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8-01-28 15:53刘棣中
装备制造技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机电校企创新能力

周 涛,刘棣中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23)

0 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产品的技术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的不断产生,机电技术应用领域也得到了大力的拓展,在各类加工制造行业中应用极其广泛,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及其创新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构建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改变我国现有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匮乏的局面,这不仅影响到我国装备制造业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将对我国机电类专业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国家号召“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特别是对高校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作为制造大类的高职院校各专业,肩负着培养的服务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重担。因此,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1]。如何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开展全方位的探索。下面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例展开讨论。

1 “一线贯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线贯穿”就是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2],将培养学生“创新理念”作为一条教育主线,设置创新教育课程,如创新基础、创新设计、创新理论、创新设计、产品改造、创新制作等;举办各种创新比赛,如机械创新大赛、发明竞赛、产品制作大赛、创意大赛等,将创新教育始终贯彻于大学教育的每个学期,使创新创业教育“一线贯穿”于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使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气呵成。

提倡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教师不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中都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创新,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思考、开创思维,通过学生自主寻求或小组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在教学中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效果。

2 “三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逐层深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层递进”遵循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的原则,让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经历三次以上的创新训练过程,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学生进校即到“机电自主学习中心”,按照个人意愿开展小设计、小制作,通过边做边学、自发性的学习、团队互助、小组辩论等训练模式,学生长期处于思维碰撞、自主学习的氛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彼此比拼和影响中初步形成创新理念;第二年,通过“机电创新中心”的一体化教学、教师的悉心引导,学生对创新有进一步的认识,思维能力也得到快速提升,部分学生通过参加院内外的各项创新大赛并崭露头角,对创新有较深领悟;第三年,部分学生进入“校企合作机电技术研发中心”参与老师的校企合作项目、科研项目、产品开发,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该教育教学模式解决了创新能力培养滞后和断线问题,有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2.2 课程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职学生精力充沛、好胜心和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故其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弱,自制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也不足。作为教师,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把课讲完就算完成任务的教学思维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活动,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创新实践经验,才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3 “校企融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3.1 “校企融合”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共建集研究、设计、生产于一身的机电技术研发中心,形成集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产学研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资金、技术、人才、场地、设备、经营管理以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共同设计研发、加工生产、装配、管理、使用机电产品;形成校内专业实体和“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长效机制,搭建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师生创新成果的孵化基地,实现校企、师生多赢,解决了校企合作缺乏实际项目和效益从而被束之高阁的难题,形成了“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人才培养途径。

机电技术研发中心作为“教学、生产、研发”多功能的校内专业实体,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环境、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典型的创新创业案例,使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近水楼台,教学、教改、专业能力培养、创新产品开发、生产实践等活动有了真实的平台。

3.2 创建“一核三心”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以校企共建工程机械研发中心的校内专业实体为内核,建设校内教学工厂和“机电自主学习中心”、“机电创新中心”和“校企合作机电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一核三心”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每一个中心的运作过程都与企业结合,如竞赛的冠名、竞赛主题、竞赛作品的雏形等都来之于企业,按企业产品的要求来开展作品的评审、竞赛,建立了“三年不断线”的校企深层次互动合作体系,与企业形成合作办学关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通过“一核三心”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逐层递进的熏陶与训练,逐渐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具备“能力强、素质高、能创新、爱创业”特质。

4 “项目驱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训练过程,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层层递进缜密的计划并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如何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解决。

4.1 课堂教学以“项目驱动”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到每一门课程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核心课程的老师,要认真设计整门课程的教学项目,通过系列富有创造性、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能够实现、可获得成就感的学习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项目的形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和讨论,课外有压力、有动力的去需求、去阅读、去思考和完善项目成果,在教师潜移默化和悉心指导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创新能力。

项目驱动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是建立在依托项目完成从而理清学习目标、促进理论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迎合高职学生好动、好问的项目化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除懒惰犯困的因素,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4.2 课外实践以“任务驱动”

高职学生除了上课以外,大多数业余时间无所事事,充沛的精力除了少部分用来运动外,决大多数都荒废到了打网络游戏上,而且不亦乐乎,连上课都没有了心思,究其原因是没有课业的压力也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也没有机会和平台让他们施展。如果相关的课程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通过评比、竞赛、考核等方式促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这对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欲望都是十分有效的。

围绕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的目标,因地制宜的举办各种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兴趣、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励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思维。除了开设创新类课程,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各门课程乃至人才培养各个教学环节中以外,还要通过第二课堂、课余时间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开展课程竞赛、讲座、专业协会、技能竞赛、创新大赛、创业大赛、社会实践、技能培训等活动,形成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最终达成学生创新培养计划的目标。

4.3 以科研带动创新

随着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职业院校的教师主持的校内外科研课题和为企业技术服务等项目越来越多,学校在鼓励专业教师开展科研的同时,还应该设立让学生主持的子项目或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学生由于亲自参与,从项目申报、调研、项目研究、产品开发、专利申报到结题全程参与,甚至资料的收集、整理、图纸的绘制都可以让学生完成,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掌握科研、产品开发、论文撰写的具体技术路线,在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的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

5 结束语

创新教育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3],更重的担子落到高职教育肩上,尤其是机电类专业关系到先进制造技术和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更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通过“一线贯穿”、“三层递进”、“校企融合”、“项目驱动”丰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建立健全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4],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程,校企合作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强大推力,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教育基础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以及产教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机电校企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