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之思考

2018-01-30 01:44马玉林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历史剧影视剧题材

□马玉林

(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影视剧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擅长讲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的国人借助于新媒体创作了大量历史题材影视剧,使得历史剧“在传播信息方面独领风骚”[1],占据了影视剧的半壁江山。新中国成立后,确实产生过一批非常优秀的历史剧,然而当下诸多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却不仅风采不再,而且江河日下,问题多多,令人担忧。这与影视剧创作受到当下价值观的影响有极大关系,我们应当对此进行深入认识。

一、我国历史题材影视剧发展简况

“历史剧”这一概念内涵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方式,广义上说的历史剧可以等于历史题材戏剧。狭义上的历史剧则要求戏剧的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有比较充分的历史根据。”[2]虽然也有“当今关于历史题材的戏剧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有历史正剧和戏说剧或后历史剧之分”[3],但其取之于历史却是无可争辩的。

新中国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港澳台除外)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以近代爱国主义和红色主旋律题材居多的创作优质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比如《甲午风云》、《闪闪的红星》、《上甘岭》、《地道战》、《鸡毛信》、《铁道游击队》等等。这些影片,虽然因技术落后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它们在中国影视剧史中的影响已远超艺术本身的表现力,其蕴含的浓浓英雄情怀和昂扬革命激情不仅烙上了几代中国人的时代记忆,更成为中国人探索史、斗争史的精神源泉,有些影片甚至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约21世纪初突破战争史和革命史范畴,历史题材影视剧大量涌现阶段。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题材影视剧空前繁荣,电影如《荆轲刺秦王》、《鸦片战争》、《我的1919》、《东京审判》、《孔子》、《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电视剧如《末代皇帝》、《唐明皇》、《武则天》、《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太平天国》、《成吉思汗》、《走向共和》、《贞观长歌》、《大明王朝1566》、《新三国》、《大秦帝国》,从古代至现代,从宏观到微观,均有涉及,可谓囊括万象,特别是电视剧方面出现的教科书式名称的王朝历史剧层出不穷,这给具有深厚历史情结的中国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历史剧因此既赢得了观众,自身也逐渐发展成熟起来。这些剧作大部分以帝王为视角,长线叙事,场面宏大,其内核和主旨基本都是描写王朝的发展史。这些影视剧也因为接近“正史”,被称为“正剧” ,亦被认为是不得不看的经典国剧。

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也随之愈加强烈,“我们已经有了全世界最多的电视观众,有了数量最多的电视台和电视机。”[4]“电视博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之所长,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具有任何其他大众传播媒介都无法单独达到的独特功效。”[5]在这种情况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功利:当下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非“良心”

近十年来历史题材影视剧继续呈现火热势头,并且随着大众传媒类型的增多,在日益增多的大众传媒的助推下, 呈现出一片异彩纷呈的景象。然而,这种异彩纷呈在很大程度上却只是浮于表面的一种景象,诸多号称“良心之作”的大剧其创作水准远未成熟,相反呈现如下趋势:

(一)借历史之名,兜售现代价值观

近年来出品的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大量充斥着极具想象力的宫斗、权谋、穿越、奇幻等元素。在这些剧目中,人物脸谱化设计严重:帝王们为后宫操碎了心,皇子阿哥们竞相争储,文臣武将们都忙着站队,后宫嫔妃们都在琢磨着今晚翻谁的牌子和如何生皇子;疾苦、弱小和良善在中庸之道、成功学和厚黑学的故事演绎中变得不再出奇,心机、上位和霸道在处世之道、职场戏和心理戏的精心编排下成为常态;边塞风云、家国情怀、忠烈豪情不再是叙述主题,机关算尽、尔虞我诈倒成了智慧的象征,古人的心胸和气量被现代式诠释,人的思想格局越来越小。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一些剧目中,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被极大提升,比如近年来热播的《甄嬛传》、《芈月传》,俨然给人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识文断字已是古代优秀女性的低配,满腹经纶指点江山出奇谋划良策的后宫佳丽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手。而实际上,这类女性在历史上的地位并非如此,有的甚至只是在史书上一笔带过。创作者们之所以如此泼墨于古代女性,大抵是与当下家庭妇女观众较多有关。

