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深度学习 于共享中提升素养
——兼评余洋执教的高中英语经典阅读展评课

2018-01-29 09:20韩炳华
江苏教育 2018年59期
关键词:语篇文本语言

/韩炳华

一、对本节经典文学阅读课的评析

今年“杏坛杯”的主题为: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来自全省的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其中余洋老师展示的一节经典文学阅读课以其独具一格的设计和自身优秀的教学素质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具体来说,余老师在学习情境设置、教学结构设计、学习方式选择和学习活动安排等方面都表现了高水平的教学素质,促进了学生深度阅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高效的对话和分享,达到了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1.创设有趣学习情境,激发对话欲望。

本节课的阅读文本来自A service of love,是美国作家欧·亨利发表的短篇小说,原文2200多词,余洋老师以扎实的英文文字功底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加工改写,小说被压缩到700余字。改写后的小说情节完整、难度略高于高一学生阅读认知水平。

为了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和与老师对话的学习氛围,余洋老师和学生分享一些他与妻子的生活照,这些照片散放出浓浓的甜蜜的味道,让学生一下子就加入到爱的意境,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谈谈他们生活中是如何表达“爱”的。这样,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背景知识得到激活,顺利进入阅读话题情境。

2.设计合理教学结构,促进深度对话。

对文学语篇的阅读,黄远振等(2013)以“阅读促发展”为理念提出英语文学体验阅读READ教学模式,包括 Reading(阅读)、Exploring(探 究)、Assessing(评 价)及Developing(发展)四个要素[1];兰春寿(2015)提出基于思维过程的“输入文学文本—激活认知结构—产生认知冲突—操作思维活动—表征文本意义—建构新认知结构”阅读模式[2];周大明(2016)探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RISE教学模式,包括Reading(阅读)、Inquiring(探究)、Sharing(分享)、Expressing(表达)阅读课的四个教学环节[3];徐孝邦(2017)提出包括 Understanding(文本初探)、Illustrating(以图导思)、Analyzing(分析总结)、Expressing(表达进阶)的高中英语短篇小说“‘四点三步’阅读进阶”教学模式[4]。

余老师综合了这些教学模式的特点,从落实阅读、深化理解、促成迁移、发展思维等方面对小说阅读流程做了合理的设计:阅读文本(带着问题分组阅读各自的小说片段,自主阅读、组内讨论)→小组汇报(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整体理解(理顺小说的情节,整体理解小说的主题)→读后讨论(深化主题,表达个人见解)。

3.选择恰当学习方式,实现多维对话。

课堂对话的目的在于让学习更好地发生,而学习方式的运用直接影响不同类型对话的效果。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维互动,包括生本对话、学生自我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组际对话等,它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余老师给每个小组一部分小说内容,要求他们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这部分文本,试图引导学生开展生本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对话教学的基础,因为生本对话能充分实现文本的发展价值,实现教学方式由“传递—接受”式向“互动—体验”式的转变。然而教学中,与“人—人”对话相比,“人—本”对话因文本的“不可言说”难以实现,因此,教师需要“有意”地引领和点拨学生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与自己的背景图式进行对话,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进行生生对话。与此同时,教师对学情加强监控,通过师生对话参与并指导生生对话,保证对话始终围绕主题、深化主题。小组学习成果的汇报实现了组际对话,因为“信息沟”的存在,学生会积极调动和充分利用已有语言知识和技能相互对话,而且在对话中又会获得新的语言知识,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积累和提高。

4.设计有效学习活动,提升学习能力。

本课最有特色的学习活动是Jigsaw reading。Jigsaw是一种拼图游戏,也就是把零散的部分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Jigsaw reading就是把Jigsaw的理念和做法与英语阅读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操作方法为:把语篇材料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片段,将这些片段(随机)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片段并加以分析推理,然后与他人进行沟通,如小组讨论,以便对信息进行整合,把语篇复原完整。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语篇的理解更加深入,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拼图阅读改变了过去静态的、被动的学习,使阅读活动成为动态的、主动的学习与对话。它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它利用学生的互助互动作用,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学生相互支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语篇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余洋老师在本节课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并以其精巧的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品质。教学对话保证了语言产出、促进了文化理解、驱动了探究学习、增强了思维品质。但本课在细节处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更加聚焦小说主题意义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调控对话节奏,避免前松后紧。

