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

2018-02-06 03:45
智能城市 2018年3期
关键词:灾害区域环境

陈 围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西北地质队,四川绵阳 621000

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已经逐渐发现环境问题与地质环境间存在直接关联。当前,我国环境地质灾害问题日渐严重,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产生威胁,因此,必须做好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 当前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1.1 环境地质问题现状

1.1.1 地质环境复杂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种类不同,整体地质环境复杂、脆弱,这种状况造成环境地质灾害频发。在环境地质灾害易发区存在大量人口、城市,在城市建设、扩张过程中对环境地质平衡产生破坏,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环境地质问题的影响,造成环境地质灾害容易出现,给各个地区的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1]。

1.1.2 对其缺乏了解

在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形成过程中,涉及该部分区域的地质条件、灾害发生机理等方面的内容,实际当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对以上重要问题缺乏了解。人类活动是造成环境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这些环境地质灾害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环境地质条件。而在对城市环境地质调查时,仅仅进行地质问题摸底,缺乏有效的科学依据对环境地质资源进行利用和保护,未能有效认识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加之人们对环境地质的片面了解,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需要依靠群策群防的方式。

1.1.3 法律体系不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环境地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这就造成人类活动缺少约束,无法依照环境地质规律来处理存在的问题,人与环境的矛盾激化。相关统计表明:70%的环境地质灾害都是人类活动引发的,水、土污染等灾害90%以上是人类活动引发的。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环境地质规律,强化约束和规范人类活动,促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通过建立针对环境地质的法律法规,在环境地质保护、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推行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环境地质保护技术要求、标准、规范[2]。

1.2 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类型

1.2.1 地震

地震产生后影响范围较大,容易形成社会事件,其灾害是地震作用于人类社会形成的。地震的作用过程来自于地球内部应力调整、平衡过程,我国地处三大板块交汇区域,地带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多数活动分布在地壳内部不稳定断裂破碎地带和大陆与大洋板块接触处。当前,我国不少区域处于地震多发区和强震出现概率较高的地区[3]。

1.2.2 泥石流

泥石流一般突发性较强,发生较为迅速,同时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在宽阔的堆积区漫流堆积,属于特殊的洪流。多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雹、融水等水源激发形成。泥石流的出现会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较大甚至毁灭性影响,我国存在大量泥石流沟,这些区域容易出现大规模、高频率、高危害的泥石流。各个地区的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是引发泥石流的直接诱因,因此,在开发自然资源时,必须重视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

1.2.3 滑坡、崩塌

在存在斜坡的地质环境当中,由于受重力影响,其中的土体会沿着特定的软弱结构面方向下滑,这种情况就是滑坡;受重力影响岩土体脱离母体出现滚动、堆积、崩落到坡脚的情况就是崩塌。当前,我国不少山区都是滑坡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丘陵区域的滑坡、崩塌规模一般较小。

1.2.4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持续周期长、成生缓慢、成因复杂、影响范围广、防治困难,人类对地下资源进行开采过程中,若出现超量开采或存在不利的自然因素,就会造成地表土体压缩出现地面标高大面积降低,这就是地面沉降问题的出现,当前,我国不少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得不到有效补充或超量开采,各类采矿活动、地壳变化等都会造成地面沉降现象的出现[4]。

1.3 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对策

1.3.1 建立有效的环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综合各个地区环境地质基本状况,结合有经验地区的优质经验,建立适应本区域的系统的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将环境地质灾害出现的前提进行罗列、分析,通过系统评估,明确其危险性。根据分析结果划分不同的灾害风险区域,确立灾害隐患关键区域。我国当前已经建立了系统的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可以对部分地震进行事前预报,但不能准确预报所有地震。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我国设置了大量环境地质监测站、地下水情监测点,但是要想实现系统预报仍旧存在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建立有效的环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仅能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灾害监测预警,还能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准确依据。

环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能在地质条件出现变化时,捕捉灾害前兆信息,通过应急系统发布相应的警示同时,提供避险决策、应急处置依据。根据环境地质灾害监测结果,采取搬迁、治理等有效措施应对高风险、重危害区域的隐患问题,并能有效结合治理工程和灾后重建工作成效,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利用双重目标[5]。

1.3.2 重视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环境地质勘探等手段获取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区域调查,针对重点区域的环境地质灾害勘察、监测、防治工程可行性进行细致研究,立足以防为主、防治集合的策略进行城市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时空预报、预警、防治体系。根据地质活动断裂构造与环境地质灾害的关系,规划安全地带,其确定要通过综合分析环境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活动等多方面的材料。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当前科学技术、装备科学、社会资源的集中整合,建立满足不同区域社会状况和公共管理需求的灾害应急处理机构,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等新型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技术装备、理念、管理经验的分享效率,以便科学应对环境地质灾害问题。

1.3.3 建立完善的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普宣传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全社会减灾防灾意识,积极宣传、普及各类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安全措施,开展活动让全社会深入了解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地质问题。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调动全部力量为环境地质保护工作奠定基础,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有效的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重视灾害防治工作法制建设工作推进。通过对各类城市建设规划、人类活动进行系统规范,落实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延缓或消除环境地质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制定针对我国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状况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不断完善各地的法律条文体系。对各个区域的落实情况进行系统监督,确保严格执行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工作,针对各个地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环境工程加大监督力度,合理控制,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活动诱发环境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1.3.4 完善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防治支撑体系

借助行政和社会力量完善环境地质灾害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防治支撑体系。对于重大环境地质灾害形成的典型环境地质进行研究,努力确定其内在机理、成因模式,并建立现代化的环境地质灾害风险划分规则和系统。对环境地质灾害区域进行风险划分,通过先进手段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落实各项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并及时更新各类监测、预警、防治上的标准,建立有效的模拟仿真、应急响应研究体系。针对我国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进行组织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展进程,改变战略层面的被动,积极主动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树立主动防治的意识,为区域重点项目、工程的建设规划提供良好的环境地质服务内容,采取各类宣传教育措施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建立政府级别的环境地质管理体系,实现对环境地质因素的最大化利用,努力降低地质灾害风险问题的严重性。

2 结语

环境地质灾害具有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特点,当前,我国针对环境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技术、条件等内容都存在很大缺陷,在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系统防治工作上仍旧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环境地质研究过程中可以尽早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分析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全面分析其危害性,提高其预警和防治水平,尽可能减少环境地质灾害产生的危害,减少或避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1] 张超,朱超,谢洲. 研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 低碳世界,2017(34):105.

[2] 戴玲.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技资讯,2017(28):206.

[3] 叶子华.某煤矿道路施工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措施研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7(3):55.

[4] 刘毅鹏.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5):131.

[5] 陈璧瑕.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130.

猜你喜欢
灾害区域环境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分割区域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区域发展篇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