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8-01-30 01:44程守梅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道德校园

□回 宇,程守梅

( 1.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愈演愈烈,这些失范行为给大学生群体及高校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剖析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表现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最理想场所,然而部分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表现实在与高校形象不相符合,本文将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表现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行为失范

学习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诚信行为失范,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是自我修养的境界。大学生应该是拥有诚信这一道德品质的典范,但从当下大学生表现出的种种不诚信行为中,譬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虚构履历、制造虚假证件,甚至有些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我们便可窥见一斑。

(二)公德行为失范

在“文明礼貌”要求方面:尽管大学生与社会上一些人相比文明素养较高,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忽视了言行举止之美:说话带脏字、公共场所吸烟、在大学校园里对老师佯装看不见等行为较为普遍存在。

在“助人为乐”要求方面:对于部分需要帮助的同学,有些大学生未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大学期间经常举办一些资助贫困山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捐赠活动,然而一些大学生对此无动于衷。可见,道德冷漠到了让人难以理解的程度。

在“爱护公物”要求方面:在校园中,部分大学生并不知道爱惜校园内的公共财物,在课桌上、教室门上乱涂乱画,墙壁上留有鞋印,已成常态。

在“保护环境”要求方面: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践踏草坪者不在少数,一些大学生节约能源意识淡薄,导致浪费水、电现象严重。

在“遵纪守法”要求方面:大学生旷课和迟到现象较为普遍。在课堂上,随意进出、说话;图书馆,学生借书不及时归还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学习的权利;在食堂里不排队,用餐后不能将餐具放回餐车上;在宿舍里,使用违章电器等行为折射出校园公德问题不容忽视。

(三)网络行为失范

在高校里,由于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不当所引发的一系列违背社会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譬如:网络成瘾、网络恶搞、浏览暴力、色情网站等行为严重诋毁了大学生形象,也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风的培育。

二、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面对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种种表现,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探析。

(一)道德品质教育未受到足够重视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在教育内容上国家更重视政治观教育而非道德观教育和法治观教育。“所谓政治观,就是人们对国家政治结构、党和国家在内政外交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1]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的政治观教育,主要是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和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了大量政治意识形态,相对来说道德教育比较孱弱。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多表现为道德行为失范,政治行为失范的情况非常罕见。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德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大学生之所以发生校园行为失范,一方面,家庭重视智力教育远大于心灵教育。大多数家长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品质是否健康向上,以及怎样用先进人物、事迹去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造成一部分孩子任性和自我意识过强等道德水准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在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折射出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学校也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管是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录取学生都以考生的分数作为是否录取的唯一标准,至于该考生道德品质是否败坏与录取本身无关,最终导致孩子们学习成绩“营养过剩”,道德品质“营养不良”。此外,一个大学生不知道道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教育盲点的存在,让大学生如何坚守道德和法律规范?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考评制度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学生仅凭借考试方式积累道德知识,至于道德情感的体验与道德实践则无关紧要。

(二)部分教师和家长未能以身作则

大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习惯、道德品质以及言行举止,都可能来源于模仿。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科曾说:“我们难于相信离我们视线稍远的东西。”[2]大多数情况下,给予学生最直接,最持久道德影响的是父母、教师。因此,父母和老师更要以身作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教师和家长自身就存在着严重的行为失范问题。个别教师不注重师德,甚至在课堂上或者公开场合发表一些违背党和国家教育路线和反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论,尚有部分教师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仅以挣钱为目的,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神圣的职业中。有些教师上课也存在乱接电话、肆意抽烟等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真正的教育者需要的是以人格塑造人格、身教重于言教,重操守、守信义等道德品质体现在其身上。

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自身存在着贪婪、自私等行为,结果“生活中就是这点点滴滴不起眼的行为,却是最最可怕的酵母,它会比你讲上千倍的道理还要在孩子的生命中发酵的多。”[3]针对当下大学生说话带脏字、不排队等行为,广大的父母们是不是也应该寻找自身原因?宋庆龄说:“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大人骗孩子,孩子就学会了欺骗......大人大公无私,团结友爱,艰苦朴素,诚实勇敢,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4]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发生校园行为失范,是因为来自教师和家长的榜示太差所致。

