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安氏兄弟归唐原因探析

2018-02-01 02:12霍云峰
社科纵横 2018年2期
关键词:安氏武威河西

霍云峰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历代以关中为本位的王朝都把河西地区视为肘腋,李唐亦然。褚遂良就曾上疏唐太宗:“河西者,中国之心腹。”[1]河陇地势险要,宜耕宜牧,可攻可守,对唐王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初能够不战而取河西诸郡,顺利平定李轨政权,武威安兴贵、安修仁兄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这些地区是以安氏两兄弟为首的粟特胡人拱手送给唐王朝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归顺唐朝?前辈学者对这个问题多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做深入系统的探讨。例如,汪篯先生认为是利益驱使[2],吴玉贵先生认为也是经济原因居多[3]。本文在各位前辈文章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心理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政治原因

隋末丧乱,群强并起,据地为王。河西武威“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绝时”[4],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因如此,居住在此地的世家大族才更担心自身利益没有保护,受到威胁。大业十三年(617),隋金城校尉薛举起兵,自称西秦霸王,连下枹罕、西平、浇河诸郡,兵锋直逼武威。在这种形势下,以“奕代豪望”、萨保世家出身的安修仁为首的胡人势力与“家富于财”、“大业末,为鹰扬府司马”[5]的李轨为主的汉族势力相结合,据地自保,是一种必然结果。《旧唐书》载:

时薛举作乱于金城,轨与同郡曹珍、关谨、梁硕、李贇、安修仁等谋曰:“薛举残暴,必来侵扰,郡官庸怯,无以御之。今宜同心戮力,保据河右,以观天下之事,岂可束手于人,妻子分散!”乃谋共举兵,皆相让,莫肯为主。曹珍曰:“常闻图谶云‘李氏当王’。今轨在谋中,岂非天命也。”遂拜贺之,推以为主。轨令修仁夜率诸胡入内苑城,建旗大呼,轨于郭下聚众应之,执缚隋虎贲郎将谢统师、郡丞韦士政。轨自称河西大凉王,建元安乐,署置官属,并拟开皇故事。[5]

上文列举的李轨等六名首谋中,安修仁位于最末,但在起兵行动中,却是他率先夜领“诸胡”入内苑城,李轨等人只是在郭下聚众应之,安修仁及其所率诸胡的关键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被推为“主”的李轨在这次事件中起了配角的作用。李轨之所以被推为主,在很在程度上是因为隋末流行“桃李子歌”,李轨名应图谶,具有更强的号召力,再加之曹珍的帮衬作用,可以说这是历史的一个偶然性。

而安氏家族在这次行动之后也获得了很大的政治利益,正如安兴贵对唐高祖所言“臣之弟为轨所信任,职典枢密者数十人”[5]。从以下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以安修仁为代表的胡人在大凉政权中的地位。

初,轨之起也,硕为谋主,甚有智略,众咸惮之。硕见诸胡种落繁盛,乃阴劝轨宜加防察,与其户部尚书安修仁由是有隙。又轨子仲琰怀恨,形于辞色,修仁因之构成硕罪,更谮毁之,云其欲反,轨令赍鸩就宅杀焉。[5]

起事未几,“诸胡种落繁盛”,竟至威胁到了李轨政权的存亡,并进而引发了安修仁与梁硕之间的矛盾,导致“谋主”梁硕的死亡。梁硕欲削弱胡人集团的势力,完全是为李轨着想,而李轨处死梁硕,实际上是逼不得已。这说明李轨政权其实是由胡人集团左右的。在这场胡汉集团的斗争中,安氏家族是既得利益者,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

武威自古既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只有打通中原与河西,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安兴贵、安修仁兄弟一定也明白这一点。据地自保只是权宜之计,在李唐王朝占据中原,平定薛举后,河西只剩下李轨政权,蒸蒸日上的唐王朝必然不会让李轨割据一隅。此时的李轨,征兵建筑玉女台,“多所糜费,百姓患之”,“又属年饥,人相食”,李轨又不肯开仓救济,“由是士庶怨愤,多欲叛之”[5],李轨政权是山河日下。权衡之下,归顺唐朝也是大势所趋,一隅之地怎能与李唐顺天应时一统天下的形势相抗衡,正如安兴贵自己所言:“凉州僻远,人物凋残,胜兵虽余十万,开地不过千里,既无险固,又接蕃戎……今大唐据有京邑,略定中原,攻必取,战必胜……”于是,一直在长安居住的安兴贵向唐朝廷上表,主动请缨,往武威招降李轨。遭到拒绝后,“兴贵知轨不可动,乃与修仁等潜谋引诸胡众起兵图轨……于是诸城老幼皆出诣修仁。轨叹曰:‘人心去矣,天亡我乎!’携妻子上玉女台,置酒为别,修仁执之以闻。”[5]唐朝不战下取河西诸郡,而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的目的也达到。当安兴贵一行押送李轨回长安时,唐高祖派太子李建成亲自赶至距离长安八百里外的原州迎接,以示重视,“授兴贵右武侯大将军、上柱国,封凉国公,食实封六百户,赐帛万段;修仁左武侯大将军,封申国公,并给田宅,食实封六百户。”[5]太子亲迎,可见唐政府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而安氏在武威的利益并未削减,反而更上层楼,其治下赤水军,成为驻守河西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唐会要》载:“武德二年七月,安修仁以其地来降,遂置军焉,军之大者,莫过于此。”[6]由此可见,安氏兄弟归顺唐朝,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军事实力亦大增。

