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2018-02-06 16:15马树勋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时代

李 诚 马树勋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民族发展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111)

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中华民族实现的两大历史性飞跃,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社会彻底摆脱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命运,彻底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社会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成功地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成功开启和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党领导各族人民以只争朝夕、枕戈待旦的拼搏精神和奋斗勇气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砥砺前行,中国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空前统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空前增强。党的领导顺应了中国社会变迁发展的客观需要,成功实现和不断推进现代化转型发展,社会整合度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显著提升,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日臻完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持续全面发展。

一、党的领导开启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航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漫长历史演变,但是,秩序和进步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不变的追求。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以后成功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逐步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西方的现代化具有自发性和内生型特征。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中国社会现代化起步较晚,是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国门后的被动后发式的现代化,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起步期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儒家文化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使中国社会呈现出所谓“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成特有的亚细亚农业生产模式,支撑着社会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优化。然而,从全球化的视角看,近代中国已被动地纳入到世界体系,从昔日的世界发展核心层日益退落到半边缘层和边缘层,传统的社会体系和发展模式很难维持,以社会革命重构社会结构,实现社会转型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伟大的革命造就了伟大的人民,更造就了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革命迎来希望的曙光,吹响胜利的号角,中国共产党成为彻底扭转中国社会命运、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和独立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

(一)党的领导顺应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转型的客观需要

传统中国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维系着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形成了人情社会和伦理社会,形成了对皇权的绝对尊崇,这种传统的社会系统是封闭的、自给的。在国家治理层面,以中央集权的官僚科层制、以儒家文化的教化驯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维系着中华帝国的相对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基层社会秩序则是由乡绅和家族等地方势力来维护,形成“郡县治、天下安”的治理格局。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存续的时间远远超过西方社会,这不仅因为封建政治体制的高度集权和治理机制的日益精细化,而且也受到中国社会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乡土中国的社会分化有限,社会流动极少,以血缘伦理为基础形成的“差序格局”维护着传统社会结构,由己及人、由家而国,家国同构,由此使得儒家文化成为社会整合的粘合剂。中国社会实现从传统的伦理向现代的法理的文化转型,重塑社会整合文化纽带,必须由具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具有高度合法性认同的政党的领导,必须由先进政党的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极引导。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实现人类解放和公平自由为目标的先进政党,始终以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为目标,是推动中国社会实现文化转型的领导核心。党不断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发展。

(二)党的领导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徘徊局面

胡绳先生晚年曾经说过:“要真正现代化,顺利发展,首先必须解决民族独立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去发展现代化。”[1]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经济基础和文化纽带被西方的入侵所破坏,中国现代化进程被阻断,中华民族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社会运行陷入恶性循环,社会自我进化和逐步优化的条件和基础完全丧失,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受到巨大冲击,面临不断弱化和被解构的危险。中国如何摆脱民族危机、恢复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良性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必须解决的历史课题,也由此被迫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探索。中国社会内部各阶层的政治精英、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积极反思传统,探寻救国救民之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起义直至辛亥革命,无论是清廷内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改良派,还是推翻了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缺乏对中国社会基本国情的认识,缺乏社会整合的能力,尤其是缺乏社会广泛认同和科学理论的指导,都无法承担起拯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重任,都无法找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复兴之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局面。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使得“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2]

从传统王朝社会的封建专制到近代中国社会的饱受欺凌、被动挨打,及至今日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和持续繁荣发展,得出的历史结论只有一条,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结论,也是保证中国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3]

二、党的领导开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幸福所系。”[4]社会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系统功能协调和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社会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子系统的不断进化和相互耦合,这就需要具有高度整合力和引领力的政党来统一目标、科学规划、协调关系、稳妥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特殊性和后发性,党的领导经验和执政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和不断推进,都决定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奠定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政治前提

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和现代化发展中,政党发挥着重要的政治支撑作用,是国家的重要“政治屋顶”。政党凝聚着阶级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不断壮大自身政治力量,从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并与社会建立良性互动关系。[5]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是由党的人民性、理论的先进性和政治合法性决定的。

1.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和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最根本的属性。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坚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崇高理想,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舍生取义、义无反顾。据统计,仅从1921年建党到1937年抗战开始的10多年间,牺牲和失踪的共产党员就有40万人左右。新中国成立时,仅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烈士就有370万人,他们没有等到共和国成立,就将生命献给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领导13多亿人口逐步走上繁荣富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亘古未有的“发展奇迹”。

2.党的思想和理论的先进性。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是党成功领导中国革命和实现中国复兴崛起的重要思想法宝。党的发展壮大、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其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将其作为进行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7]“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8]党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高度组织化和纪律化、始终以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社会公平为价值追求、不断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和团结各个社会阶层,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先进政党。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现实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3.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始终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是党永葆生机活力,不断产生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组织保障。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程度取决于政治社会化层次和水平的高低,政治社会化产生的条件和前提在于以政党政治为核心的政治合法化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从权力(权威)的来源基础的角度论证了现代法理型权威的合法性。与之相比,传统社会的权威更多依赖于传统规则和个人意志,不能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和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合法性权威。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都始终强调自身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时代性。通过伟大工程的锻造,不断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着力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科学执政和长期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不断巩固自身合法性的社会基础。

