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历史名窑优秀传统陶瓷文化研究

2018-01-30 12:38张文松张琳琳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3河北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7
关键词:井陉定窑磁州窑

张文松 , 张琳琳(.石家庄铁道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河北传媒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7)

一、悠久而辉煌的河北陶瓷文化

河北省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自古就是陶瓷产区与陶瓷文化大省。早在新石器时期,河北地区就出现了陶器制作活动,河北各地如保定徐水南庄头、张家口阳原于家沟、武安磁山、邯郸百家村、正定南杨庄、唐山大城山等地都出土有新石器时期陶器[1],多属仰韶文化类型及龙山文化类型,文化遗存极为丰富。

河北平山古中山国王墓出土过一批精美的战国时期暗纹陶,又称“暗花陶”、“砑花陶”。暗纹陶造型装饰多模仿青铜器,胎质细腻,由于烧成温度不高,胎多呈灰色或灰褐色,胎体表面呈黑色。暗纹陶的装饰是在未干透的胎体表面压印,或辅以纹饰刻画,然后打磨装饰区。这种压磨做法使得纹饰漆黑油亮,图形若隐若现,美轮美奂。

河北历史陶瓷文化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白瓷文化,中国白瓷源于河北内丘邢窑,隋唐时期的邢窑白瓷,与当时的浙江越窑青瓷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创造了北方陶瓷的代表,形成了丰富而发达的白瓷文化。宋朝五大官窑之一的定窑(河北曲阳),把河北白瓷文化推到了顶峰,定窑白瓷享誉天下。二是中国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民窑体系——磁州窑(河北邯郸),磁州窑的黑地白花与白地黑花陶瓷具有浓郁的民窑特色,创造了中国民间窑的典范,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均有很多人士与场馆收藏磁州窑作品。

在滔滔历史长河中,河北陶瓷形成了以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四大历史名窑为主的历史文化。

二、河北四大历史名窑

(一)邢窑

河北陶瓷的第一个历史辉煌是南北朝时期邢窑的白瓷。邢窑的窑址在河北邢台市内丘、临城一带,以内丘为中心而影响到了周边地区,因唐朝内丘隶属邢州,所以古称“邢窑”。邢窑最早受浙江越窑影响烧造青瓷,北齐晚期开始烧造白瓷,隋后期经历了短暂繁荣,唐中期生产极盛,与越窑一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晚唐衰落。邢窑出产的白瓷因质地洁白优雅,曾作为地方特产进贡给宫廷御用,受到当时宫廷贵族的追捧,而文人墨客更将邢窑白瓷作为饮酒品茶的上品器具[2]。

邢窑以素面白瓷驰名于世,同时也烧造青、黄、黑、酱釉瓷、三彩陶等。白瓷分粗、细两种。粗白瓷均施化妆土,釉色呈灰白或乳白;细白瓷器形规整,胎质细腻,胎色洁白,釉质细腻透明,釉色洁白润泽,器物多施满釉,少有印花、刻画装饰。中国最早的薄胎瓷就产于邢窑,胎薄处仅0.7 mm,器形主要为杯和碗,推测应为当时皇家贡品。《茶经》的作者陆羽曾说邢瓷“类银”、“类雪”,邢瓷之精美,可见一斑[3]。

(二)定窑

河北陶瓷的第二个历史辉煌是宋代的定窑,定窑是受邢窑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唐以前属邢窑白瓷窑系。定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县城30余公里的涧磁村,烧造瓷器始于晚唐,盛于北宋,定窑是宋代著名官窑,宋五大名窑之一,以产白瓷著称。定窑专为官府烧造宫廷用瓷,官府曾选派优秀工匠参与制瓷工艺,为提高定窑白瓷的品质提供了良好条件[4]。

定窑除了烧制白瓷,也少量烧制酱釉、黑釉、绿釉等。宋代定窑以烧制乳白釉闻名,定窑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润泽,造型规整,多刻画花装饰,图形简洁、线条流畅,自北宋中期开始印花装饰遍布器型。北宋中期,定窑工匠还发明了“覆烧法”,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将碗盘类器物层层叠加扣烧,既节省了窑炉空间,又降低了烧造成本,许多窑场竞相效仿。但覆烧导致器口毛涩,窑工又发明了金属包口,既遮掩了缺陷,又增加了装饰[5]。

