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茶类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8-01-29 02:32胡桂萍石旭平童忠飞郭金
蚕桑茶叶通讯 2017年6期
关键词:江西省标志茶叶

胡桂萍 石旭平 童忠飞 郭金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2)

地理标志又称原产地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1]。地理标志保护始于欧洲,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最早的地理标志是金华火腿[2]。地理标志产品具有良好的品质性、独特的地域性和价值性,是地域文化、地域特色的代表, 我国至今已注册登记了五千多种产品。国际上地理标志系统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制定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而目前我国有三大地理标志系统,分别为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优越,物种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复杂且多样化,名特优产品数不胜数,其中茶就是其中重要的特色资源产品之一。我国茶品种资源丰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我国已逐步形成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茶类。江西省山地资源丰富、自然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良,为全国绿茶“金三角”产区。2012年,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茶叶已成为江西省重要的富民产业,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具有竞争力的生态产业。但是江西省的茶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品牌意识薄弱和竞争力低等问题。利用地理标志的主要因素与基本特征,可以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促进农村扶贫开发[3]。因此,如何利用地理标志平台培育江西茶叶品牌,提升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是江西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重点分析江西省茶叶资源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1 江西省茶产业现状

江西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生态气候条件湿润,茶叶品种资源多样,茶叶种植和加工历史悠久。茶产业一直以来是江西省农业重要产业。江西省为重要的农业大省,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4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在优越的政策环境以及科技发展促进下,江西省茶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茶叶生产显现平稳态势。

截至2015年,江西省茶园面积9.3万hm2,其中采摘面积6.9万hm2,无性茶茶园5.2万hm2,无公害茶园5.6万hm2,有机茶面积2.1万hm2,干毛茶总产量5.07万t,名优茶总产量1.37万t,总产值42.25亿,比上年增长6.1%,名优茶产值30.02亿,比上年增长15.59%。江西省茶叶产品质量高,全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茶企有20家,产品数量达70个,婺源、浮梁、修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和出口基地县。茶叶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100%[4]。

江西茶产业呈平稳上升趋势,但相比浙江、福建等茶叶大省,茶产业仍存在茶园单产水平低、名茶比

项目资助:江西省知识产权局软课题(ZR201608)。

例低、经营企业规模小、品牌意识落后等问题。

2 江西省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概况

2.1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05年7月15日之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主要是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是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行了管理和登记。江西省庐山云雾产品(庐山牌)于2004年12月23日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为江西省首批茶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现江西省茶叶地理标志保护“零”的突破。另外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还有江西省遂川县狗牯脑茶。截至2015年1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对江西省12种茶类产品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表1)。

表1 赣茶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其专用标志使用(截至2015年1月1日)

2.2 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截至2016年1月1日,全国共有99件茶类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其中江西省茶类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有婺源绿茶(注册号:4864293)、弋阳多穗石砾(注册号:5245926)、浮梁茶(注册号:4839222)、庐山云雾茶(注册号:3723943)、靖安白茶(注册号:6455266)、资溪白茶(注册号:7212020)和狗牯脑(注册号:9325857)(表2),共7件,占7.07%。具体见表2。

表2 赣茶类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截至2016年1月1日)

2.3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开始于2008年,截至2016年1月1日,全国共有1 485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而茶在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并获批准的江西省茶只有8件,分别是庐山云雾茶([2015]第1号)、黄岗山玉绿([2013]第1925号)、铅山河红茶([2013]第1925号)、修水宁红茶([2011]第6号)、三清山白茶([2011]第1635号)、婺源绿茶([2010]第1364号)、上饶白眉([2010]第1364号)、麻姑茶(2015年第5批)。具体见表3。

3 赣茶类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地理标志保护数量较少

江西省地理自然环境优越、茶叶种植历史悠远、茶叶品种及地方种质资源多,茶文化底蕴丰厚。享誉世界的名优茶产品近40个、如庐山云雾,婺源“婺绿”、“茗眉”,修水“宁红”、“神茶”、“双井绿”,浮梁“浮红功夫”,遂川“狗牯脑”,南城“麻姑茶”,宁都“小布岩”,井冈“翠绿”,桐木关“河红”等,但申请了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只有12种,比例较低。由于没有地理标志的保护,经常出现产地冒用、以次充好的现象,直接影响江西省名优茶的市场声誉和竞争力。

