的生活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如此景象对于拥有相对自由的现代人类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失去自由,为人奴役,所遭遇的将是身心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当下的我们更应当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人的欲望像是一个无底洞,在失去自由的时候,迫切地渴望自由;在拥有自由的时候,却追求更多。失去自由的我们是不是会得到些许反思,反思自己没有好好珍惜以前美好的生活,是否会对生活少些抱怨,多些宽容和感恩呢?

汪韬钰认为影片《为奴十二年》中的故事就是讲述美国唯一一次内战——南北战争的前夕,蓄奴严重的十二年,所罗门·诺瑟普被拐骗奴役的经历(汪韬钰,2014:31)。

1841年,所罗门·诺瑟普在纽约被人绑架,贩卖成为一名奴隶,直到1853年他才从路易斯安那州一个种植园逃离,回到自己的家(孙习轩,姜力,2015:136)。笔者认为,从物质层面而言,所罗门·诺瑟普获取的是非等价的劳动补偿,干得多,吃得少,居住环境更是脏乱差。奴隶被剥削后,获利的将是奴隶主,而奴隶主为何有如此想法,那纯属个人意志凌驾于他人的表现。你就得听我的,并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瞧瞧你们的肤色,生下来就是该当奴隶的。可他们这些奴隶主恰恰忽视了一个最最本质的问题,那就是不论长相如何,他们同为人类,就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奴隶主埃普斯的太太也对埃普斯说过一句话“你等着那些被你奴役的人们在睡梦中杀死吧”。旁观者尚且看出了奴隶主的可恨之处,更何况那些当事人呢。奴役他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残忍而没有人性!在笔者看来那些自认为世界主人的人,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奴隶,因为他们被自己无耻的欲望所驱使着,根深蒂固且无可救药。

在所罗门·诺瑟普即将获得自由的时候,奴隶主埃普斯充分暴露了他那张丑陋的嘴脸,他似乎想说,求求你了,就再待上几天,满足我想奴役他人的心理需求吧。那奴隶主埃普斯的人性已经完全扭曲且趋向狰狞。这一幕着实令人毛骨悚然。

奴隶主在牵挂奴隶一言一行,总想监控奴隶,奴隶主本身就不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做自己的事,反而成为了可怜的奴隶。所谓的奴隶,一心向往自由,他们的精神是自由的。他们享受音乐,苦中作乐,有美好的希冀,即使在最困苦的人生阶段依然有自己独立自由的思想。

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只有深刻地体会过失去自由的痛苦,才会倍加向往、珍惜自由。众所周知,电影是文化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奴十二年》这部影片中体现了美国文化价值观。依笔者的理解,其中三点值得探讨。一是崇尚自由,二是独立进取,三是个人主义。

二、崇尚自由

一个人能够在合法的情况下,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该多么幸福啊!可是所罗门·诺瑟普在为奴十二年中失去了自己的自由。

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的名字,影片中的书信及音乐来了解美国文化价值观中对自由的崇尚。

(一)影片中的名字

所罗门·诺瑟普在被贩卖之后有了一个新名字,这个名字陪伴了他十二年的奴隶生涯,那就是“普拉特”。最开始,奴隶贩子念到这个名字时,所罗门·诺瑟普没有丝毫的反应。当人贩子质问他为何不回答时,所罗门·诺瑟普争辩说我的名字不是普拉特,我的名字是……他的话语被奴隶贩子无情的巴掌打断,并且再次强调你的名字是普拉特。从此,所罗门·诺瑟普与这个新名字相伴,但他的内心并不承认自己是普拉特(董小晶,2014:101)。这就表明他向往自由,不屈于被他人奴役。

在电影《为奴十二年》最后,饱受折磨的所罗门·诺瑟普终于等来了他的救兵,在这位治安官面前,所罗门·诺瑟普说出自己以及妻儿的名字,证明了自己的身份。伴随着他的名字回归的,还有他的自由人身份。名字对黑人来说,意味着身份,意味着与祖先的连接,拥有自己的名字,意味着拥有自由之身(崔有为,2015:56)。