定窑在当时影响颇广,在河北、河南、山西均有窑场模仿,形成了庞大的定窑窑系,定窑白瓷闻名于世。

(三)磁州窑

河北陶瓷的第三个历史辉煌是宋代磁州窑,磁州窑也是受邢窑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彭城一带,因古属磁州,故叫“磁州窑”,属于大型民间窑,所烧瓷器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自北宋中期开始烧造,产品釉色以黑、白为主,装饰手段大胆、夸张,手法非常丰富,以白地黑花和黑地白花最为典型,细部表现多用划花技法,题材以花鸟为主,多表现生活情趣,简洁洒脱,质朴盎然[6]。

磁州窑瓷器胎质较粗,釉色不像青瓷那样光亮润泽,加上它豪放的装饰手法,虽无法与官窑瓷器的精美相比,但其所具备的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朴拙而粗犷的格调,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窑风格。在河北、河南、山西,形成了广阔的磁州窑民窑体系[7]。

磁州窑作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影响了大半个中国,近及晋鲁豫,远及江南、甘肃陕西。独具特色的民间风格,使磁州窑享誉世界,尤其颇受日本、韩国陶艺家及收藏家的青睐,在欧美多家博物馆均有磁州窑陶瓷的专项收藏。磁州窑民间陶瓷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创造了中国陶瓷官窑以外的一个巨大的奇迹。

(四)井陉窑

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石家庄市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历史长、陶瓷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遗址群。与河北其他窑口相比,井陉窑有其独特的魅力。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受早期邢窑影响,后又受定窑影响,具有定窑白瓷印花装饰风格。以烧造白瓷为主,绛釉、黑釉、黑褐釉瓷次之,也有少量的天目釉、黄釉、绿釉器。从能够见到的标本上分析,装饰自晚唐起使用点彩,到宋朝出现了刻花,划花和印花,金代时期印花装饰盛行。品种丰富,有盘、碗、瓷枕、钵、盂、壶、尊、炉、灯、罐等器型,其中的瓷枕最具代表性,装饰手法有划花、印花、剔花等,特别是以戳印加划花表现的卧鹿、对鹿、立鹿、奔鹿、奔牛、宫女图等装饰的瓷枕最具特色。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唐宋的各大名窑兴盛时期,井陉窑的名气被定窑与磁州窑所掩盖。金代是井陉窑最盛时期,这一时期,东行几十公里外有三关雄镇之称的正定成为井陉窑陶瓷的最重要集散地,井陉窑陶瓷经由水陆两道抵达正定,又经正定销往全国各地,并远走国外。金代井陉窑的兴盛有其政治原因,因为井陉在金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金人加强控制与管理,使得井陉人口大量增加,各地工匠也集中于此,很快恢复了社会生产,因此在原有制瓷业基础上,井陉窑得到迅猛发展。

井陉窑的发掘较晚,出土物少,以致井陉窑的知名度远不及河北其他窑口。井陉窑作为河北第四大历史名窑,对它的发现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早在70年代就将井陉窑列为有待寻找发掘的古陶瓷窑址的首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90年代对井陉窑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现了金代印花模子,并出土了元代瓷器窖藏。通过专家近些年的遗址发掘、历史调查和瓷器征集,获得了大量的井陉窑资料,包括墓葬、作坊、窑炉、澄浆池、矸子井、窑具和瓷器瓷片[8]。2000年冬,有“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之称的故宫博物院著名研究员耿宝昌在考察井陉窑遗址后,提出井陉窑完全可以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

三、河北其他陶瓷产区

河北陶瓷除了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四大名窑外,较有影响力的还有邯郸馆陶和唐山等。

(一)馆陶黑陶

馆陶黑陶出产于河北邯郸馆陶县。黑陶源于4 500年前以山东为主的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馆陶是龙山文化的重要部分,而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馆陶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黄河冲积平原,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的大量细腻精良的黏土是烧制黑陶的优质天然原材料,为馆陶制陶业的兴盛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在馆陶境内出土的许多墓葬中,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黑陶、灰陶和红陶。在卫河岸边,发掘了皇城砖窑72座,经专家考证大多为明代砖窑窑址,除生产陶砖外,也生产陶器。据专家研究,肇建北京紫禁城所用砖即生产于馆陶,从窑址残存的遗迹和发掘出的古陶制品即可证实。

