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研究综述

2018-01-28 09:46黄筱玲湖南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11期
关键词:信用人工智能图书馆

黄筱玲(湖南大学图书馆)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全党发出了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号召。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图书馆事业发展是不争的事实。笔者仅就2017年度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空间服务、公共数字文化、人工智能等主题的理论创新研究综述如下。

1 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

2017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单车,再到共享汽车等,信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可小觑的价值。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信用息息相关,“2017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论坛”分别于9月、11月在杭州图书馆召开,并发布了《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宣言》,学者们从多维度多视角各抒己见。

“图书馆服务与信用服务的结合,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跨行业、跨领域的服务融合与创新探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亮点,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出的独特贡献。”[1]一语道出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真谛。范并思认为,杭州图书馆信用服务是集持续的、十年如一日创新、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水平创新、坚持专业主义的创新和不忘初心的创新于一身。[2]吴建中认为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为创新和丰富公民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3]“图书馆+信用,不仅进一步释放出对用户诚信、文明素养的充分信任,还构建了一个完全开放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来服务社会。”[4]“图书馆服务与信用服务的结合,唤醒了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并且成系统、成批量地开发出了潜在读者。”[5]高凡认为读者信用服务的意义在于促进了读者信用意识的建立、推动了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提升,为打造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范例。[6]

“信用”作为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关系的一种纽带,其实一直存在于图书馆服务中,早在2014年上海市图书馆就开启了信用之于图书馆服务的研究以及实践。张广钦认为建立自身的用户信用体系或者与社会信用机构联合是图书馆开展信用服务的基础,联盟化与标准化是图书馆信用服务未来发展的方向。[7]寿晓辉等则提出要以重视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并引入完善成熟的第三方信用机制。[8]张燕青提出将读者信用纳入个人征信系统。[9]王永革等以晋城市图书馆读者借阅积分信用制有效助推全民阅读为例展开相关论述。[10]李娟以扬州市少儿图书馆为例,分析实施读者信用积分制的可行性。[11]

面对迅速变革的社会环境,公共图书馆以“信用”之舟载起服务新征程,不但回应了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为推动诚信社会体系建设提供了切入点,也为最终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所倡导的“面向全民的全开放、零障碍、无边界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目标提供了条件。

2 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

2017年,图书馆阅读推广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保障法》的实施及《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公开使全民阅读的政策环境日渐改善;另一方面,国家对于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驱动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全民阅读要面对服务理念和工作实践方面的大量新问题。7月,由王余光等主编的“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配套教材《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图书馆家庭阅读推广》《图书馆评论与阅读推广》等系列丛书出版,为阅读推广实践提供了及时的参考借鉴和理论指导。在阅读推广蔚然成为图书馆服务主攻方向的形势下,学者们也依据新时代的新使命和新蓝图,从更平衡更充分的视野来奠定阅读推广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阅读推广的主要支撑性理论之一,它明晰了阅读推广的定义、目标和方向、方法等问题。“阅读推广就是图书馆通过精心创意、策划,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海量馆藏引导到小范围的有吸引力的馆藏,以提高馆藏的流通量和利用率的活动。”[12]“阅读推广涵括推广目标、推广主体、推广客体、推广方法、推广对象与推广效果等要素。”[13]刘亚玲提出了阅读推广交互主体性概念,以期实现阅读推广者与接受者之间价值诉求的和谐统一。[14]白君礼从马克思哲学角度出发,提出主体研究实质是从人的角度进行阅读推广研究,主体中自主性是最重要的。[15]陈幼华将当前阅读推广研究归纳为文史范式、图书馆学范式、阅读行为学范式、传播营销学范式等六种范式。[16]韩小亚从图书选择与阅读方法入手,畅谈图书馆阅读引导职能。[17]

