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大众审美现状概述

2018-01-29 10:07陈泓雨��
考试周刊 2017年54期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美育

陈泓雨��

摘 要:现如今,我国大众审美面临着无个人审美阶段,究其根本是缺少审美经验、理论,人们并未对审美进行思考。因此大众审美存在明显的从众心理,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多,没有形成个性化差别,人们没有深入理解到审美的核心价值所在。文章对国人审美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探讨培育大众审美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审美;大众审美;现代性;美育

一谈到审美,许多人便认为自己与生俱来具有审美的能力。如果你认同编程是一种技能,医学是一种技能,器乐演奏是一种技能,烹饪,驾驶,摄影,语言,所有制造工艺等等,都是需要后天学习,靠自己摸索基本不可能掌握的技能,也认同美术是一门专业知识,那么你得知道,审美是需要学习的,审美是有理论知识的。

柏拉图曾经在他的《答希庇阿斯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美是难的”。苏格拉底问希庇阿斯:“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否也由于美?”希庇阿斯说“是的”。苏格拉底又问:“什么是美?”希庇阿斯说:“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这么说,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东西成其为美的。但是苏格拉底又反问:“一匹漂亮的母马不也可以是美的吗?”“一个竖琴有没有美?”“一个美的汤罐怎样?”希庇阿斯当然无法否认母马、竖琴和汤罐的美,但这和他所说的“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的定义有什么联系呢?显然,希庇阿斯在这里犯了以个别代替一般的错误。

于是希庇阿斯又提出:“黄金是使事物成其为美的”,因为很多东西一贴上黄金就美了。苏格拉底则反驳说,公元前五世纪希腊最大的雕塑家费第阿斯所雕塑的雅典娜女神像,没有用黄金做她的面目,却用了象牙,而且身子用的是石头,这又作何解释呢?

他们继续辩论,认为美是恰当、美是有用、美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系列的定义都难以自圆其说,最后苏格拉底不由地感叹:“美是难的!”这一感叹,就成了名言。幾千年来的各国学者,却从来没有在这一问题上停止过探索。

一、 国人的审美现状

我国的大众审美大体处于无个人审美阶段。和其他领域一样,根本原因是审美经验和理论都缺乏,即:见的少、懂得少,更谈不上什么思考。所以目前大众审美就是“我喜欢”,受到各种“快消娱乐类”信息影响比较严重。各大景区卖的纪念品都一样。广告基本无法入眼。灯光装饰基本都是调色盘。

假设我们想象有这么一座金字塔,底座是有/无,二层是贵/便宜,第三层是能用/不能用,第四层是好用/不好用,第五层是舒适/不舒适,第六层是美观/不美观。那么多数人是在第四层以下徘徊的。很多人在审美上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对“审美”本身的不尊重。许多人的审美观,是一种随心所欲,没有依据,儿戏的审美,一种并不尊重审美的审美。这种行为和让没学过任何声乐知识的人编排乐队表演一样滑稽。

还有一种现象,现在的大众审美缺少了自己的个性。很多人不明白自己真正适合什么而在盲目跟风。审美不依附于物质生产,是纯粹的“精神生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偏爱以及自己特定的风格,每个人的性格以及职业需求会不一样,所以审美必然有很大差别,不论是个人衣着品味还是家居设计装修以及广告或者包装,都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挑选的。每个人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的。但是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很高,我们所看到的被大众所能接受的各种和“美”相关的东西都显得那么低俗呢?恰恰因为我们是大众,是个体,我们可以有“审美”,但是我们不具备创造大众审美的能力。如果按照福柯对美的理解,那么我们应当把美从附庸了美的事物上剥离,转而从自身去发现美,这才是“审”美。看到某个东西不错,于是就买了,将附在其上的美作为自身的标签,那是消费美,而决定买它的那一刻,才是审美的体现。

国人没把基本审美当成生活必需品,当成和身体基本健康一样的东西,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要素。不过大体来说,审美趣味和社会的经济水平以及个人的社会实践是分不开的。大趋势的审美趣味取决于社会经济,而每个人的社会经历和审美活动也会造成个体上的差异。

(一) 1950-1978,计划经济时代。统一思想,统一着装,国家注重控制文化的走向,有利于稳固统治人民的认知审美高度重合,绿军帽,黄军服最高。

(二) 1978-2000,改革开放时代。到2000年以前,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了市场经济,伴随外资一起涌入国门的还有西方的文化,包括西方人的穿着,打扮,行为,刚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看到了差距,外国的电视机、好机器、漂亮的花裙子,这都是中国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生物有一种本能就是和同类学习技能来促进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社会环境,崇尚西方,崇尚西方的思想文化,我们的穿衣打扮一切都和外国学习。

(三) 2000-未来,多元化时代。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文化也在迅速而蓬勃的壮大,出国旅游消费不再是梦想而是常态,外国的一切不再是我们眼中的大观园。借用一句古人的话“饱暖思淫欲,贫贱起盗心”,有了钱人才会想到吃喝以外的事情,在这个中国高速发展有越来越多中产阶层的时代,追求个性化、独立化、自我,是时代的主旋律。年轻人爱的小清新,小资产阶级,韩流等等文化,中年人喜欢的红色梦想,国家荣誉,老年人的社会主义余韵,爱国主义理想,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趣味,看法和爱好,造成了不同的审美,这一切都是现在这个地球村时代的常态,这都是国家进步的标志,社会发展的结果。