(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1.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9]正是始终秉承使命和不忘初心,党领导人民从建国初期的“以俄为师”,到50年代中期的“以苏为鉴”,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0]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党和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都已并将继续昭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和最大优势,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争来的”,是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得出的历史性结论。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根本方向”,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

2.党领导人民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华丽篇章。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励精图治、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篇章,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增速只有2.8%),200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1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800美元,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人民生活跨越温饱,标志着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139亿元,约合10.4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3%,成为继美国(2010年) 之后第二个GDP总量突破10万亿大关的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2007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美国。2011年至2014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2017年,我国GDP总量达到80万亿,是1978年(3600亿) 的222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33116亿美元,是1978年(2亿美元) 的16500多倍;2014年达38430亿美元,年均增长7.8%,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26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2363元,分别是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343元,农村为134元) 的97倍和92倍。[11]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据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极端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2014年又下降到4.2%,我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12]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充分显示了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三、党的领导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推进“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3]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伟大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社会现代化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党领导人民不断拓展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境界。

(一)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特点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4]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不仅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面临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新的挑战,承载着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使命。

1.科学发展和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现代化将更加注重“高质量”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社会的均衡发展。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体现出的最大的特征,就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性,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破除,全面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五大新发展理念到五大支柱性政策组合,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七大战略,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15]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作为后发性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现代化从改革开放初期在坚持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和基本原则基础上,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采借和吸收利用,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自身现代化发展的能量和条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总量持续跃升和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加速、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效应加强和国家治理能力持续提升。随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将开启新征程,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不断迈进。

3.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障。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证明: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程度决定着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轨迹和实践逻辑也再次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和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16]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都经历着日趋复杂的变化,中国社会现代化面对的国内和国际的挑战风险更多更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党要面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伟大斗争。[17]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趋势

1.中国社会现代化持续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是现代化的关键目标和重要引擎,但社会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也不能维持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它是以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18]现代化要素的积聚会带来经济的增长,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往往也会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困境,20世纪60、70年代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就是明证。现代化是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要旨的发展。我国社会现代化也经历了从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的不断演进。

从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会议上提出“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完整提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再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第三步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提出“两个一百年”的新目标,现代化逐步走向科学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前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000年的4.22倍,提前4年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201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达到2000年的4倍以上,提前3年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已经总体上迈入小康。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上述成就的基础上,回顾了党的十五大制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比党的十五大制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提前了15年,进而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社会现代化战略安排规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体现了社会现代化的本质规律,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斗争精神和为民情怀,是时代的新宣言、复兴的新号角。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GDP达到8260美元,意味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处于跨越风险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国情背景、文化历史环境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特征,决定其现代化面对的风险挑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2012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爱尔兰时报》采访时强调指出:中国的任何一项发展成就,如果除以13亿人口,都会变得很小;而中国的任何问题,如果乘以13亿人口,都会变得很大。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现代化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三期叠加”的“关口期”,面临着“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既有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风险,也有传统安全风险。世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深刻把握中国社会的国情特征和现实特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党要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19]

3.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特色”,就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体现在党团结带领人民始终坚定不渝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中国社会现代化如何融入新的时代潮流,体现出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现出更为强大的发展前景,受到国内外各界的普遍关注。党的十九大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确立了思想指南、总任务、总目标、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20]党的十九大受到国内外各界的普遍关注并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也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独特的制度魅力。

(三)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规划和系统部署,是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境界。

1.党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时代需要新思想。党的十九大和新党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新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也开辟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境界。新思想来源于新实践,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探索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和推进事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1]

2.党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2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指挥棒,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踏上引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航程,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总结了过去五年取得的全方位的和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3.党把中国社会现代化推向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作出了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23]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24]

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性节点上进行了深远谋划,确立新时代的现代化,既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又要为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九大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全球治理的高度,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引领力、塑造力、影响力进行了开创性的构想,反映出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不仅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许多世界性新挑战和不确定性全球新风险,而且着眼于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04年,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世界正在合着中国的节拍翩翩起舞,未来不再是世界如何改变中国,而是中国如何改变世界。”[25]2017年12月1日,来自世界各国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26]党的领导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把新时代中国社会现代化推进到新的战略高度、理论高度和世界高度。

参考文献:

[1]“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3.

[2][9][13][14][15][16][17][19][20][23][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1、10、27、28、16、15、15、18、58、12.

[3]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268、39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02.

[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71-272.

[6]欧阳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J].求是,2009(19).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7.

[10]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11-07.

[12]白皮书:中国30多年7亿余人口摆脱贫困 数量世界第一[EB/OL].人民网,2016-10-17.

[1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11.

[21][2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2.

[25]王浩雷.国家大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2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时代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