(二)影片中的书信

有一天来了一位名叫阿姆斯比的奴隶,他嗜酒如命,所罗门·诺瑟普自认为他还算有点良心,就用拉小提琴的收入请阿姆斯比帮个忙,请他往马克斯维尔寄信。阿姆斯比收了钱说是让所罗门·诺瑟普写好信两天之后再见,但最后阿姆斯比出卖了所罗门·诺瑟普。奴隶主埃斯普找到所罗门·诺瑟普,质问他是否写信让白人寄出去,说是阿姆斯比亲口告诉奴隶主埃斯普的,阿姆斯比出卖所罗门·诺瑟普的理由非常简单,说是所罗门·诺瑟普在夜里吵醒了他,没让他睡好觉。所罗门·诺瑟普矢口否认,说是没纸笔就无法写信,说阿姆斯比不想摘棉花,想成为监工,因此讨好奴隶主埃斯普,编造一个不存在的理由。此时所罗门·诺瑟普也以恶制恶,既然对方不仁,我也可以不义。奴隶主埃斯普和所罗门·诺瑟普互望良久,最后说:“我差点就信了阿姆斯比。若他不是白人,一定严惩他。看在他是白人的份上,不严惩。”奴隶主走后,主人公急忙烧掉了自己克服艰难险阻而写成的信,可以说他烧掉的不仅仅是一封信,他被迫烧掉了他自己仅存的通往自由之路的希望。在火光中主人公双目含泪,极度绝望。

巴斯生于加拿大,所罗门·诺瑟普说自己去过很多地方,他让巴斯保证不说出去。然后与他讲述了自己作为奴隶的坎坷经历。巴斯认为故事很神奇,他觉得所罗门·诺瑟普应该寻找公正,奴隶制该废除。所罗门·诺瑟普请求巴斯写封信给北方的朋友。找出自由身证明文件,再次见到妻子和家人,这将会是难以名状的幸福。自由对于主人公而言异常重要。如果可以,所罗门·诺瑟普明天就想一走了之。巴斯鼓励所罗门·诺瑟普说必须要有信心,因为还有很多人在乎所罗门·诺瑟普。虽然所罗门·诺瑟普拜托巴斯的事,让巴斯感到害怕,但是巴斯依然答应会帮助所罗门·诺瑟普写信。因为这是一份责任,但是它能给人带来自由。所罗门·诺瑟普用渴望的眼神望着巴斯,流着泪,一直呆望着……

所罗门·诺瑟普在为奴十二年中没有自由,但是他仍然拼命创造拥有自由的机会。

(三)心灵的自由——音乐

为奴十二年中,音乐成为了所罗门·诺瑟普的精神寄托。整个故事也随音乐(小提琴声)而起伏。因所罗门·诺瑟普会拉小提琴而被邀请去参加派对伴奏,之后却被人灌醉酒卖为奴隶,并且不明不白当了奴隶整整十二年。在这过程因为自身良好的表现获得了奖励,重获被收缴的小提琴。最后,在看到皮开肉绽的帕齐上药时露出的绝望和痛苦,所罗门·诺瑟普流着泪拨弄着琴弦,一气之下,毁了小提琴。那时的所罗门·诺瑟普该有多么恨自己的无能啊!他为自己在逼迫下抽打帕齐而懊悔,更为自己一再追求自由无果而苦恼。他痛苦至极,此时他的精神是受到折磨的,甚至临近崩溃。

在采摘棉花时,以音乐作为鼓励的号角,支撑奴隶们在烈日炎炎下干完采摘棉花的农活。身心俱疲的他们只能以音乐为伴,寥作精神的寄托和舒缓剂。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画面。棉花地里传来阵阵歌声,一位名叫爱德华的奴隶倒在了地上,监工依然不肯放过他,企图用水将他浇醒,事实上他已活活累死在棉花地里。一群黑人面对坟墓唱起歌来,所罗门·诺瑟普欲哭无泪,也不禁与大家同唱,咬牙切齿的所罗门·诺瑟普脸上满是愤怒与悲伤,但是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只是摇头,闭眼默哀。在歌声中,奴隶们仍然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似乎在祝愿死者来生能重获自由。