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良性,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外文化接受迅速,中国为了高速发展经济,舍弃了很多。我们经历了文化断层以及仍在经历着的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我认为大部分人的审美有其中两个部分的问题:

(一) 信息的封闭

中国自基础教育开始就没有完善的适合国人的美学教育,比如小时候的美术课本,印象中里面介绍许多欧洲的文艺复兴的绘画,可是我们身边又没有实实在在的建筑或者绘画可以欣赏,这一块崇尚欧美文艺复兴,却没有接本国地气。而属于我们自己的剪纸,陶艺,刺绣等等又没有非常完善的教材,现在的老师都缺少这一部分的培训,那学生自不必说。endprint

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化发展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多年的物质匮乏,以及几十年以前只有蓝绿灰色的衣服可以穿的时代,让几代人没办法建立起正常的审美。

东方的审美和西方的审美体系本质上是不同的,尤其中国经历了失落的几十年,没能及时接受学习西方较为先进的经济文明,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传统的审美体系,七零八落,新的审美体系,还没有吸收和建立完毕。

大部分人缺少审美教育和平时自己的审美锻炼,缺乏基于自己独立人格价值观和普世价值观的对生活的思考。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平时混各种潮流文化圈子的大部分人,都会对不属于自己圈子的文化产生抵触和毫无理由的反感。比如日本文化中,混lolita、原宿、制服等亚文化圈子的人,大部分会对欧美的街头、极简风或者一些皮具文化会有相当的抵触。这里就牵涉到了审美教育问题,产业化的教育使得人们没有真正地去接触多元文化,更多的只是自行的发掘流行文化,发现喜欢的以后就一个劲的往里钻。导致的结果就是当他们想思考属于自己的审美的时候,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持,最后总是在同一个圈子跟风转,导致审美畸形。这是80、90后一代的我认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 实用性的曲解

主流的文化中永远都不会缺失实用性这个元素,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定的程度是在于“实用性”和“视觉效果”的权衡。这里提到的实用性类似于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保障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审美,这里这个“审美”是存在的,并不是可抛弃的。关于生活中实用性的曲解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正装(西装,制服)配凉鞋,西裤polo衫配慢跑鞋等。这是在众多可以选择的方案中选择了最容易实现却放弃了審美的方案。换而言之就是保证不了基本审美的混搭,常见于60、70后严重缺乏多元文化接触的人群,而且这类人群还多见于决策层。

向前推30年,当年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的父辈,这个年龄段的人现在也刚好待在各种领导岗位上,负责着各种决策,包括你家里装修风格,甚至你身上过年穿什么衣服的决策。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形成的这个重要时期,中国刚好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在他们之前的那一代欣赏的是苏式禁欲风,在他们之后的一代开始唯西欧风格马首是瞻,还有一部分中国传统的朴素爱好者,这些风格全都混合到一起,就是现在建筑,着装,家庭装修布置,户外广告,名片设计,电视节目的主流风格。

三、 如何解决?美育!

中国人不比别人差,我们有传统,我们的很多历史非常美,可惜当下的我们,上一代扔掉了,这一代无法耳濡目染无法继承,如今我们看外面,也看过去,正在一点点把美的细节捡回来,慢慢让浮躁地粗暴地模仿山寨沉淀,我们得认真地去审美。孩子们从小就缺乏对美的教育才是问题的根本。

所以我并不认为审美观是同一的、集体主义的,它本身就是个人的,但又受到社会导向作用。想想那些被大家所批判的土、俗,在九十年代是被国人认为美的,现在追求的外国人的那种简约干练风在九十年代并不为国人接受,那我是不是可以说现在的“审美观”是西方人强迫于我们的?如此而言,现在我们所追求的“美”很可能在之后也被批判为土呢、俗气呢。

东方的审美和西方的审美体系本质上是不同的,尤其中国经历了失落的几十年,没能及时接受学习西方较为先进的经济文明,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传统的审美体系,七零八落,新的审美体系,还没有吸收和建立完毕。

美,大都源于日常。我们的媒体、网络总是一味的迎合大众而不是引导。不是非要追赶着那些时尚潮流杂志以及权威设计师的眼光才叫真潮流。而对于面向大众的东西(包装,广告等等)来说,都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因为可能他们以前也想做得更有设计感,更有创意,但是在消费者中反响并不是那么好,或者广告人曾经做出的有创意的案例并不符合甲方的要求。审美这个东西需要慢慢培养的,但是这种培养肯定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起效果的。

国人的审美在趋同,或者说是慢慢与世界接轨,传统审美观念正在被潜移默化。可想想,如果再过很多年,世界上只流行一套审美标准,或者说所有人都达到了同一个,彼此都认同的审美水平,世界该多没劲啊。

审美很大程度来源于新鲜感。比如我们现在觉得一些古建筑好看,但一个古人回到现在中国随便一个城市看看一些建筑绝对觉得美爆了。因为我们看到的古建筑在他们生活中睁眼就是,早就审美疲劳了。再美的东西天天看也是会腻的。而且,美本就没有固定的标准,不然为啥服装几十年就会循环就行一次呢?

美没有界限,每个人有自己的审美。听取意见,不盲目跟风,多读书,多看世界,不将自己的认知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样人的思想起码就自由了,不会有太多压力,审美也就提高了。

审美其实和素质一样,其实是和受教育程度挂钩的。只要做好这一代的事,上一代的不足就会被慢慢弥补了。通过不断学习和进步,这个社会才会发展,人们的审美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美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春时.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柏拉图,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希庇阿斯篇》(142~167),《会饮篇》(168-231).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现代性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