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2018-01-30 01:44肖之安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

□肖之安

( 湘潭大学哲学系, 湖南 湘潭 41110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练就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且形成众多体系共存的现象。中国先民们继承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自然诸神的统一与地上诸部落的统一是同步的。宇宙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的一切行为都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影响了后人注重人文伦理的经学而轻视理性思辨的科学。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科学高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财富,鸦片战争使中国人生出文化自卑心理,误以为人文精神为无用之学,纷纷效法西方科学技术。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了许多阻碍。

今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许多人文伦理问题,许多学者、专家都开始呼吁,重视人文精神。中国也开始重拾传统文化的人文伦理精神,在今天这个平坦的世界中,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主要文化;其次,认识到中国文化特殊的历史发展带来的两种消极文化心理——文化自负、文化自卑;最后,在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了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后,才能放眼未来,正确发展中国文化。

一、中国的主要文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最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盛况,史称“百家争鸣”。至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两汉年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儒、释、道三家互相碰撞、相互影响。最后,逐渐形成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大主要文化。

(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先驱和奠基人是周公,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儒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核心是“仁”,“孝”又是“仁”之本。儒家思想自从西汉之后被历代统治者所大力推崇,从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1.儒学中的仁、孝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儒家文化注重自身修养,当中最主要的思想是“仁”,“仁”意指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仁”和“孝”总是一起来说的,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孝”意指孝敬父母、顺从兄长。

在孔子看来人的关系也是有差等的,就像水纹波浪一样逐个递减,先父母再兄弟姐妹再叔伯子侄就这样按血缘亲情一直推向外面,所以,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总是在绕很多弯后就能扯出个亲戚关系来,再往大里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费孝通老先生称之为“差序格局”[1],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很多思想都是以其为根基而生枝叶。如近年来在国人口中如火如荼的《弟子规》,不就是对儒学的传承与发扬吗?

2.儒学的政治思想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政治思想主要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仁政”思想在孟子那里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孟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前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冶”、“重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孟子还发展了孔子的“庶、富、教”和“富而后教”的思想,提出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2]

(二)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早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与我国本土文化历经多年碰撞与融合最后形成中国化的佛教。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对儒家思想调和多而排斥少,因此中国佛教中自然会有儒学的身影。“担柴运水,无非妙道”,“举手下足,尽是佛事”。中国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以成佛为信念,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以“无念、无相、无住”、“顿悟”为修行方法,禅宗主张佛教修行解脱在于内心的觉悟和佛教智慧的生发,不在于具体形式[3]。佛家思想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其“仁”转化为“善”进而形成为自己的佛家文化体系。

(三)道家文化

道家同儒家一样属于中国的本土文化。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认为自然诸神的统一与地上诸部落的统一是同步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无为”的思想并不是无所作为任其自流,而是一种强调和谐,人应当顺从自然,让生命处于一种自由自在而又宁静充实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有所属,天地万物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天地真正的惠泽,就是顺应自然大道,让万物自然生长。人要透过自然大道认识到社会和人生之道,只有天地人保持一体,天人合一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原来一祖风”,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儒、道、释三家一脉相承,经过多年的融合已成为中国的主要文化。

二、文化自卑

文化自卑是一种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世界各国已经不再天涯海角而是同住地球村。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相应地更加频繁更加密切。由于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军事、政治事件,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坚船利炮不仅打开了封建、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同时也彻底打碎了中国人自以为是和以我为圆心的美梦,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冲击,中华民族唯我独尊的优越感自此一落千丈,一些人在遭遇如此挫败后内心开始自卑。

当年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在当今依然有一些的影响,以至有一些国人过度崇尚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在谈论到信仰的时候,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人信仰杂乱或者直接是没有信仰;这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贬低自身文化,幻想或者试图以全盘西化,或者试图完全移植西方文化以彻底改造中国文化的观点,不都是文化自卑的表现吗?