(二)近代陶瓷

河北近代陶瓷生产以唐山为主,唐山陶瓷创烧于明朝永乐年间。唐山陶瓷主要是卫生瓷、建筑瓷、日用瓷、美术瓷等,而日用瓷和美术瓷以骨质瓷最具盛名。骨质瓷胎质细腻、润泽如玉、莹洁璀璨、釉面光洁、白中泛青,是唐山陶瓷的代表性产品。唐山陶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是釉上彩、釉中彩、喷彩、结晶釉、雕金等,形成了唐山陶瓷的独特风格。除唐山外,河北邯郸的馆陶、彭城,保定的曲阳,石家庄的井陉、高邑等,也有近代陶瓷生产,近些年都有了长足发展。

四、河北陶瓷的历史机遇

由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历史造成的社会动荡,中国的传统陶瓷文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断代与空白,中国的现代陶瓷也就缺失了自己的土壤和营养。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现代陶瓷的正式起步是从学习西方现代艺术开始的,中国现代陶瓷的发展至今也只有三十年的历史,比西方少走了一百多年的路。虽然在科学技术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条件下,我国的现代陶瓷已经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但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反思。

河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的河北也是中国重要的陶瓷产区,河北陶瓷文化代表了中国陶瓷文化的主流。河北辉煌的陶瓷历史,永远值得我们为之骄傲,但在骄傲的同时,也应理性认识近代河北陶瓷的现状。虽然市场经济发展三十多年已达到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很多方面已赶上发达国家。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近代中国的多灾多难而造成的河北近代陶瓷的落后,河北陶瓷的辉煌历史没能在近代得到延续,这是历史的遗憾。在当下复杂多变的世界文化环境下,当代陶瓷人肩上无形中担负起了弥补近代河北陶瓷发展空白、传承与发扬河北陶瓷文化的历史重担。

应把握历史机遇,让河北陶瓷与世界陶瓷并肩发展,并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主线,创造河北自己的现代陶瓷文化。挖掘与开发河北陶瓷历史文化,建立河北新的陶瓷文化体系,形成独特的河北陶瓷文化形象,从而增强河北陶瓷历史文化厚度,为河北的陶瓷产业发展创造文化背景平台。创造河北新的陶瓷特色文化产品,发挥河北陶瓷文化特色,开创河北特色陶瓷文化与产业,恢复河北陶瓷文化与产业大省形象,形成河北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当代陶瓷创作生态良好,近十几年来,河北各大历史名窑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与发展,涌现了大量当代陶瓷人,并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果。尤其定窑和磁州窑,兴起了很多规模陶瓷企业、个人作坊及工作室,恢复了历史名窑及其优秀作品的历史光辉。

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增强河北的经济基础,又能改变人们对于河北缺少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历史与文化是城市的根基,是城市发展的灵魂[9]。河北陶瓷文化,是河北璀璨历史文化的代表,也是创造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文化根源。

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必将形成京津冀一体的文化发展趋势。京津处在河北腹地,河北拥有悠久与发达的陶瓷历史文化,京津拥有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10]。通过对河北陶瓷的系统挖掘与产业化,通过对京津冀文化创意市场的综合利用,促使京津冀陶瓷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让河北陶瓷文化形成独特风景,让全国人民都能重新认识河北陶瓷文化与产业。

河北陶瓷文化是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重要文化资源,京津冀陶瓷文化产业的结合必将形成一股崭新的文化力量,创造陶瓷文化产业新的辉煌,必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文化龙头。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4-23.

[2]李恩佳,常素霞.河北陶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3-36.

[3]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42-243.

[4]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232-236.

[5]尚刚.河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6.

[6]叶喆民.中国磁州窑(上卷)[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65-77.

[7]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41-64.

[8]郭济桥.井陉窑的发现和研究[J].中国陶瓷,2001,37(2):46-47.

[9]张琳琳,高原,张勇正.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1-105.

[10]王银灿,邢红梅.“创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7-40.

猜你喜欢
井陉定窑磁州窑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5)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4)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2)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1)
新时代井陉拉花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在高校推广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定窑剔花技艺浅析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唐代定窑“装饰纹”探秘
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