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而不死 实而能活

2018-01-30 22:31吴建方
考试周刊 2017年6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摘 要:要把语文教得实而不死,实而能活,就得与时俱进,灵活施教,让学生学得愉快。为此,教师首先自己得“活”起来,必须明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闭门造车,关门教书那永远是不可能把学生教“活”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如此叮嘱老师们。作为教师,自己就应善于学习,不断从书籍中汲取思想和力量,因为只有自己“活”了,才可能把你的孩子教“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吕叔湘教学观;灵活施教

吕叔湘,是江苏省丹阳人,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他当年提出的许多教育教学观至今仍然受用,近日我拜读了丹阳教育家研究丛书《为人类之灵光》之《吕叔湘语录》,受益匪浅,尤其为他提出的“实”“活”教学观所吸引,沉思良久,感受颇深。

扎扎实实当然很好,可是,不能把死记硬背看做“实”,要看你对“实”字怎么理解,实得聪明还是实得笨。对“实”,我们要肯定,但还要加个字,要“活”,要实而不死,实而能活,这样效果就很好。怎么能做到这一点,那就要看教师的本领了。有的教师把课教活了,学生感兴趣,效果就好。有的教师不善于启发,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学了不能用。

这是摘自《吕叔湘全集》第十一卷的一段话,可以说吕老先生已经将“实”与“活”的关系表述得很清楚了,但怎样才能做到实而不死,实而能活?这需要教师们在岗位上边学边教,不断实践摸索,不断总结反思,实现自我提升。

我想结合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体验,尝试着谈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实,首先应认清所教学科的使命,将目标踩实。譬如说教语文,就应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上下工夫,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引导他们热爱诗词歌赋等经典文学,并且能指导孩子广泛阅读,勤于创作,从而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我们只有明确学科目标,才可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将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不排除有少数教师,拿着课本进课堂,心里却不知道要教什么,或者也有些人知道要教什么,却又不知道怎么教。所以,我们在明确了语文学科大目标的基础上,还得明确每学段每学期乃至每单元每节课的小目标,从真正意义上认清每时每刻的教学使命,绝不含糊,在课堂上做到一步一环都是指向于某个语言训练的目标。

实,就要努力做到精干加巧干,取得教学实效。吕老也警告老师们:要实得聪明而不是实得笨,不要把死记硬背看做“实”。在我们身边,只要留意,总还是能看到有些教师喜欢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整天就是背、抄、默。走进他们的语文课堂,孩子们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一个个正襟危坐;教学时,只有教师的一言堂,很少有师生间的互动,课堂总是那样的沉闷,没有生气。

不过我们还是能看到许多老师总有一颗慧心、童心,课前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成竹在胸,课上拿捏精准、训练到位、挥洒自如,课后负担轻微、师生同乐、共享闲暇,而每每考试成绩也能名列前茅。这就是拿课前实实在在的努力,换来课堂的轻轻松松、扎扎实实的训练。这种成效的取得,与教师平时的不断学习积累和积极反思是紧密相关的。说到此处,我情不自禁就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那位历史教师说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是啊!对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我们就应该像这位历史老师那样“准备一辈子”!

我们必须明确,教学工作的“实”,绝不是死磕教材,绝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教学岗位上不断进取,与时俱进,实而能活!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这也是吕老先生留给我们的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活”,应该做到课堂板块不死板,有新式;教学方法常出新,灵活多变……我认为语文教学除了这些形式上的求“活”,还应积极丰厚小语教学的内涵,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活,应解放思想,努力做到一课一得。通过一课一练,获得情感上的熏陶,思想上的提升,语言上的训练。然而,目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面对教材总感觉这也要学,那也要抓,戴着腳镣跳着现代舞,怎么也放不开手脚。叶老告诉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是希望,我们在实施教学中,能够聚集力量和智慧,专攻某一方面的学习训练,而不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秦兵马俑》,他先后处理了词语集中学习、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以及看兵马俑图学说写,他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是指向于作者对兵马俑虚实结合的写法,通过听读说写,感悟到衣着、神情、动作的实写加上恰如其分的联想,就让一件件兵马俑有了生命呼吸,有了思想活力,有了灵魂情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领悟了作者的匠心独具,感受到了祖国的语言魅力。

活,应放眼课外阅读,让学生扎根经典。课本虽好,然内容有限,漫漫一学期仅读一本书太浪费了。我们可以由课本内容拓宽到课外阅读,学习了《三打白骨精》就带着孩子读读《西游记》,学习了《海伦·凯勒》就领着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另外,书本上的古诗词虽有增加,但还是嫌少,每周一诗,组织孩子读读背背,顺带着讲讲诗人的故事、当时的历史背景,坚持不懈,那就能引发孩子对读书的热情,对经典诗词歌赋的兴趣。“关于教学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以教师讲为主变成以学生学为主。”吕老如是嘱咐我们。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把他们的读书热情调动起来,我们教一,他们就可能去学二,学三……放眼课外阅读,扎根经典诵读,我们教出的孩子就会有广博的学识,就会有文人的气质!

活,应让孩子走出课堂,尽量“活”起来。语文教学绝不可能关在教室里就完成一切,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大家都应该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布置一篇作文,并且也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番讲解指导,然而大多数的孩子动起笔来依然艰辛困苦,写出来的作文也尽是落入俗套,内容缺乏新意,语言不够灵动。为何?没有真切的体验,没有活动后的快感,哪来鲜活灵动的语言,哪来真情实感的表达?

谁不向往广阔的天地?谁不喜爱自由的活动?谁不愿意尝试新奇的事物?更何况还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把他们带到操场上开展个吹泡泡、打陀螺活动,再回来谈谈活动的体验,稍作指导,他们就能写出一篇篇令人惊喜不已的习作;布置他们回家下次面条,仔细观察面条的变化,注意捞面吃面时的体验,回来后再引发他们打开话匣子,写出来那就是惟妙惟肖的好文章;把他们带到野外走一圈,抓住一处景象引导细细观察和想象,回到教室他们就能文思如泉,下笔成文……我的学生一学期总有多篇习作在省级刊物发表,《酥脆烤羊排》《烟雨大明山》《惊心动魄的通天之旅》《“低头族”,请抬起头来》……都是孩子们在校园外有了真切体验后回来写成的一篇篇生动传神、情真意切的习作。

吕老先生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尽管只是留下了一些片言只语,但是细细玩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很有启发的。

作者简介:

吴建方,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