奴隶们通过音乐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在精神上他们对自由有着执着的追求,并且永不言弃。

三、独立进取

美国人不是由依赖别人的人,而是由那些自力更生、大胆把握自己命运、敢于承担风险和以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开拓新道路的人建成的(沈雁军,2013:64)。

自立是美国的传统,是美国人之所以为美国人的秘密所在。有人将其称之为个人创新精神,也有人将其称之为骨气,但不管如何称呼,它都是美国民族性格的可贵成分之一。影片中所罗门·诺瑟普根据自己先前的工作经验,成功开拓新的水路运输。影片《为奴十二年》中所罗门·诺瑟普或想尽办法试图逃离种植园,或鼓足勇气向他人求救,这都形象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独立进取的精神。如果他安于现状,甘心为奴,没有保持高昂的反抗斗志,那么他将永远无法重获自由,永远无法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

四、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个人主义价值体系主要表现在:个人是体现一切价值的中心和主体;社会只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条件和手段,个人才是最终目的;从道义上来讲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个人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美国社会生活,它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沈雁军,2013:105)。个人自由观念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并影响着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论被称为个人主义还是独立性,它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上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沈雁军,2013:105)。

影片中所罗门·诺瑟普就是坚定地认为自己有权利获得平等地位,坚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重新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持他走到了最后,他最终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自由。影片末尾也提到所罗门·诺瑟普是为数不多重获自由的努力。那是因为他自身努力奋斗了,而其他人要么不敢反抗,要么有反抗意识却不肯付诸行动,最后可能永远留在种植园里了。

五、总结

在所罗门·诺瑟普被迫为奴之前,他在北方小镇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因为他受过当地文化价值观的熏陶,认为平等自由本就理所当然。他根本就不关心为人奴隶的痛苦,直到自己拥有那段令人终身难忘的为奴十二年的亲身经历,他才更向往自由,才致力于废奴运动。很大程度上,他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积极进取而重获自由的。

我们在此讨论的崇尚自由、独立进取、个人主义只是美国文化价值的一部分。现今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富有多样性和动态性且在不断扩充。导演史蒂夫·麦奎因将自己的思想用电影艺术的手法加以体现。通过分析,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美国国情相适应,我们当下在意识到其中的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有所反思。我们需要反思历史,历史是不可能被完全复制,但我们不能让其中的悲剧重演。我们需要吸收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需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看待美国文化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在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指导下,社会成员才能更加和睦团结。只有适合自己国情的文化价值观才能促进国家发展。

[1]崔有为,肖涛,于志浩.黑夜下的慢慢回家路——从伤痕电影《为奴十二年》看西方文化[J].文化学刊,2015(1):55-58.

[2]董小晶.《为奴十二年》 :追寻自由的救赎之旅[J].电影文学,2014(14):101-102.

[3]沈雁军,感悟美国文化的魅力[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孙习轩,姜力.后殖民视域下的《为奴十二年》[J].电影文学,2015(13):136-138.

[5]汪韬钰.《为奴十二年》 :在绝境中寻找希望[J].外国电影评论,2014(16):31-33.

猜你喜欢
奴隶主所罗门巴斯
美流媒体巨头被批“奴隶主”
2021年8月4日,一架MH-60S海鹰直升机准备在所罗门海的美国号航空母舰上起飞
胆小的巨人
七十岁的母亲和她的“百岁女儿”——大熊猫巴斯的传奇故事
扇子的发展史
施飞宁与熊猫巴斯的情缘
美国南北战争前的自由黑人的形成
所罗门的财宝
敌对阶级之间能“通情达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