此外,历史题材影视剧披上现代外衣的倾向还表现在,一些剧作为了剧情所谓的丰富和人性刻画所谓的全面,将帝王霸侯的荒诞行径进行合理“解释”,奸佞小人有了让人同情的理由,传统价值观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内核被浓烈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所替代,私权思想和信义缺失被无节制地现代演绎,当下人们往历史题材影视剧上嫁接附会了太多现代“文明”价值观。

(二)借艺术之名迎合功利

当下对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硬件投入不可谓不巨大,以“东方好莱坞”浙江横店为代表的一批影视城不仅是国内历史剧取景的重要基地,更发展成为集影视、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有的竟被评为国家 5A级旅游景区。影视剧产业早已突破了艺术本身,它的背后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在市场化为导向、商业化为指挥棒的创作背景下,在影视制作资本和资源集聚和垄断的倾向下,保障高收视率和高票房的少数明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吸金王。一些被经纪公司力推的霸屏演员,演技平平,浮夸、做作、稚浅、娇嗔,文戏靠提示,武戏靠替身,知识素养低却故作深沉睿智状,特别是近年来流行的高颜值韩式偶像小鲜肉,将古气古风湮灭地荡然无存。

功利倾向还表现在一些创作者竟然想当然地再造历史,比如某名导的《赤壁》,为了当红女明星吸金效应肆意给小乔硬加戏码,曹操重度迷恋小乔而导致赤壁之战的痕迹也非常明显。诸如此种,不一而足。这种为了产出效益不惜更改历史甚至篡改历史的剧作,让人啼笑皆非。我们无法得知当下古装剧的创作群体的学识构成如何,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对历史一知半解。迎合市场、仓促上映的创作真实存在。

(三)借创新之名,创作类同化倾向严重

影视剧作为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介中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是最有理由讲创新的,在信息膨胀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欣赏口味趋向多元,审美品位变得非常挑剔,创新势在必行。然而当下许多历史题材影视剧存在严重的扎堆跟风、胡编滥造现象。比如,随着易中天百家讲坛《品三国》的成功,一大批围绕三国题材的重构历史的影视剧大量出现。如果说高希希的电视剧《新三国》还算是将小说《三国演义》和正史《三国志》作了有机结合的尝试的话,那么甄子丹版《关云长》,周润发版《铜雀台》,吴宇森版《赤壁》、刘德华版《三国志之见龙卸甲》等则是将颠覆、翻案和天马行空演绎到了极致,个性化创作动机太明显。还有一部名唤《终极三国》的电视剧,更是借创新之名集胡编滥造之大成。

这一现象还表现在,一旦某一种类型的影视剧成功,毫无悬念地会涌出许多同类影视剧。比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充斥着阴谋诡计、勾心斗角的清宫戏,比如裤腰藏雷、手撕鬼子的抗战神剧,神乎其神,雷人剧情的民国谍战剧,还有五毛特效,杀马特风格的玄幻剧。剧情狭隘单一,情节俗化老套,漏洞百出,逻辑混乱无理,架空历史,虚构背景,泛滥成灾。

三、 思古:当下历史题材影视剧需回眸

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喜欢书写本民族历史的国度,这既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源泉。我国历史上曾诞生过无数为了忠实纪录史乘本相而不惧生死的极具传奇色彩的史家文人,“忠实”已内化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风骨因子。历代朝廷也多自觉召集最精英的知识分子,耗数十载光阴甚至百年为前朝修史。他们呈献给彼时受众的文本,内容之繁芜,理论之严整,思想之深邃,确让人拍手称赞。

“历史学以历史资料或历史信息的形式,为经济建设、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文化娱乐等行业提供服务。”[6]虽然说“娱乐无罪,娱乐有益,娱乐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安全”,但是“娱乐不是一道经过精心设计、具有引导功能的闸门,而是人格之堤坝安全不设防,那么破坏性的欲望就会成为洪水,汪洋恣肆,毁灭自己、危害社会。”[7]不难发现,有些历史剧中人物全是浓妆艳抹,就连乞丐都是口红齿白细皮嫩肉;有些武戏打斗,半仙似打完竟然面不改色气不喘,发不乱衣不染,还能潇洒自如地摆各种pose;许多历史剧中,似乎都没有夏天,要么粗布麻衣包裹地像粽子,要么锦罗绸缎满大氅加身;为了表现人物角色,不少人物从头至尾都是一件衣服穿到底,有的甚至上床睡觉都用朝服。难道影视剧创作要倒退到戏台上的装束?在故事情节上,先验式地设置好主、次、群像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情节编码似乎一波三折,殊不知毫无生活感和真实感可言。