从阅读推广理念及阅读推广伦理角度来商榷阅读推广是研究的亮点。“图书馆阅读推广需要合理性审视,图书馆人应该大力发展提升公众阅读意愿和阅读能力的阅读推广,拒绝违背现代图书馆理念的阅读推广。”[18]李凤智等从图书馆理念对于阅读推广的指导与制约两方面探讨阅读推广中的成绩与问题。[19]许坚则认为图书馆要通过建立阅读推广培训体系、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阅读推广伦理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引导来化解私人关系与专业关系的伦理冲突。[20]李桂华剖析了深阅读对读者和社会的当代意义,认为数字时代深阅读的意义在于其具有“复合”价值。[21]

生活从阅读开始,家庭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和引擎。中外家庭阅读传统与文化、家庭阅读书目及编制、家庭阅读推广方法、举措及机制等主题成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肖容梅通过家庭阅读书目推荐、打造家庭藏书示范、促进家庭藏书交换与分享等方式等论述家庭阅读资源建设。[22]程帆从家庭阅读推广的制度建设、社会合作机制等多个角度论述图书馆家庭阅读推广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和策略。[23]张盈芳阐述了家庭阅读书目的编制。[24]倪连红分析了体验式家庭阅读的特点和主要形式。[25]李国朋从阅读红利的视角研究家庭阅读及其资源共享,提出以阅读理论创新推进阅读红利释放理论。[26]

随着涉及全民阅读的一系列国家级重大政策、法律、规划的陆续出台,全民阅读顶层保障设计也不断向纵深推进。李子峰以三个代表性文献为依据,勾画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27]徐蓉认为我国全民阅读制度建设应加强制度重要性意识。[28]姚雪梅从阅读推广的信息资源、阅读推广规范化和法制化、阅读推广的跨界融合等方面探讨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保障机制。[29]李晶晶就中美阅读障碍儿童阅读权利制度保障进行比较研究。[30]

阅读推广活动的蓬勃开展促使阅读推广创新性理论研究也如火如荼。倪劼提出将共享经济理念引入阅读推广。[31]阅读推广逐渐融入公平的价值观,如,陈群等详细论述了图书馆阅读推广效益的评价指标、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揭示了阅读推广效益评价结果的价值及意义。[32]王红从环境质量视角就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满意度影响因子展开研究。[33]关于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价值关系,施春林指出图书馆人要构建应对时代变革的调适机制与核心能力。[34]“为避免馆员主观因素影响到读者阅读选择,图书馆在阅读服务过程中应保持客观中立原则。”[35]

从2010年全民阅读在国内掀起高潮到今天阅读推广理论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作为21世纪图书馆事业标志性成果,阅读推广一方面给图书馆带来温度和色彩,另一方面,其理论研究又拓展丰富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内涵。面对阅读推广实践中涌现的大量理论问题,目前的研究内容和方式仍显单薄,且呈零散态势,亟待深入。未来,在阅读史、阅读服务史和阅读推广理论史、各类型阅读推广的分类管理、阅读推广的资源管理以及图书馆核心价值、职业伦理对阅读推广服务的支撑与制约等方面都期待人们的探索。

3 空间服务

21世纪初,图书馆的场所价值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2013年,国内第一家图书馆创客空间在上海图书馆建成,随后创客空间作为图书馆新的创造力而成为热门话题。从创客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第三空间、公共空间到智能空间,空间服务呈现出的多样属性,既是图书馆探索创新与转型的新举措,也体现了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革新的服务理念。