这种文化自卑是因为只片面看到自己一朝失足和他人一时之强。对比明前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文化给历朝历代带来的繁荣是西方世界所不及的;所谓中国人没有信仰是中国人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并不能代表中国人没有“爱”的信仰,儒家文化深入国人骨髓,“仁爱”如此崇高的信仰岂能忽视!相反西方人具有深深的宗教情怀,然而带来的又是什么呢?历史上因宗教引起的战争数不胜数,从公元一世纪至今耶路撒冷圣殿中的血腥味可以说是从未消散过。

巴顿将军说过:“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到达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时的反弹力。”同样衡量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看他的一时高度,而是看他的广度和包容度。

三、文化自负

文化自负是一种对待自身文化态度上的自满自足、自以为是和妄自尊大。文化自负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或多或少肯定都会存在。“天国”“天朝”“泱泱大国”“大唐”“大宋”“大明”“大清”等。自称中无一不散发着自负的心理。这种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的心理主要是来源于古代中国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以来,不间断地发展了5000 年,直到 15 世纪以前,一直在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国力方面都屹立于世界前列,更有“‘华夏为尊,夷狄为卑’的文化等级观念”[4]。这种长期居高临下而养成的自我优越感很容易在面对外来先进文化的时候一叶障目不知他人所长。

14世纪到16世纪,应西方资产阶级的要求在欧洲各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文艺复兴。自此,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兴起并一发不可收拾。18世纪60年代,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更使西方文化突飞猛进,而中国则几个世纪进步了一点,相对落后了。那时也有大量外来先进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康熙在位时对西方数学、物理、天文学、地理、医学、哲学、音乐都非常感兴趣,其晚年还召集学者将西方先进自然科学汇编成《律历渊源》。但是在整个大清朝堂之中真正谦虚好学,又能做到不耻下问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一些士大夫大受文化自负的影响将西方先进的文化看作是“奇技淫巧”、学习使用会“坏我人心”。即使康熙特别喜爱西方先进文化但并没能将其大力推广全民学习,或许是因为那时中国人普遍都有文化自负的心理,或许是他自己内心也有潜意识的文化自负。

文化自负致使文化原地踏步,在历史的车轮中文化踏步从某种方面来说就是文化的落后和退步。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又是经济的内涵。所以,当不同文化交融时,如果文化相差甚远必定会产生巨大矛盾,而这种矛盾的解决总是以革命的形式来进行的。

历史上几经改朝换代都与文化自负有一定的关系,当文化自负到一定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革命自然爆发。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新的文化对原有的文化的变革。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都是阻碍文化发展的绊脚石,而踢开这些绊脚石最好的办法就是文化自信。

四、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千年而不衰亡,其原因就在于他具有“人与自然和谐”、“仁”、“大同”“大一统”这样的文化理念。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理念,是中国人民内心自信和自豪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百多年前,中国文化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侵吞几近消亡,但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给予了他顽强的生命力。自信就是力量,经过此次磨难中国人民总结经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结合自身实际又一次使中国文化前进了一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文化自信的发展方向

今天,世界各族人民齐聚一桌,不同文化在从未有过的近距离相交,大家各显身手同建世界。正是由于中国文化中“和谐”、“仁爱”“大同”的思想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基因”,所以,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等和平发展理念,为世界绝大多数民族所认同。这不仅是与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相一致,而且顺应历史潮流,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理念。

1.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仅存的文明古国。她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生死却从未中断,给中国人民保留了无数巨大财富,同时也是全人类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

“许多境外企业投资中国都有一个口号,只要能在中国做到第一,就能做到世界第一。这个趋势随着中国的崛起正在开始扩大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如旅游、航空、影视、体育、教育、新能源、现代化模式、高铁等。”[5]今天的中国在许多基础设施方面已经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教育事业、人民幸福指数等等都在努力追赶、努力超越。这一切都是我们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结合以人为本、仁爱等传统文化的现实写真。

文化自信,我们首先要摒弃错误文化观念,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在新的环境中更应该不忘传统、胸怀自信、戒骄戒躁、稳步前进、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6]优良的文化传统就是我们先天的资质、财富。

2. 新文化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包容性

当今世界各民族齐聚一桌,共谋世界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密切、多元,在这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桌上,我们应该合理吸收他人一切先进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

时代性、创新性不是完全抛弃传统文化而是对原有的文化积极扬弃,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又是创新的动力。文化自信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从创新中汲取养分。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优秀的永恒的美德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三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民主、自由的当今社会我们要创新性地继承。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加强文化自信应该从文化软实力着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体系。

结语

我们比我们知道的自己更脆弱,但更多时候,我们也比我们想象中的自己更强大。在新时期、新环境下中国要强、要富、要幸福,首先要相信自己的文化,相信自己的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能够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段德智.宗教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秦平.《春秋谷梁传》华夷思想初探[J].齐鲁学刊,2010(1).

[5]张维为.中国人与海外华人,你对今天的国家了解了多少? [EB/OL].http://www.sohu.com/a/194307551_99913696,2017-09-25.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