随着消费文化的流行,人们的休闲消费大大增加,在此热潮引导下,历史题材影视剧也随波逐流:为迎合观众中的家庭妇女占多数的市场,要抬升女性角色的地位;为追逐潮流和保障收视率,要增加小鲜肉和当红明星的戏份;为营造视觉效果,要夸张服装道具的靓丽和奢华;为打造国际影响元素,要加入港澳台演员;为争取赞助商,要设计植入广告;为渲染轻松幽默氛围,要安排懵懂的逗比角色;更有甚者,故意穿帮,不以为耻,反将此挂在网络上作为宣传卖点和噱头。诸如年度热播的大戏《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便是典型的带着浓浓的移植现代价值观和文化基因的剧作。该剧中,司马懿化身为暖男,其一妻一妾远超贤内助定位,被塑造为定国安邦的角色,其功利迎合、市场需求的创作特点十分明显,实在令人叹息。

需知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新绝不应该是简单地着力于精致的化妆,华丽的服装,奢豪的布景。我们在创作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毕竟,历史是客观真实的,这就要求作为其表现形式之一的历史剧所展现的内容也应该是真实的。历史是严肃的,这就要求作为它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历史剧所表现的内容也应该是严肃的。

历史题材影视剧通过历史的再现,反映特定时代和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和社会现状,它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史学文化发达的国家,看史,不仅是在看他人的旧时旧景,而且还是在看今朝明朝。近年来,帝王戏、后宫戏、朱门戏、豪族戏、巨富戏层出不穷,一部部号称“良心”制作的历史大剧闪耀荧幕,但我们不难看出其程式化、模块化、工序化、商业化创作导向的明显痕迹。需知,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未来不是外在的浮华,更不是无思想、无剧情、无逻辑、无常理的遍体硬伤。历史剧不是对历史下简单的结论,把今人的想象、今天的所谓“文明”价值观硬塞给古人,在简单比附中“以古为鉴”。

四、启示:历史走向未来

“艺术和历史学是我们探讨人类本性的最有力的工具。没有这两个知识来源的话,我们对于人会知道些什么呢?”[8]艺术和历史的结合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当前,人民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繁荣历史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从影视剧中获取对历史的认知的需求;要求我们在历史剧创作上与时俱进,不仅要重视历史剧的数量,更要懂得历史题材影视剧不仅仅是一个题材,它还是一个关乎着人们对于民族和国家历史认知的严肃话题。

对于许多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大多是来自中小学历史课本和道听途说或少量阅读。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是粗浅的,他们得到的人物和事件评价也是比较单一甚至是教条化的。而这些历史剧虽然通过细腻、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美、亮丽的设计,使历史不再那么刻板,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历史。但是,历史剧创作一味强调“援古证今”,则又走向了另一面,是功利的、世俗的、目光短浅的。进行影视剧创作的艺术家需知,“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关照,打动我们的情感。”[9]

我们亟需有真挚情怀、真正读懂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剧,而不是披着古装却贩卖着个性和现代价值取向的萎靡的、虚构的时尚剧,“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10]历史,蕴育出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精魂所在;历史,谱写出了一个社会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家国历史,息息相关着属于一个大家庭全体背负的骄傲与沉重;民族历史,滚滚奔腾着属于家族中每一个人的血脉传承与文化基因。模糊历史中的血泪荣耀,就会背叛肩上的责任使命;狭隘理解历史中的经验智慧,就会背叛自有的文明意识;屏蔽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就会背叛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孟宪实.历史剧与历史学散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J].2007(2):28.

[2] 王昕.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与美学精神[J].当代电影.2005(2):114.

[3] 吴玉杰.新历史主义与历史剧的艺术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4.

[4] 欧阳宏生.电视批评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序1.

[5]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6.

[6] 赵兴彬.史学学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4.

[7] 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24.

[8] 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61-262.

[9]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54.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209.

猜你喜欢
历史剧影视剧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