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条教学制度支持下的课程重构

2018-01-29 06:09
江苏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重构儿童课程

2017年10月,《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一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既是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基于学习过程支持的教学制度重建”实践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同时也诞生了100条崭新的教学制度,为学校“十三五”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空里的研究厘清了初步的方向、策略与重点,更为当下学校课程的重构奠定了理论的基石。

未来已来!孩子们需要迎接的是充满未知的未来,充满无数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的未来,而课程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带给孩子们适应性和平衡性。基于100条教学制度支持下的课程重构,包括课程内容的丰富、课程形式的多样、课程研究的现场与逼真。同时这样的课程重构平衡了孩子们的身体与精神、深度与广度、过程与结果,平衡了孩子们的本土视域与全球视野、个人目的与社会需求、广泛吸纳与深度内化等。这样的适应性与平衡性,让孩子们更加充满自信地迎接未来。

《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让我们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对儿童与课程的关系,对课程设置的视角与实践的领域,对相关课程的探索、重构与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

一、100条:让我们对课程重新解读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有跑道之意。在我们既有的观念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儿童在跑道上高速行进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的应运而生,成了我们对课程重新解读的孵化地、动力源和助推器。

1.儿童是课程的全程主语。

在100条教学制度中,我们提炼出儿童研究的四大特点,即孩子气、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100条教学制度支持下课程重构与实施的特点。2017年暑假,我们的实践课程为“快乐出发:行走‘一带一路’综合实践主题研究”。说起这门课程的创意、策划、实施、汇报全程,就源于一场学校邀请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部分同学参加的假期实践课程讨论会,源于参加这场讨论会的五(9)班毛乐天同学。后来,他邀请班级7位同学一起进行了“丝光映江南、丝路近天涯”专题游学之旅,并参与了五年级“一带一路”课程的专题汇报活动。诸如此类的课程实践,让儿童真正成为课程的主语,既贯穿课程的全程,更体现儿童进行课程研究的鲜明特点,即孩子气、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2.研究是课程的行走方式。

在100条教学制度中,我们概括了儿童研究的四大样态,即“情景场”研究、“问题串”研究、“小项目”研究、“无主题”研究。基于这样的认识,研究自然成为课程的行走方式。当2018年到来之际,学校“开年‘玩’一周”的相关课程为儿童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舞台。在“玩转学科”特色校本课程中,我们一起研究传统文化与花样扑克,研究经典配音与自制乐器,研究剪纸门饰与彩色陀螺等。在“小蚂蚁新年诗歌节”中,我们精心设计诗歌节的标识,进行儿童小诗诗配画的创意大赛。在“指尖上的舞蹈——五年级竖笛欣赏暨器乐演奏会”上,我们研究竖笛齐奏与长笛、陶笛、黑管合奏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带来全新的音乐体验。在这里,“玩”成为最高级的研究,研究成为课程最具吸引力、最具参与性的行走方式。

除此之外,丰富的课程内容、多元的课程视角、开放的课程时空等,都是基于《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教学制度支持下,我们对课程重新解读的应有之意。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应该可以出现在教室之外。因为对于我们重构的一些课程而言,教室可能并不是最佳的学习环境与研究场所,在教室之外开展丰富的课程学习,完全可以实现。100条教学制度,让我们对课程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视角、有了深刻的认识,更有了一定前瞻性的设计与实施。

二、100条:支持属于力学的课程设计

100条教学制度,让我们对课程重新解读,丰富、开放、多元等成为学校课程的突出特征,由此诞生的“大小课”“长短课”等课程主张、“小米粒课程”“报告厅课程”等课程式样以及“彩虹豆艺术课程”“小蚂蚁文学课程”等课程实践,成为学校课程实施的生动表达。

1.我们在常态课程的基础上提出“大小课”与“长短课”。

在100条的支持之下,我们尝试改变课程实施时空的长度和广度,如“大小课”“长短课”。“大小课”,就是基于不同的主题,针对多样的时空,我们的课程可以面向一个班,也可以面向一个研究小组,有时还可以面向一个年级500人左右,甚至面向一个年段1000人左右,乃至面向全校接近3000人,大小课交叉进行、错位实施。“长短课”,就是根据儿童、课程、研究的实际需要,我们的课程可以在40分钟的常态课里进行,可以在20分钟的研究小课里进行,也可以在长达80分钟的课堂里进行,还可以在一天、一周、一月,甚至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里进行“长链条”课程研究。让课程研究与实践更加充分、更加深入,也更有影响力。

