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反讽

2018-02-07 16:36黄余媛黄凤鸰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反讽情节主题

黄余媛 黄凤鸰

摘 要:《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欧·亨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来体现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这部小说讲述了穷困潦倒的流浪汉苏比期望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去岛上的监狱度过从而展开的一系列故意犯罪的故事,然而他精心设计的犯罪并没有使他入狱,反而在最后当他听到赞美诗决心好好生活时,被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整部小说无论是在主题上,语言的运用上还是情节上都体现了深深的反讽之意。作者以反讽的手法烘托当时社会的不公、政治的黑暗。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引发了人们更加深入的的思考。

关键词:警察与赞美诗 反讽 主题 语言 情节

一、引言

欧·亨利曾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有趣而又意味深长,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现实。《警察与赞美诗》就是以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来揭示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上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两极分化明显,社会阶层的矛盾加剧的现象。为了展现强烈的反差,欧·亨利在小说中多次使用反讽的修辞深化小说的主旨,这就需要读者更深入的剖析作品,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参透他的言外之意了。

反讽是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范畴之一。反讽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具有和比喻完全相反的性质。其他修辞格是通过寻找相似来连接两个符号,而反讽则是通过制造冲突来连接两个符号;其他修辞格是重在言下之意,而反讽则是重在言外之意;其他修辞格是希望文本能够为人们所相信,而反讽则是希望人们不要相信文本。反讽所具有的独特形式,使得它具备有其他修辞格所难以具备的张力,而它能够表达的意蕴也更加丰富和多样。人们一方面可以利用反讽这种修辞表达出其他语言难以表达的想法,另一方面,反讽带来的张力又往往会让人印象更加深刻,具有很好的修辞效果。

反讽的来源甚早,早在古典时期就已经出现苏格拉底式反讽和罗马式反讽。之后到了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反讽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德国文论家弗.施莱格里就宣称,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反讽是“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以及“幻想被故意抛到高空,是故意把它们重新抛到现实的地面”。到了20世纪反讽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比较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例如“多么美丽的一条项链啊”,这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使之更具讽刺意味。反讽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就拿《警察与赞美诗》来说,欧·亨利不论是在主题上还是语言的运用与情节上都体现了反讽,本文也将从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其中的反讽意味。

二、从主题上看反讽

首先,苏比一开始的理想就具有反讽意味。小说的开头就写了迫在眉睫的冬天使主人公苏比开始为他如何过冬盘算,为了抵御严寒,他决心去布莱克威尔岛的监狱里度过不愁吃穿的三个月。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个反讽,作为一个手脚健全的人,不想着找一份工作来解决温饱问题反而需要靠监狱的供养过活实在是令人唾弃。但是,放在作者当时的社会来看这种想法或许是情有可原的。

其次,苏比实现理想的途径具有反讽意味。他通过一系列的犯罪行为:用鹅卵石砸玻璃橱窗;吃霸王餐;调戏良家妇女;在街上乱嚷嚷;当着别人的面偷走他的伞,企图引起警察的注意将他“绳之以法”。犯罪本身就是令人不齿的行为,而我们的主人公偏偏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理想,这不禁令人咋舌,甚至感到荒谬。

最后,苏比理想的实现也具有反讽意味。当苏比在古老的教堂前听到赞美诗决心将自己拉出泥坑好好生活时却被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在第二天的法庭上被判去往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待三个月。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是升华了小说的主旨,也使作者的反讽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苏比的理想、实现理想的途径与他的结局可以归结为“犯罪求捕落空,弃恶从善被捕”作者的反讽手法借助苏比这個小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或许在我们看来有些荒谬,但其实将这些放在19世纪末期来看就都合情合理了。当时,美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这也使资本主义的制度逐渐渗透到整个美国社会,美国的资产阶级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下层的工人阶级连温饱都成问题,作者借此也表达了对美国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的极度不满。用这样辛辣的反讽也使读者对当时荒谬的现实社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从语言的运用上看反讽