在实体空间全球化与互联网空间全球化同步的时代,空间服务的价值更多取决于其被更多人“分享的可能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保持其可分享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对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进行梳理,刘小凤指出应在制定长远规划、提升创新性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下工夫。[36]张俊等指出国内目前的空间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服务、构建实践、服务转型、3D打印服务、空间的再造与空间规划五个方面,今后应在研究力度提升、研究内容深化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下工夫。[37]蒋萌等认为未来以空间模式转型与再造为切入点的空间服务研究是图书馆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38]刘兹恒等提出需要明确图书馆创客空间的核心能力在于保障信息交流而非提供先进工具、创客空间应突出自身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创造中心”的特色等四个问题。[39]卢章平等认为图书馆创新空间演变趋势为物理空间的质量越来越高、虚拟空间建设越来越重要、用户隐性知识开发程度越来越高、图书馆的服务越来越智能和主动等。[40]吴涛提出了网真课堂支持下的图书馆网真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方案和技术路线。[41]邓佩珍从完善国家法律法规、版权管理制度以及积极开展图书馆版权服务协同解决等方面论述共享空间中的数字资源版权问题解决方案。[42]黄文彬等提出空间建设需要与服务定位,确保其长久性。[43]

随着图书馆在内容分布和建造形式上的转变,空间价值逐渐成为图书馆核心价值之一,基于此,围绕着空间再造评估体系、空间布局、虚拟空间建设等研究有序展开。如素芳等以浙江大学为例,就包括“实体空间”“信息控制”和“服务效果”三个层面二十一个指标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展开的研究;[44]史艳芬等以同济大学图书馆为例,提出大学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变革与服务转型是密不可分的;[45]王筱雯等以辽宁省图书馆新馆为例,就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展开思考;[46]丁利霞等深入考察了上海图书馆、长沙图书馆、宝安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建设,提出了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建立在线交流平台、开展全方位社会合作等优化策略。[47]

国外空间服务完善的管理模式成为借鉴学习的主要内容。黄文彬等研究得出针对处于不同创新阶段和不同产业属性的创客提供帮助与服务是国内外空间服务的重要经验。[48]明均仁等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外图书馆创客空间的构建模式、服务内容及支持力度。[49]徐渭等调研了美国60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图书馆与学术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模式、服务内容、支持力度、宣传推广、安全措施。[50]刘桂锋等在参观考察的近20所美国图书馆后,从空间拓展、特藏建设、服务优化、活动组织四个角度总结出对我国图书馆发展的思考与启示。[51]杜文龙等就澳大利亚社区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有着比较成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社区图书馆创客空间的重要借鉴意义展开研究。[52]

作为一种创新的学习模式、一种共享的交流社区,空间服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图书馆读者减少的现状,体现了图书馆创新发展演变的必然性。空间对于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空间开展的服务对于图书馆效能提升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互联网+”为空间服务提供了契机、动力和平台,要形成能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图书馆空间服务管理与服务体系。未来基于此方面的空间服务理论研究也将引人注目。

4 公共数字文化

20世纪90年代,数字文化研究在我国兴起。2011年12月,文化部、财政部正式提出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概念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8月发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11月国家公共文化云正式开通,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实施……文静如水,化动如烟。图书馆是公共数字文化的主要建设者和服务者,一年来学界在数字文化体系、公共数字文化治理、国内外公共数字文化比较等理论主题研究方面着力颇多。

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成为解决当前公共数字文化问题的主要手段。汝萌指出可以通过推动宣传推广和信息素养教育的良性循环、强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加强各个文化服务机构数字资源的互联互通来完善现有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53]李文川等从服务均等性、资源整合、服务创新三个方面分析了公共数字文化云资源服务的需求。[54]李宏则提出要着重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在基层的运用与服务。[55]许建业阐述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目标定位。[56]钱丹提出以公平、公正和均等作为价值取向,培育用户信息素养,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议。[57]

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的目标。吴建中指出精准扶贫将成为公共数字文化的下一个发力点。[58]吴昊则结合新技术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和探索,分析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思路。[59]林芳提出从评价机制、评价视角、评价框架设计及以效能为导向设计评价指标等方面解决当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60]王毅等基于图书馆和文化馆评估结果,提出强化地方政府职能、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平衡性与均等化是国家级贫困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策略。[61]李岱等设计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62]

