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读图,让学生读出一片新天地

2018-01-27 11:20刘洁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创新设计小学语文

刘洁

[摘 要]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突出,利用课文插图进行教学引导,丰富教学设计点,能为学生的认知多向关联创造条件。读图是一种思维融合性学习,以图解文、以文释图、图文融合,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信息,帮助学生建立起崭新的学习认知。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读图;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64-01

现行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出现频度很大,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持。读图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点,教师要有读图、解图、析图意识,引导学生以图解文、以文释图,进行图文融合,让多元读图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以图解文,激发学生的直观思维

学生对课文插图有着特殊的观察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时,需要给出一些观察提示,让学生找准观察切入点,以提升观察效果。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这篇课文,插图都是照片,而且是远景、近景相结合,现场感极强。为了让学生对图片有更多的感知,教师给出观察提醒:“仔细观察插图,注意照片拍摄角度以及画面呈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美体现在哪里。”学生细心观察,很快得出结果。“第一张照片是雪天拍摄的,厅阁上还有皑皑白雪,树木呈现翠绿色,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这冬天的西湖也是这样清秀美丽。”“西湖的远景照片很壮观,长堤、绿树、碧水、城市、远山、蓝天、白云,真是绝美的风景画。”“月光下的西湖显得很朦胧,水波荡漾,月光洒在湖面上,金光闪闪的,好像仙境一般。”“这满池子荷花,配上亭台楼阁,很像苏州的园林,给人的感觉就是休闲安逸。”……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让学生说说观察感受。学生进入角色很顺利,通过对图片内涵的挖掘,为文本学习提供了更多信息支持。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教师给出的提醒很重要,能为学生的具体操作确定方向,也能为他们学习认知的構建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以文释图,强化学生的认知关联

小学生对插图的观察大多比较肤浅,只是对图画的表象关系进行简单梳理,如果抛开文本内容看插图,学生的学习认知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时,需要指导他们先阅读相关内容,并结合文本来看插图。这样,学生对插图的内涵才会有比较充分的挖掘。

《哪吒闹海》中只有两幅插图,一个是哪吒腾空惩戒夜叉的画面,一个是夜叉惊慌失措的画面。如果不让学生阅读文本,只从画面上展开解读,学生获得的感知当然是比较片面的。哪吒惩治夜叉只是一个铺垫,打死龙王三太子才是重点内容。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并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对插图中的人物动作、表情等展开认知。具体解读插图时,学生给出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哪吒脚踏巨浪,怒目圆睁,手握乾坤圈,那乾坤圈发出耀眼的光芒。哪吒形象显得很高大,其勇敢精神充分展现了出来。”“看那夜叉,手扶长斧,虽然火红的胡须、头发像火苗一样,但张开的大嘴和惊恐的眼睛,呈现出胆怯的神情。看样子是被哪吒吓破胆了。”

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之后解读插图,学生明显有了更多底气。图文有一致性,从不同角度发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可以激活学生的观察兴趣,强化学生的认知关联。课文插图具有典型性、指向性,往往是文本内容的集中体现,以此作为教学突破口,应该是教师施教的理性选择。

三、图文融合,创新学生的感知视角

语文学科非常适合进行图文并茂式的学习。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绘本意识比较强烈,引入图文融合式学习模式,可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学生的感知视角。

《军神》介绍了刘伯承的事迹。课文插图很少,只有一张照片和一幅插图。插图上刘伯承眼睛上缠着纱布,一位医生正对他说着什么。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插图,从穿戴上辨识人物身份,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当学生阅读完后,教师又让学生对着插图,讲述一遍文本的内容。学生纷纷要求发言,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有学生说:“受伤的军人叫刘伯承,那位医生叫沃克。刘伯承眼睛受伤要做手术,但他坚持不用麻药,这位德国医生很敬佩他。手术开始,刘伯承忍住疼痛,居然没有发出一点声响。沃克医生深受触动,最后才知道,这位军人是刘伯承将军。沃克称赞刘伯承为‘军神。”

教师让学生结合文本来观察插图,对着插图讲故事,学生获得多方信息支持,顺利完成了相关的学习任务。从学生讲述的情况来看,其图文融合的学习意识已经建立,学习认知也得到了顺利建构。

读图需要切准角度,找到思维的启发点。教师要给出一定的引导和规划,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图文融合性学习之中,以提升文本解读的品质。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设计小学语文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