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养生

2018-01-31 17:23闫雪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疾病

闫雪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北京,100053)

做梦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对维持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做梦以后,不仅可使偏激、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还有助于适应次日困难的处境,以比较现实的,明智的态度去对待、处理问题。因此可以说,醒与梦达成了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这是梦养生的重要作用。我国古代人把做梦看作是人体精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梦对人们的利害关系,如同亲情和健康一样重要。当它存在时,人们似乎还不以为然,可是梦一旦被剥夺了,人体就会出现许多不适的反应,如紧张、焦虑、易怒、记忆障碍,甚至会出现幻觉和定向障碍等症状[2]。

一般说来,做梦对于人体健康不仅无害而是有益。英国心理学家伊凡斯博士指出,睡眠的全部功能,就在于使人能够做梦。美国德门特博士认为,伊凡斯指出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睡梦可能有助于维持个人的心理平衡;丧失做梦时间,可能会导致个性紊乱。美国另有一位医学教授罗杰斯认为,睡眠是借助人体内的免疫机制一一来自于骨髓和淋巴结的保护性物质——打退疾病的传染和进攻的预防性良药。在人睡梦的时候,这些物质就会大量产生[3]。

1 梦是睡眠中出现的生理现象

研究者认为,睡眠可分两种状态: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这两种状态在睡眠中交替进行。人在睡眠开始时,首先进入慢波睡眠,约80~120分钟,以后转入快波睡眠,约20~30分钟,如此循环交替,一夜约交替4~5次[1]。一个人醒来后能否记得自己做梦,与从什么状态中醒来有密切关系。如果从慢波睡眠中醒来,就几乎对梦毫无记亿;如果正好从快波睡眠中醒来,则对梦记忆犹新。人们醒时所回忆起来的梦,不过是最后一次快波睡眠中梦的部分内容。至于梦的内容,一般认为,前两次以重演白天的经历为主,第3~4次多半是往年和儿时的体验和情景重现,第5次往往持续时间最长,常常是近事搅和着往事,充满了隐喻和象征[4]。

2 梦的意义

2.1 稳定精神状态,恢复和加强脑功能 梦是人第二精神世界。剥夺有梦睡眠试验显示,如果长期在有梦睡眠时把受试者唤醒,就会出现精神失常,甚至神经错乱,可见有梦睡眠有助于稳定人们的精神状态。做梦可以为大脑神经提供一种经常性有益的刺激,使脑的内部产生极为活跃的化学反应,使脑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更新达到高峰,而迅速流过的血液则带来氧气和养料,并把废物运走,使大脑里的信息得到重新清理。因此,做梦有益于脑功能的恢复和中枢神经的发育[4]。

2.2 延长寿命 婴幼儿在每天长时间的睡眠中,有50%左右的时间是在做梦,而老年人的有梦睡眠却大大减少,每晚不过1小时左右。如果计算一下,无梦睡眠在人的一生中相对地保持不变,从出生时的8小时到老年时的6小时;而有梦睡眠却变化很大。若能设法增加有梦睡眠时间,便有可能可延长寿命[1]。

2.3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 弗洛伊德说:“梦境不仅具有复制的功能,而且具有创新的功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睡梦中清楚地看到了元素周期表,使各种元素得以按最佳方式排列;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中想到苯的结构,从而为芳香族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弗来明梦中发现青霉素;爱迪生梦中发明电灯泡。由此,使人联想到,做梦是否会有益于人的智力。科学研究表明,有梦的快动眼睡眠有益于记忆、能阻止大脑对新知识的遗忘,有助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3 梦的影响因素

3.1 情绪刺激可引起多梦 心理因素可以影响夜晚的正常睡眠,同时也会引起其他症状。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所增加的睡眠时间被“有梦睡眠”占去,而“无梦睡眠”没有增加,因而睡眠深度反而变浅。这样的睡眠不能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却增加了刺激,醒后就会感到累、不解乏。夜里每次都是从恶梦中惊醒,就会使人主观上认为整夜都在做梦[5-6]。

