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之“三创”教育与企业创新发展深度融合模式的研究

2018-01-28 19:47朱家奔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三创校企企业

朱家奔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在当今经济形势和时代背景下,创新对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变得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智力输出的重要基地,则责无旁贷。基于此,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指导各高校在课程体系、学生创新创业的学分转换、弹性学制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各高校或加入创新创业课程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更甚者发展“双创”变为“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积极建设“三创”教育基地,设立“三创”研究所,融入“三创”课程到专业课程,设立“创客家园”“创业基金”等,取得一定效果但多数还是限于学校。“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和企业沟通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双方各取所需、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发展至今,已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在“三创”领域如何用好“校企合作”模式是本文所需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等高校在“三创”教育发展实践和福兴(中国)集团等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和高校的部分合作进行研究,尝试找到“三创教育”与企业创新发展深度融合模式。具体如下:

一、三创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实践

三创是“创新、创意、创业”的简称。创意是创造意识的简称,是根据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创新”是利用现有知识和物质改进创造新的事物。“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对资源优化整合,从而创造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开创事业的过程。可见,创意是“三创”的前提和基础,是创新创意的具体实现,创业则是市场行为的具体变现。“三创”根源是对现存事物规律的理解和再创造。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在“双创”基础上发展进行“三创”教育,从完善组织机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保障体系等措施出发,重点进行“三创”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实现“三创”教育的目标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如开发了一批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精品课程,参加两岸高校第六届大学生建构创新设计大赛获最佳作品奖,6项学生作品申报了设计专利和作品著作权,上千项目竞逐校“三创”大赛并选派11组40余名学生参加第二届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形成良好“三创”教育学习氛围。由此可看出,成效主要限于学校范围。其他各类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双创”“三创”教育很多也做出成效,但情况类似,成效多是限于学校教育范畴。

二、企业创新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创新还处在“产品创新”阶段,也就是研发新的产品,而这部分工作主要由研发工程师完成。因而产生以下问题:

(一)创新速度停滞。受环境和工作领域局限,工程师创新已不能满足消费者愈来愈丰富的个性需求。

(二)创新范围局限。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面,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竞争更趋激烈的今天,单单产品创新可能已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企业需要更多方面的创新。

(三)创新土壤贫瘠。企业的大多数员工没有创新的意识,企业没有创新的氛围,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大多数企业也认识到问题并积极寻求突破,比如拉链生产企业福兴(中国)集团自2016年起承办“3F”杯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仅拉链设计就收获了大量满足不同人群所需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到2018年,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共有15家企业承办,来自海峡两岸46所重点大学的128名学子参加。与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姚俊峰博士共建“福兴公司——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创意产业联合研发中心”,对拉链创意开发进行平台支持。其他各类企业也多有联合高校进行各类产品研发,也有很多创意新颖、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问世。但也可看到,企业上述创新问题并未得到全面解决,企业创新需求和高校创新资源还未充分结合。

三、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有效机制,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发展到今天已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学校和企业沟通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双方各取所需,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和企业主要合作模式有:

项目合作模式:企业与高校以项目开发为纽带进行合作;产学研联合模式: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实习工厂进行合作;订单式合作模式:企业通过“订单班”(预先确定学生为企业员工)和高校进行合作。其他引进德国“二元制”“学徒制”还在发展之中。这些合作模式针对具体项目,并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之分。

从“校企合作”广度来分,校企合作有单项、多项和全面合作之分。单项合作是企业和高校围绕单个项目或某一方面进行合作,比如产品开发、教学指导、合编教材等等;多项是校企双方同时开展两个以上项目;全面合作则是双方在同一时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等三大功能开展全面合作。这也是对高校成本最低、成效最大、多元收益的全面合作模式。对企业亦是如此。

从“校企合作”深度来看,有浅层合作、中层合作和深层合作。浅层合作是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停留在一时一事或一时数事的水平上,合作时间短且合作数量少;中层合作指高校和企业合作不仅已有一段时间,而且数量可观,双方建立互信的合作基础;深层合作则是指高校和企业相互渗透,建立高效有序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共同制定双方发展方案,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立“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开发机制等,使得校企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良性互动,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由上可见,校企合作在大的方面,深层合作和全面合作对高校和企业来说成效大,联系紧,容易形成良性互动。但是高校和企业的匹配度尤其重要,高校和企业应从价值观、发展理念、专业和产业融合度等方面找到最匹配的彼此开展全面和深层次的合作,在具体项目上采用具体适宜的合作模式。

四、高校“三创”教育与企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一)共同制定创新发展方案

高校和企业参与到各自创新发展方案制定中去。高校创新发展落脚点是教育,目标是收获人才,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企业创新发展落脚点是人才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目标是收获经济利益和企业发展,最终目标亦是为社会创造价值。高校和企业拥有共同的最终目标,互为链条上的前后端,如同SCM(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前后端的制造商、销售商联合一样,通过从源头开始的相互参与对方创新发展方案制定将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在一起。

(二)各取所需,各扬所长

高校需要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收集作为素材,擅长的是对各种事物规律的研究和掌握,应用规律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及对问题解决方式的教育推广;企业擅长的是对问题解决具体方式的应用生产以及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收集和信息反馈。两者正好各取所需。各扬所长。企业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产品问题、生产问题、管理问题同步反馈给高校,高校进行课题研究后将解决方案及时传递给企业所用,实现两者紧密融合。

(三)共同厚植创新土壤

高校应发挥自己教育宣讲之长,不只对学生开展“三创”教育,更要对企业员工,尤其基层员工开设适应企业的“三创”教育,和企业联合开发适合企业的“三创”课程,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气氛,夯实企业创新的基础。如此,各种创意灵感、创新素材、创业种子就会不断出现。企业要发挥自己现实创造之长,对学生开展产品生产、消费者需求满足等实际应用教育,引导学生将“创意、创新、创业”落到实际应用中来,对消费者、社会有益中来。这样,高校学子的天马行空能够更多落地、更多实现,就可以不断增强高校学子“创意、创新、创业”信心,高校和企业获取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至关重要,高校创新教育和人才输送对企业创新发展也至关重要,通过全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这一方式将两者打通,对于高校和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过从源头上共同制定创新发展方案,合作中各取所需、各扬所长,全程不断共同厚植创新土壤,则可以保证这一校企合作模式能将高校“三创”教育和企业创新发展深度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三创校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