(三)惩罚机制有待完善

针对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问题,缺乏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和规范道德教育的手段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学生校园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中,制度的约束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制度是实现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保障。对于部分大学生考试作弊、随地吐痰等行为,高校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姑息态度,奖惩不明,从而助长行为失范问题的滋生和蔓延。高校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处理也仅仅是停留在口头教育层面,内容空泛、流于形式。很少听闻有高校对于道德品质败坏的大学生做出勒令退学、不授予毕业证书等处分,这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大学生把相关制度当成儿戏。诚然,部分高校存在相关制度的缺失、不规范,执行不力等情况,使其对行为失范的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规范、引导和教育作用。譬如:高校未能建立科学完备的奖惩机制,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让那些行为失范的大学生及时尝到行为失范的后果并认清行为失范的成本,让校园行为符合规范的大学生得到更多的荣誉。由于惩罚机制的缺失和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部分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步伐。

(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侵蚀

在纷繁复杂的当下,新自由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不断加深,一方面,社会需要良好的道德规范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人们却对一些蔑视道德的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二者形成了二律背反。一些人的是非、善恶、美丑等观念淡薄、界限模糊。此外,西方国家对我国大力渗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由此对我国的道德方面建设影响较大。我们需要反思这种非正确的社会思潮:“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如是说。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道德成长不免要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侵蚀。

但是内因决定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更为积极的做法是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寻找问题症结所在。就行为失范的大学生而言,某种行为失范,归根结底是由行为失范主体的认知因素、心理因素等相互影响的结果。首先,大学生行为失范的主体认知因素是指支配他们行为失范的思想观点、道德观念等。当前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譬如,大学生的责任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社会乃至国家有益的人。其次,诚然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深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侵蚀,但是大学生心理变化节奏的快慢,多半依存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程度的深浅,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动。社会不良风气,在多大程度上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则主要取决于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从行为失范的大学生来看,具体表现出自私、模仿、侥幸等心理特征。在情感方面,表现为易波动、意志力、自控力较差等。其中,意志力和自控力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坚强的意志力和自控力能够使大学生正确地对待道德品质养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勇于挑战。相反,薄弱的意志力和自控力使阅历肤浅的大学生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从而诱发行为失范。

三、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解决对策

针对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原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加强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

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直接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

1.提高道德品质教育的地位。历来国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教育内容上国家更重视政治观教育,长久以往,学生的道德修养、道德境界已很不令人满意。提高道德品质教育的地位已迫在眉睫。值得欣慰的是,2004年10月上旬,教育部公布一则考研规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的考生,招生单位一律不予录取。这是一种硬性的“一票否决制”。其意义和价值在于:首先,把思想品德作为考研的一个硬性指标,这是国家从政策层面上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其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在思想品德上不过关,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此举使全社会更加关注人的思想品德问题。

2.完善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道德品质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一定品德的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道德品质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教化和引导作用,为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尝试将《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譬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各类法律规范纳入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养成慎独、勤俭、仁爱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3.改革道德品质教育的考核方法。 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在考评方式上,把道德成长的内涵定位于学生“道德知识”的积累,考查方式是常规测验。尽管考试的形式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考查不到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实践。居友说:“在怀疑与信仰,不确定的东西与确定的东西之间,有一个中介,这就是行动。只有通过行动,不确定的东西才能变成现实。”[5]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将已掌握的道德准则付诸实践。相应地,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的考核也应由考试向综合测评转变,譬如:针对入党申请人,学校可采取民主测评方式进行评估,对道德品质不合格者,不予考虑。

4.凝聚家庭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合力。在大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学校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家校合作对于学生道德成长来说,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首先,学校道德品质教育要贴近孩子既有的生活体验。家庭中的人际氛围、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家庭生活所进行的活动都对孩子道德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想增进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与家庭道德品质教育的互动,必须重视孩子已有的经验,使其传递的道德品质教育内容是孩子从生活中感受到的。其次,学校和家庭基于对道德品质教育大致相同的理解有可能主动增进沟通,可以就同一个道德品质教育主题进行富有实效的商榷,对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量对策,互相配合,从而凝聚起家庭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合力。