“整夜做梦”者,为了缓解症状,改善睡眠效果,虽可服用一些安眠药,以减少“有梦睡眠”,增加“无梦睡眠”的深度,即减少快波睡眠,增加慢波睡眠的深度。但这只能作为暂时的对症治疗,治标治不了本。如果长时间用药来剥夺“有梦睡眠”,还会产生“做梦的压力”,一旦停药就会出现“反跳现象”,结果做梦的内容和时间反而比服药前明显增加,以致患者不敢停药,害怕停药会带来更大痛苦。如果不停药,长期服下去又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所以,服用安眠药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治疗的根本方法,就是解除引起睡眠不良的心理因素。如果患者通过心理治疗和具体的指导,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面对心理上的困难,并逐步地解决现实的困难矛盾,令人痛苦的梦就会减少,睡眠也能恢复正常,与此并存的许多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总之,烦恼的心理因素没有了,由其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也会消失。

3.2 疾病引起恶梦 梦能预报疾病。譬如,头部有病,易梦见头部被人撞打的恶梦;鼻塞、闷气及呼吸困难则易有被人堵住嘴、勒脖子的梦。大概是由于人在睡眠的时候比清醒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体内的微小刺激,而且不经过大脑皮层细胞的分析就向其他部位传递。这样,那些还没有令人感觉到的微弱的疾病信号,在睡梦中便引起了大脑相应部位的兴奋而扩散到视觉部分,于是一个与疾病有关的梦境就出现了。一个人如果反复做某个内容大致相同的噩梦,往往是一种疾病的先兆,从而帮助人们了解病情。《灵枢·淫邪发梦》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不属。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从而可知,疾病能引起恶梦[7]。

4 梦的调养方式

大惊失眠,大忧失眠,大病失眠,大喜失眠,以及大怒、大恐都能使人失眠。而睡好觉、进入美好梦乡在情志上的条件,惟有“大安”、“心中无事”。大量的梦例统计亦表明,身心健康者平淡的梦较多,好梦较多,而恶梦较少。阴阳调和,脏腑和合,经脉畅通是美梦的重要条件。

睡眠姿势科学与否对睡眠及梦境关系密切。比如俯卧位睡眠、左侧卧位睡眼,蒙头睡眠会影响人的呼吸功能,易引起恶梦;而仰卧位睡眼,右侧卧位睡眠,会使人全身放松,令人在轻松舒适的条件下进入梦乡,则不易做恶梦。

睡眠的环境亦是影响梦内容的因素之一。比如卧室中空气污浊,环境拥挤、肮脏,卧室中噪音强,光线过强等不良刺激均易引起恶梦。为此,合理地安排好卧室环境,对免除恶梦、睡眠良好及进入美好梦乡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总之,梦,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继续。人们做梦无不与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境遇等有密切联系。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此亦可使我们认识到,充实的思想,愉快的心情、规律的生活,则会让人们做一些既有意义而又有利于健康的梦;而空虚的思想、精神情感的颓废贫乏、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则会让人们做一些毫无意义又有害于健康的梦。

[1]刘艳骄,高荣林.中医睡眠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闫雪.睡眠与心理的相关性研究概况[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5):300-304.

[3]谌剑飞.睡眠与梦的现代演进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8(8):988-991.

[4]李睿智,谢艳.浅述梦的生理机制[J].医学信息,2014(19):356-357.

[5]李丽珊,赖真.中医梦学理论与西方潜意识初探[J].江苏中医药,2009,41(1):13-14.

[6]朱道民,董毅,张爱国,等.高中生睡眠质量及其与梦频率的关系[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5(6):334-338.

[7]李哲,杨艳婷,王雯雯.初探中医学对梦与疾病相关性的认识[J].光明中医,2015(6):1185-1187.

猜你喜欢
疾病
初春山羊疾病早预防
牙膏不能治疗疾病
蛙类疾病分不清楚,导致乱用药,这几个疾病一定要注意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立秋后要注意调养预防呼吸疾病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面对意外的疾病
从对抗疾病转向健康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