二、经济原因

以上是安氏兄弟归唐的政治原因,而经济原因又和政治相互牵联,交织在一起。安氏兄弟据地自保的利益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利益。众所周知,粟特昭武九姓人是个非常著名的商业民族,姜伯勤先生把它比喻成东方的犹太民族[7]。《旧唐书》记载:“男子二十,即远之傍国,来适中原,利之所在,无所不到。”[5]其民俗也是“财多为贵”,可见经济利益早已扎根于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安氏家族也是昭武九姓的一员,“代居凉州,为萨宝”[8],而“萨宝”一词本身就是“商队首领”之意。据安兴贵之子安元寿墓志载:元寿初在太宗账下为千牛备身,贞观三年(629),“凉公(即安兴贵)以河右初宾,家业殷重,表请公(安元寿)归贯检校,有诏听许。”[9]以安兴贵初年建立的功业和他的身份,安元寿将来仕途的通达,不言而喻,而他宁愿儿子安元寿弃官回乡经商,说明对安氏家族来说,祖业更重于子孙仕途。也从侧面证明,这个家族对经济利益的重视。另一方面,武威是沟通中原与西域的中转站,中西货物多在这里贸易,互通有无。而实现这些的前提条件是道路的通畅,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政权,依靠政治力量来保护经济利益的实施。相较之下,李唐王朝更有这个实力,上文已阐述,这里不再多言。所以,为了保护家族的经济利益,权衡之下,安氏兄弟归顺唐朝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三、心理原因

心理因素也是安氏兄弟归唐的原因之一。虽然兴贵、修仁是昭武九姓人,具备粟特民族的特征,但他们汉化程度也是比较深的。吴玉贵先生据《世系表》、《元和姓篡》、《安无元寿墓志》、《安忠敬碑》等资料考证出安氏世系表[3]: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在三代以前的名字都具有胡人特征,而三代以后的名字则明显汉化,已经看不出胡姓特征,到是汉族特征更明显一些。另据《安元寿墓志》:“祖罗,……衣冠佐夏,道叶调梅……父兴贵……”[9],就是说在第三世罗方大时,起居衣饰即已汉化。而安兴贵又长年居于长安,其汉化的就不仅是姓名衣冠了,在心理层面上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从他对李轨的劝说中可窥一斑:“凉州僻远,人物凋残,胜兵虽余十万,开地不过千里,既无险固,又接蕃戎,戎狄豺狼,非我族类,此而可久,实用为疑。”[5]他认为“戎狄豺狼,非我族类”,身为胡人却把自己与戎狄区分开来,把汉人视为同族。汉化之深,非一日之寒。即然在心理上已经认同汉族,那么就更愿意归顺被汉族视为正统的李唐王朝,这是可以理解的。

安氏兄弟归顺唐朝,可谓深谋远虑。其后世子孙仕途通达,受益匪浅。安兴贵被授“右武侯大将军、上柱国、封凉国公,食实封六百户”;安修仁被封“左武侯大将军,封申国公,并给田宅,食实封六百户”。[5]安兴贵之子元寿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与重用,参与玄武门事变;太宗与突厥可汗渭水结盟时,“太宗独将公一人于帐中自卫”;晚年官居三品,死后陪葬昭陵。[10]

对唐王朝而言,不废一兵一卒平定了河西,稳定了李唐政权后方基地,使其可以全力向东部进军,为唐朝最后统一全国创造有利条件,影响深远。

[1]司马光.资治通鉴·贞观十六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汪篯.汪篯隋唐史论稿·西凉李轨之兴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吴玉贵.凉州粟特胡人安氏家族研究[A].载唐研究(第三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刘昫.旧唐书(卷 55)[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王溥.唐会要·节度使(卷 78)[M].北京:中华书局,1955.

[7]姜伯勤.敦煌吐蕃文书与丝绸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8]李林甫修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4.

[9]陈志谦.唐安元寿夫妇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8(12).

[10]陈志谦.安元寿及夫人翟氏墓志考述[J].文博,1989(2).

猜你喜欢
安氏武威河西
重任在肩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大块头安氏中兽
恒牙初期安氏Ⅱ1类错畸形颅底形态特征的分析
武威所出西夏买地券再探
升级版河西之战
河西行(组诗)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非减数矫治对唇部软组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