(二)提高教师和家长的道德素质

教师和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道德成长,因此提高教师和家长的道德素质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影响深远。

1.注重对教师和家长的道德教育。教育者自身的道德境界如何,直接关乎教育对象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只有教育者拥有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不断地用理想的自我审视现实的自我;守规则,经常自觉地反省自己的言行,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此外,孩子的道德水平源于父母的道德水平。家长要想肩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此,政府等有关部门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家长培训班,经常性地对家长的道德素质进行考核,对素质考核不合格者定期进行通报,真正地把对家长的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2.完善教师道德品质的考评机制。完善教师道德品质的考评机制,就是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工作审核和办学质量评定的优先地位,将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这一标准贯穿于教师考核、聘任、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建立健全教师思想品德档案,构建师德评估体系,探索建构师生、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重点奖励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依法严肃处理师德失范的教师。

(三)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

由于对校园行为失范的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现象的发生。

1.重视惩罚的作用。惩罚是最古老的道德教育方法之一。惩罚法是运用某种惩罚措施唤起人的恐惧,从而达到转变思想,矫正行为的目的。道德教育中的惩罚要坚持适度原则,一方面,道德惩罚之“过”践踏孩子自尊心,从而引发其思想逆反、心理怨恨甚至报复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惩罚“不及”则不能及时矫正孩子的道德失范,使其对自己的道德失范无法进行正确归因,从而造成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偏差。

2.设立污点档案。对校园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道德教化的层面上,现阶段必须切实加强现行的各初高中、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考核,根据大学生行为表现,建立不同层次的污点档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长效的思想品德记录机制。使上一级学校对进入该校的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有据可查、有的放矢。下一级在向上一级学校提供学生的思想鉴定时,务必实事求是,这是对学生本人负责,也是对上一级学校及整个教育负责。

3.构建行为失范处罚制度。除了设立污点档案外,还可以通过建构行为失范处罚制度,提高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风险成本。一个社会只有建立起赏罚分明、惩恶扬善的协调机制,才能使人们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就行为失范的大学生而言,可以进行适度的经济制裁。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一些做法:上公厕忘记冲水,初犯罚150新元,再犯罚500新元。对他们可依据情节轻重进行数量不等的罚款。此外,对行为失范的大学生也可以进行适当的体罚:跑圈、俯卧撑等,这些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现象的发生。

(四)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风气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必须同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作斗争,努力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1.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广泛弥漫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针对当前各种非正确社会思潮的不断蔓延和侵蚀,全体社会成员必须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号召全社会与这种不良风气作斗争并实现最彻底的决裂。针对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表现,学校方面应努力净化校园内、外部环境,尽量减轻可控因素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学校有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防范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机制,建构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处罚制度,从而对校园行为失范的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为预防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个社会只有形成扶正祛邪、公平正义的良好风气,才能减少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只有大学生成长在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中,才能自觉到自身的行为与社会上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存在差距并积极作出相应的调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极其重要,此阶段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尤其是使其真正领悟个人行为层面上的要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意义深远。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积极致力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对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进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大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重要力量,其言行举止体现社会整体道德风貌。当前,大学生校园行为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少数大学生存在行为失范问题。诚然,转变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和曲折的过程。就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公德行为、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试图通过加强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提高教师和家长道德素质、完善惩罚机制等方面的实践,以检验防治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的成效。当前,加强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大学生校园行为失范不仅需要道德教育和制度的约束,更需要从大学生思想意识方面入手,使大学生逐步内化正确的道德思想,外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新时代大学生都是一块璞玉,要时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3.

[2][法]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M].何怀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版):124.

[3]光明网.http://www.gmw.cn/02sz[[EB/OL].2001-07/10/08.

[4]刘忠勋.德育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5.

[5][法]居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M].余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46.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道德校园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好奇”的代价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