2.我们为一年级的孩子们设计“快乐童年+1”“小米粒”课程。

我们提出“3+1”“1+5”的课程设计理念。“3+1”就是幼儿园三年和小学一年级构成童年第一段,让幼儿园的三年延伸到小学一年级1年。“1+5”即小学一年级和二至六年级,小学分为两大学段,即一年级是准小学生一年,二到六年级才是正式的小学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设计了特别的“小米粒”课程,并进行“30+10”的课堂实践:课堂30分钟落实国家课程,10分钟为“小米粒”课程,10分钟读绘本、10分钟听故事、10分钟涂鸦、10分钟玩游戏、10分钟律动操、10分钟拼图、10分钟乐高,甚至是10分钟喝水时间、10分钟聊天时间、10分钟发呆时间……这样的课程,让一年级的萌娃们在慢慢来中爱上学习、开心学习。

我们正在积极尝试和深度开发六大儿童研究课程,即报告厅课程、博物馆课程、图书馆课程、彩虹豆艺术课程、儿童电影课程、大剧院课程。在报告厅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尝试了“一带一路”暑期综合实践研究年级报告会、“向大师致敬”课程汇报会、找寻“力学记忆”校庆年校史研究课题分享会、“走向儿童诗的美妙天地”专题会等。在彩虹豆艺术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已经举办彩虹豆美术节活动一场、彩虹豆个人画展两次以及彩虹豆集体舞、竖笛演奏会、钢琴演奏会各一场。我们还积极尝试每月一次儿童电影课程,年级500人集体观影,邀请教师、学生、家长作优秀儿童电影推荐人。我们还有“图书馆课程”“文博馆之旅”课程,儿童成为图书馆的管理员、文博馆的讲解员,我们在这里一起上课、一起研究。

100条教学制度,支持属于力学的课程设计。同时,在不同时长的规约中、在特色课程的开掘中、在特定领域的实践中、在面向实践的研究中,我们以生动的课程实践诠释100条的内涵、丰盈100条的解读。

三、100条:构建当下课程重构的路径

《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让我们对课程重新解读、深入理解,支持我们设计属于力学的课程、属于儿童的课程、属于未来的课程,渐渐明晰课程实现重构的现实路径。

1.和儿童一起开发多样的课程。

纵观我们主张的“大小课”“长短课”以及我们深度开发的六大课程,和儿童一起设计、一起开发、一起实施,始终是我们的落脚点、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和儿童一起开发课程,让儿童成为课程真正的主人,设计的主人、开发的主人、实施的主人,让课程富有儿童的孩子气,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培育儿童的想象力,形成儿童的创造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鲜活性、丰富性、多元化和无限可能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课程只有因儿童才会诞生存在的意义与研究的价值,我们甚至可以说儿童本身就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课程。

2.研究是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

《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明确了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就是研究。从人员上来看,可以师生一起研究,可以成立研究小组,可以个人独立研究,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携手共同研究。从过程上来讲,邀请研究伙伴、组建研究团队、确立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相关研究、定期小结反馈、进行成果发布等,循序渐进中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提炼儿童研究的小项目、小约定、小心得、小办法、小窍门、小妙招等。其实在课程实施中,扎扎实实的研究历程,真真切切的研究体验,不约而同的研究情感,比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乃至结果都重要!

3.课程应该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通讯等现代技术与手段风起云涌,这些给当下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必然深受影响,课程应该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课程要面向未来,就应该让最新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融入,并体现到课程开发中,让儿童在课程中学习、了解、掌握新科技。课程要面向未来,就应该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去涉猎、去阅读、去研究相关的课程。让传统的课程散发出时代的魅力,让当下的课程因为研究而与新技术产生丝丝缕缕的联系,让未来的课程因为无限的创意而实现重构。

100条教学制度支持下的课程重构,“儿童、研究、未来”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三个词语。有儿童的深度参与,有研究的方式方法,有未来的长远视角,我们对课程可能会有更全面的理解,对课程会进行顶层化的设计与实施,同时对课程给儿童带来的深远影响会有更加清晰、直观而科学的认识,以100条教学制度的落地,支持当下课程的重构,让课程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基于研究又突破研究,基于未来又不局限于未来,以期实现课程重构与儿童生长及儿童生命的无缝对接与完美融合!

猜你喜欢
重构儿童课程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