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减量,“分”出一片净土

2018-01-29 18:11张直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厨余酵素垃圾桶

张直

辛庄村, 座落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紧邻京密引水渠,依山傍水、环境优雅,镇守着昌平区东大门。这个小村,以种植草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典型京郊农村。他的闻名不仅是因为草莓园与艺术广场,更因践行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所取得的斐然成绩而备受关注。走进辛庄村那一刻,一片静谧祥和,偶尔能见到三五老人,头顶苍苍白发,围坐于棋盘周围,阳光暖暖的倾洒在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村子上空仿佛飘洒着他们对故里当下的城乡环境建设满满的赞叹。

要说辛庄村如今的环境新面貌,还要从“净塑环保——垃圾不落地”活动说起。自2016年6月起,辛庄村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工作要求,努力做好生活垃圾的收集工作,村里原有一个垃圾集中转运站,在主要路口设有十余个垃圾桶位,环卫工人不定时打扫。但是遇到极端天气,不仅塑料袋、纸张漫天横飞,甚至于厨余垃圾汤水满地倒流,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与环境美化。对此,村委会提出“净塑可以从源头减少垃圾量从而能节约垃圾处理费,垃圾不落地可以让村庄环境变好变美,环保酵素可以实现草莓有机种植”的观点并到镇里作了专题汇报。镇领导结合“建设新农村,推动有机草莓种植,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的工作重点,立即给与了积极的回复,提出“从村民参与抓起,由村干部带头,遇到困难镇里帮助解决”的工作方针。自此,辛庄村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正式拉开帷幕。村所属两委干部在前期筹备中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最终确定以“两桶两箱分类法”为基本工作方法,即厨余垃圾一个桶位,其他生活垃圾一个桶位,最根本有效的实现干湿分开;电池灯管等有毒有害物品放一个箱,可回收物品放一个箱。随着6月初辛庄村第一届环保庙会的举办,辛庄村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启动。

“我们住在京北的小村庄,清清的渠水村前流趟……”这首由辛庄村艺术家创作的歌曲每天上午8点至9点,下午5点至6点就会准时响起,环卫车沿街逐家收取垃圾。每当听到这抑扬顿挫的音节,村民们就会自觉提着自家院子里的垃圾桶,按照分类与环卫车实现桶对桶倾倒。在这个不大的村庄里,共划分了四个片区,每一个片区由1辆村级自行设计的环卫车和1辆三轮车组成,还有一辆机动三轮车用于机动和临时处理大堆的建筑垃圾,完全实现了垃圾回收全覆盖。村里将回收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做堆肥和酵素,可回收物卖给回收站,有毒垃圾定期交给专业组织处理,最后不可回收物留给镇环卫中心拉走的不到10%。更加可喜的是,首批堆肥酵素已在辛庄六个草莓试点大棚实现了推广,第一批草莓于去年12月中旬上市,品质与口感获得市场好评。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村委会明确禁止全村所有超市和菜市场提供塑料袋,禁止全村所有餐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励村民重复使用塑料袋,出门带“五宝”(水杯、筷子、手绢、环保袋、饭盒)。今年2月,镇政府又联系了专家学者,启动了“垃圾细分类”活动,将原有不可回收部分的垃圾进行二次细分类,共分类36种,大部分都可以找到企业直接回收,向实现“垃圾分类无害化、资源化”迈进了一大步。此外,还建立了垃圾处理台账,将每天收集的垃圾和最终市政清运的垃圾过磅,记录减量数据,预计细分类使垃圾减量提高到90%以上。

垃圾分类工作切实有效的推进,也让村民们切身受益。“过去,家里就有一个垃圾桶,所有垃圾全堆一块儿,满了提着垃圾袋就倒进街口的垃圾桶。现在,村委会为每户家庭发了分类桶和环保袋。原来露天垃圾投放点全都停用了。”辛庄村村民魏宗英站在自家干净的庭院里指着4个贴着不同标识的垃圾桶兴奋的介绍着“分垃圾”的乐趣。“最初,村里天天放广播宣传垃圾分类,还集中培训、入户做思想工作、志愿者上门指导,左邻右舍聊的全是与垃圾分类相关的事情,村党支部书记跟车挨户收垃圾,村委会主任巡街捡垃圾,村两委干部和保洁员一起分垃圾。在大家的带动下,用了10多天才适应。”我们依次打开魏宗英家的垃圾桶盖发现,炉灰装在“灰土”桶中,厨余桶里全是蔬菜叶,生活垃圾装在“生活”垃圾桶中。村里街道上再也看不见垃圾桶、垃圾站,夏天没有垃圾带来的臭味,没有苍蝇蚊子,街道变宽了,环境干净整洁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不仅如此,村里将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和酵素制作,并将做成的肥料分发给本村种植户,用于草莓种植,达到无农药、无化肥、无重金属的安全种植目的。辛庄村农村垃圾治理的闭环初步形成。

辛庄村“净塑环保——垃圾不落地”活动的成功开展,也为我们今后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道路上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为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从统筹到落地,从规划到实施,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村两委干部坚定信心是关键。认准了就行动,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做示范,不盲从、不冒进、不畏难,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村党支部书记跟车挨家挨户收垃圾,村委会主任巡街捡垃圾,村两委干部和保洁员一起进行分类,身先士卒,为群众起到了带头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激发村民自觉性,夯实群众参与基础。全村用两个月的时间展开了集中培训、入户谈心、广播、展板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将“为什么要做”和“怎样做”深入人心。同时把环保酵素制作、日常生活和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介绍给大家。让村民明白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改变生活环境,还可以用厨余垃圾做堆肥和酵素,让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的着”的实惠,这些都是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有坚持才能成功。在整个活动的开展中,村两委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勤劝导,不处罚。村民们从开始的观望,到后来慢慢改变生活习惯,这期间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求干部有耐心、有决心,循序渐进的去改变群众固有的思维与生活方式。

当然,随着活动进一步的展开与深入,我们也了解到,目前活动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经费上存在缺口,“两桶两箱”的更新换代以及保洁员装备配置不够与专项服务补贴不足。二是政府规划用地缺失。村内目前进行垃圾分类和酵素存放的地点均属临时借用地,宣传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尚无土地规划。三是堆肥的科学应用。現有堆肥和酵素质量对土壤改善尚需评估,对草莓的有机应用也需要相关部门检测认定。目前村内堆肥和酵素产量过剩,需要解决出口问题。

临行前我们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辛庄村的未来,他们奔跑着、嬉闹着,快乐地玩耍,爽朗的笑声传遍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村庄,在这个乐园里生活着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他们无顾及地快乐成长着,笑容是那样的灿烂,那样的干净……

(责任编辑:申舒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厨余酵素垃圾桶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姑苏区最大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试运营 日处理能力达100吨
垃圾桶等
飞进垃圾桶
酵素能减肥,或是“误打误撞”?
柠檬酵素
垃圾桶的华丽“变身”
食物废料处理器
可拆分的分类垃圾桶
澳门鼓励餐饮业“少盛饭返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