二、对开展经典阅读的教学建议

1.加大文学阅读,落实立德树人。

不同的语篇类型为学生接触真实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语篇形式提供了机会,也为教师组织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素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教学中“应注意文学性和非文学性语篇的合理比例,确保选择一定比例的文学性语篇”。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篇的写作风格和主要语言特征”“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区分和鉴别语篇反映或包含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理解和欣赏经典演讲、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感悟其精神内涵,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在学习活动中观察和赏析语篇包含的审美元素(形式、意蕴等),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对语言和事物的审美感知能力”。[5]

一句话,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发展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学习语言和科学文化知识,通过阅读拓展思维,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审美、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2.探究主题意义,提高鉴赏能力。

无论运用什么教学方法,目的都是指向有意义的学习。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让文本“发声”、让读者“会意”。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

语言学习要在探究主题意义中开展。经典小说属于叙事文学,一般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叙事语篇的特点。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更关注小说的故事性、趣味性,缺乏从鉴赏的角度,去高效率地理解小说作品的自觉。因此,教学中要从人物、情节和环境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文本,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小说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把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分析透彻,是阅读小说从表象走向深入的过程。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通常要从人物描写入手,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和外貌等。

1863年德国戏剧家居斯塔夫·弗雷塔格对叙事类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进行了总结,以“弗雷塔格金字塔”(Freytag Pyramid)(Bozer,1995)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和结局”五个环节的情节结构模式。[6]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一模式分析情节结构、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与环境的关系等等,加深对经典文学主题意义的理解。

还要关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因为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读者可以透过环境描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氛围中的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捕捉环境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展开深层对话,培养思维品质。

运用于经典阅读的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其本质是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和表达分享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教师在备课时,要真正动脑,吃透教材,摸准学情,多方思考,抓住设问的契机,设计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素养。

经典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掌握故事情节,而在于理解主题意义,实现文本的发展价值。要实现文本的发展价值,必须将其与人的生成与发展相联系,而这只能通过与文本对话来实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习者努力融入文本意义的过程,是实现与文本的互动协调而改变自己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发展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源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要给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和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和领悟小说的意蕴并明确作者的情感取向、价值观念,注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促进生本对话的真正实现。

开展课堂教学对话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活动,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讲,与教师的设问艺术密切相关。那种“连珠炮”式的满堂问,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学生参与看似积极,其效果令人担忧。因为,这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问答不是真正的教学对话,学生的思维并未真正打开,思维方式仍是单一的、定向的。对话的内容应围绕作者语言的运用,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环境的描写等如何推动情节的发展。根据文本内容精心设计具有典型性、综合性的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问应有启发性、趣味性。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状态,问题既有一定的深度还要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思考;同时,教师的提问应有开放性,将文本的发展价值最大化。

4.优化学习方式,发展学习能力。

学习方式是经典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构建生本对话和自我对话这种“互动—体验”式学习方式,学生成为阅读对话的主动探究者和思考者。与被动接受者相比,探究者和思考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能够得到更充分的运用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根据美国学者Bossert的看法,合作学习有四个优势:①合作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更高级的思维;②异质性合作小组使得各组员的认识达成一致;③合作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生口头复述信息或知识的机会;④合作学习中同伴的积极参与加强了学生对认知信息的再加工。[7]因此,在经典阅读教学中要大力弘扬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这种“互动—合作”式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阅读策略可以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呈现所获得的文本信息的同时,也无意识地传达给同伴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小组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所依靠的不只是个人的认知能力,还包括小组成员之间情感交流,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尊重他人的看法,并进一步通过互相帮助、探讨交流、观察他人的思考表达模式而提升自己更高层次的思考、推理能力,在人际互动中发展较高认知程序。

合作学习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教学的机会。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充当着“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和合作者”等多种角色。在小组讨论时,教师拥有相对的自由和时间,在监控全体学生的同时,可以抽出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额外的帮助或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5.学会表达分享,提升语言能力。

表达分享分为两个维度,即语言层面的输出和思想层面的分享。语言输出,贯穿整个阅读教学对话的过程。随着对话的层层深入,由生本对话开始对文本基本内容进行分析,到生生对话,小组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梳理,到对作品的人物进行分析、主题意义概括,最后对作品的主题价值进行挖掘,充分发挥文本的发展价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阅读中,顺利开展对话教学,表达是关键。教师要把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进行思考、表达和分享。通过引导学生对内容的不同理解进行意义协商,对文中观点进行价值判断,把所疑、所感、所想表达出来。对话中学会倾听和表达、观察和监控、选择与获取,为学生提供批判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发展学习力,激发创造力,培养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语篇文本语言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言是刀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