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特色的地方数字文化超市,创新公共数字文化的供给,对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前瞻性作用。黄静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对象、手段、内容和机制五个方面对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认为必须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转型。[63]苏超指出我国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需把握均衡、标准、参与、转变与导向几个关键词。[64]徐晓军等对浙江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总结,提出要继续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资源建设和提升服务水平。[65]李春晶、高敏、赵琼、高军分别对黑龙江、河北、宝鸡和济南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颇有思路。[66-69]

王英等对比研究了英国、美国和中国公共文化机构及项目的信息伦理政策声明,发现中国信息伦理政策存在政策内容的可读性较差、对信息伦理四要素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信息隐私和可获取性政策缺失严重不足等问题,并对此提出解决建议。[70]寇爽等归纳了国外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模式。[71]戴艳清、孙颖博从促销手段、有形展示、特色内容等方面对美国和印度公共数字文化项目服务营销展开探讨。[72-73]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必定成为“十三五”时期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内容数字化、服务方式数字化以及服务管理数字化是公共数字文化的三个重要内涵,也是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在数字化内容的建设方面,应以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应用,以需求为导向,立足文化根基,整合社会和系统内资源为着力点。另外,通过对新技术和新服务应用的阐释,对数字图书馆与科技深度融合进行探讨和实例分析,扩大社会效益,都将是未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着眼点。

5 人工智能

2011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的线上虚拟机器人小图是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最早应用。2017年人类进入了人工智能年,AlphaGo再次战胜了人类冠军;《2017政府工作报告》《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中都首次提到人工智能,表明智慧时代不再是一个时髦的概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从数字技术到网络技术到互联网技术再到人工智能,信息文明正在改变图书馆。

理论研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图书馆改革与转型、智慧图书馆建设等内容有序展开。陆婷婷对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服务内容、实现途径与发展瓶颈进行了研究。[74]姚钱、温嵘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具体应用。[75]张兴旺探讨了人工智能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发展机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用内容与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76]陈慧香等梳理了图书馆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发展趋势。[77]

共享经济一路狂飙,随时随地共享新知成为新常态,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图书馆的结合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唐晓波认为知识服务领域中关于数据安全、用户行为和服务表达等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热点。[78]付宏从个性化信息智能推送服务、定制服务、代理服务、智能定题服务等方面分析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服务模式的创新。[79]郭山对图书馆网上实时参考咨询智能机器人的功能进行探索。[80]王凯丽从人工智能语音的应用现状出发,分析了语音应用于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中的可行性。[81]陈靖探讨了一种新型智能图书外借制度。[82]张容等分析了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电子图书馆智能推荐技术。[83]卢章平分析信息-知识-智能转换视野下图书馆创新空间的演变。[40]王正兴等提出图书馆职业能力就是运用信息科学原理与技术,以独特的智力和方法服务于人类智能发展的能力,令人耳目一新。[84]

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赖于开放科学、开放数据和开放获取的大环境,图书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大有作为。朱强以北京大学为例就文献资源建设的人工智能化趋势展开分析。[85]陆颖隽等指出将图书馆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是图书馆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转型和发展的主要方向。[86]张宸等就大数据智能可视化在北美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展开研究。[87]

智慧图书馆作为新生事物,尽管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作为人工智能作用于图书馆的具体体现、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泛在化、个性化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它备受业界关注。魏群义等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论述了智慧图书馆APP的实践应用。[88]王世伟阐述了包括智慧图书馆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智能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融合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五大关系。[89]刘宝瑞等重构了智慧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设想了智慧图书馆及其智慧服务对用户体验的影响。[90]

经历信息爆炸时代和数字时代,我们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如前所述,人工智能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只是一个开端,甚至可以说还没有真正起步。但人工智能应用于图书馆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是前沿、前卫的,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管理改革和服务重塑问题,将为图书馆创造无穷的新资源、新服务、新空间、新境界。信息数据的安全、用户隐私的保护、知识产权的遵守、新型图书馆员的成长等主题都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信用人工智能图书馆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图书馆
数读人工智能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