3.2 地理标志的标准化工作滞后

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定实施细则明确了拟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产品名称和专用标准使用规范以及技术标准等一些列标准化工作。目前虽然江西省已经申请了如庐山云雾等多个产品的地理标志,但其他名优茶的地理标志标准化工作滞后,如武功山茶等许多名茶尚未指定符合规定的产品标准,包括自然人文历史数据、种植技术、生产技术标注等一系列标准,因此直接影响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申请进程。

表3 赣茶类农产品地理标志(截至2016年1月1日)

3.3 监督体制和管理不到位

江西省茶企众多,但是真正理解和重视地理标志注册重要性的不多,地理标志保护的意识薄弱。即使是申请了地理标志产品的企业,对于地理标志保护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商业内涵也并非很清楚,而对于盗用、冒用生产场地现象的法律保护意识更是缺乏,因此直接导致已注册的地理标志,未尽其用,产品品牌形象容易被贱卖,不能实现真正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同时地理标志监督体制和管理体制不完善,除了商标法规定的职能部门的相关职责外,江西省相关部门未出台有关江西茶类地理标志保护的政策和条例,加上地理标志的注册者和申请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经常未能有效履行对地理标志控制职责。

4 赣茶类品牌培育对策

4.1 赣茶类地理标志特征的收集和整理

加大力度收集和整理赣类名优茶(如狗牯脑、庐山云雾、婺源绿茶、麻姑茶、资溪白茶等)的地理标志特征,包括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制作工艺、生产流程、生产历史、原产地的气候条件、土壤地质背景、植物种质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企业文化等一系列的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物质文化遗产。

4.2 赣类名优茶地理标志保护的完善

申报赣类名优茶的地理标志保护,进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施工作,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建立统一标准严格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名优茶的国家质量标准、包括品种选育、种植管理技术、加工工艺等,完善名优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

4.3 赣类茶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

茶文化资源是茶地理标志的重要内容,除了收集与“四绿一红”茶文化方面地方志记录、传统茶学知识、制茶技术、古代茶具等,还可通过申报省部级名俗类或者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扬和传承茶文化遗产,同时对具有品牌效应的本土茶群体资源进行收集和保护。

4.4 打造“四绿一红”区域公用品牌

除了加大对“四绿一红”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

护,还应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品牌效应,通过宣传、讲解以及其他方式鼓励和支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更多企业使用其相应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统一质量标准,并进行品牌整合,切实解决江西茶企业品牌“多、乱、杂、小、散”的现状,努力打造“四绿一红”公用品牌。

4.5 “中华老字号”和“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

对于历史悠久、具有典故渊源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底蕴的茶产品、茶工艺龙头企业的历史进行收集、考证和研究,加强江西省遂川县狗牯脑茶厂、庐山云雾茶有限公司等名优茶类生产企业的“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同时还要加大对“四绿一红”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等有权机关进行法律程序方面的“驰名商标”的商标认定,从而真正将江西茶打造成为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赣茶类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4.6 发挥协会作用,推进品牌管理

行业协会是行业的代表者,对于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等都较为了解,同时可以作为行业企业的代表与政府进行沟通,加强与政府的互动,可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益,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行业协会在地理标志品牌或区域品牌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对于江西茶叶品牌的推进工作,各相关茶企要在自愿原则基础上,发挥茶叶行业协会作用,由茶叶行业协会牵头统一进行地理标志的建设、宣传、保护、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制定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四绿一红”茶叶品牌整合,实现品牌共享。

[1]吴彬. 论TRIPS协议视野下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J]. 黑龙江对外贸易,2008(2):66~68.

[2]孙宁,田琳. 从我国首例地理标志和注册商标之争谈地理标志的保护[J]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 25(6):16~18.

[3]吕苏榆.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基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视角的思考[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4]熊柏林. 三茶融合互动,共建美丽江西[J]. 农业考古,2014(5):324~327.

猜你喜欢
江西省标志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模拟成真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考了个大的
认标志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香喷喷的茶叶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