《警察与赞美诗》中一词一句尽显反讽之意,但是词语也需要依靠语境才能体现出言外之意。其实,从语言的运用上看反讽就是在语境中具体分析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究竟讽刺的是什么。

从小说的开头“Soapy′s mind became cognizant of the fact that the time had come for him to resolve himself into a singular Committee of Ways and Means to provide against the coming rigor”这一句中的“singular committee”在语境中将反讽的意味体现了出来,要知道委员会至少需要五人以上,而苏比明明就是形单影只,作者还将单人与委员会组合在了一起,可见反讽之意。

“In Soapy′s opinion the Law was more benign than Philanthropy.”这一句中的“more benign”深深地讽刺了当时法律的黑暗,结合下文可以知道苏比犯了六次法可是都没有遭到警察的逮捕反而到了最后决定做个烜赫一时的好人时被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可见当时的法律对这个社会根本没有起到匡扶正义的作用。同时,这句话更大的反讽意味在于苏比认为慈善机构居然还不如法律来的仁慈,众所周知,慈善机构是为了救济穷苦人民而存在,而现在明明是最仁慈的慈善机构都打着救济的幌子欺压百姓,揭露了当时慈善机构伪善的面孔,可见社会的黑暗,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苦。endprint

“But to one of Soapy′s proud spirit the gifts of charity are encumbered.”这句中说苏比是一个拥有高傲灵魂的人,可他却是一个要去犯罪的人啊,高傲的灵魂与苏比即将要去犯罪的想法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反讽的意味更加鲜明。而用“proud spirit”来形容苏比更具反讽,从下文就可以知道苏比不愿意去慈善机构也只是因为慈善机构的手续繁杂,让人难以忍受而已,根本牵扯不到灵魂的高尚这一方面。

“Soapy had confidence in himself from the lowest button of his vest upward.”苏比在决定去一家高档饭店吃霸王餐时,对自己马甲最后一粒纽扣以上的部分很有信心但是他却被侍者无情地扔了出去,其实我们知道苏比的上衣也只能说是整洁而已,根本就算不上体面,而且,他的黑领带还是感恩节那天一位传教女士送给他的,足以证明他下层阶级的身份,而他却还自信满满地认为可以进入饭店的大门。这样的反讽对苏比这个人物的刻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苏比自欺欺人的特点一览无余。

“a young woman of a modest and pleasing guise”“the refined and elegant appearance of his victim”这两句话重点描写了那个陌生女人的外表看上去是文静娴雅、衣着朴素而下面这句话“With the young woman playing the clinging ivy to his oak Soapy walked past the policeman overcome with gloom.”当苏比想要在警察面前调戏她时这个女人就原形毕露了,她像常春藤似的攀着苏比这棵橡树,可见这个女人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的朴素,其实她是个妓女,先用“modest and pleasing” “elegant” “victim”这几个词使我们对这个女人有很好的一个印象,之后与“clinging”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达到了反讽的效果,不禁使我们惊叹欧·亨利反讽手法的高超,运用对比让我们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之后这种落差就变成了反讽。

小说中还有多处语言都可以体现出反讽的意味,作者仅用寥寥几个字就能够将反讽体现出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也使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性格,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各种犯罪过度宽容,对资本家的过度纵容,对下层人民滥用刑法,普通百姓在当时就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四、从情节上看反讽

苏比一开始希望去监狱里过冬,根据常识来判断监狱是关押犯人的地方,可以说监狱是居住条件极其差的地方,去监狱等待他的应该是阴冷挨饿,而苏比却将去监狱当成他熬过这个冬天的好方法,与此同时,富人们却能够在地中海游弋,在南方享受令人昏睡的太阳。这一情节的反讽实际上作者暗示了尽管当时社会的穷人在寒风中挨饿受冻,衣不蔽体,连个像样的居住的地方都没有,而富人却能够在温暖的壁炉前享受奢华的生活。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已然变成了两极分化,人歧视人的黑暗社会。

