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地位的涨落

2018-01-27 18:00王学泰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四书名士学派

王学泰

今文学派统治下的《论语》。原始儒学有些迂阔,因此孔子栖栖一生,不为世所用,与其学缺少实践性品格有关。汉代的儒生为了加强其学术的实践性品格走的是与注重鬼神的楚文化结合的道路,并演化为妖气十足的今文学派。今文学派争着运用儒学,把“《诗三百》作谏书”“以《春秋》决狱”,为政治服务。儒家在今文学中扮演主角的经典是《春秋》《书经》《诗经》等,而《论语》只是作为儿童学习的初级课本,可以加添“神话”“鬼话”处甚少。统治者所重视的学科都设立了博士。汉初文帝时开始设立研究《诗经》的博士,汉武帝时始置“五经博士”(包括《诗》《书》《易》《礼》《春秋》),两汉始终没有给《论语》立博士。可见《论语》在官方学术体系中是地位不高的。

清谈风中的《论语》。自东汉末年产生的名士清谈,魏晋之间,蔚然成风。名士们清谈的内容就是玄学,其所用的资料除了“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之外,就是《论语》了。这样《论语》不再仅仅是儿童读物了,也成为名士们的谈资。为什么他们要选择《论语》呢?因为它与儒家其他经典相比有较多的含义丰富、意象玄远的名言隽语(如“君子有三畏”“天何言哉”之类),这些正是清谈家的话头;另外《论语》中的孔子喜好品评裁量人物,这与魏晋和南朝名士非常相近。这正是《论语》受到这个时期文士重视的原因。到了东晋元帝时始为《论语》置博士,这才开始有了专门研究《论语》的学官。

科举制度下的《论语》。隋大业间实行了科举考试制度,设明经、进士两科,为更多士人开放仕途。进士以考诗文为主,明经以考经义为主。唐代进士一科独秀,明经则不被人们看重。科举考试中没有《论语》,社会上清谈之风也逐渐消弭,此时《论语》又还原为儿童读物。

宋代以来,《论语》中发行量最大的注本,大约就是朱熹的《论语集注》了。朱熹一生致力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整理和阐释,他说“若读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他把“四书”看作教士子做人、做官、做学问的教科书。宋儒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儒学的实践性的。朱熹注解经典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原始儒家所倡导的观念理学化,对于原始儒家观念作了新的阐释,其中有不少歪曲。自宋代理学(也称道学)形成后,儒学的实践品格与儒者个人修养日益合一。修养跟不上就被称为“假道学”。

但在朱熹生活的时代,他的努力基本上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承认。直到朱元璋立国把程朱理学定为正统儒学,从此,《四书集注》成为读书人必读书,《论语》而且是经过程朱学派注释的《论语》成为每个读书人的圣经,成為判断是非的标准。因此,当清朝末年问题丛生、国家衰弱、社会腐败、列强入侵时,人们查找问题的根源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儒学及其典籍。于是在清末民初一些先进人士否定儒学、蔑视儒家经典就不奇怪了。

(转自《学习时报》)

素材压缩 两汉始终没有给《论语》立博士,导致《论语》在官方学术体系中地位不高。到了东晋元帝时始为《论语》置博士,这才开始有了专门研究《论语》的学官。明代之后,《论语》经过程朱学派注释的《论语》成为每个读书人的圣经,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成为士人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

阅古知今 《论语》地位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今文学派时期、清谈风时期和科举制度时期,其地位涨落,均与政治挂钩,成为统治阶级的服务工具。本素材适用于儒家经典、意识形态等话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书名士学派
《世说新语》里的三种名士
论陈普《“四书”讲义》中的“为学”思想
《世说新语》:在奇闻轶事中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名士雅趣——谈王镛砚铭艺术
传统的新芽,国学的新发
——《四书释注》读后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战国诸子名士的求功成名之路与学术传播之路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