之后,苏比为了能达成目的展开了一系列“犯罪”,他打算先去一家饭店吃霸王餐好引起警察的注意,当他“对自己西服背心最低一颗纽扣以上的部分很有信心”之时,却被饭店的侍者领班无情地扔了出来。之后他将鹅卵石砸向一面十分显眼的橱窗,巡警并不相信是他做的却去追半条街外奔跑着的人。警察认为做错的人不可能会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他看来那个毫不相干的奔跑着的人才是嫌疑人,可见这个社会已经缺失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警察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就能够怀疑任何人,试想下,要是作者将那个奔跑着的人的结局写出来会不会是与苏比相同的进入监狱的命运。

苏比在饭馆里吃了霸王餐,侍者却不想惊动警官,把他打一顿就作罢,而两个门面之外一家药铺里的警察只是笑了笑就走了。在人行道上,他希望警察以扰乱治安的罪名逮捕他,却被以为是耶鲁的富家子弟在庆祝赛球胜利。这两件事已经暴露当时社会法制的不健全,纪律的不严明,侍者宁愿将苏比打一顿扔到街上也不愿意向警官寻求帮助,可见他也知道向当时的执法者寻求帮助没有任何的用处,那些资产阶级的走狗们只会为上层服务,根本不在乎平常百姓的利益,而且当苏比在街上大喊大叫时,警官认为是富家子弟就放任自流,丝毫没有站在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见当时这些为上层服务的走狗是多么的腐败,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在金钱与利益面前宁可将白玷污成黑,将黑洗成白。

在雪茄烟店里苏比对着一个衣冠楚楚的人谎称伞是他的,本以为小偷的罪名加上侮辱的罪名足够使他入狱,没想到这个人的伞是捡来的,他的希望再一次落空了。那个陌生人不仅将别人的伞据为己有还在苏比抢伞时厉声呵斥他,也正说明当时人性的缺失,道德的败坏。

最后,苏比在绝望之时来到一座教堂面前,赞美诗使他一下子清醒,重新点亮了他的信心,照亮了他原本迷茫的未来,他决定不再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想要找一份正经工作時却被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这六次的尝试都没有成功,反而当他决心上进时被警察的魔爪扔进监狱。欧·亨利极尽反讽之势,在苏比积极上进之时被抓进监狱,而监狱又是通过劳动改造使人的思想重塑,改过自新的地方,而正在苏比决心上进的时候被捕,与之前的情节相呼应造就了极其辛辣的反讽,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黑暗,社会颠倒是非黑白的控诉。

五、结语

《警察与赞美诗》是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一部作品,作者通过反讽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的腐朽以及慈善机构的虚伪。在小说中作者不论是在主旨上,语言的运用上还是情节上都使用了反讽,语言的反讽造就了情节的反讽,情节的反讽成就了主旨上的反讽。其实作者早在题目中就已经暗含了反讽,警察与赞美诗怎么会联系到一起去呢,其实警察代表的不过是资本主义的黑暗与人性的缺失而赞美诗刚好是人性中最纯洁最善良的一面,将两者放在一起更能体现出反讽之意,也更能够使整篇文章的主旨与题目相呼应。通过对《警察与赞美诗》中反讽的运用的深入剖析,对作者所寄托的感情与写作手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反讽:表意形式的演化与新生[J].文艺研究,2011(1):18-27

[2] 李建军.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J].小说评论2001(4):36-41.

[3] 王娜,王霞.《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反讽反窥[J].华西语文学刊,2010(1):88-91

[4] 陈研,张清东.《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探析[T].电影文学,2010(23).

[5] 余中伦,赵敏.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探析反讽在语篇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6).

[6] 何轩.无奈的选择与冷漠的叙事——欧·亨利《警察和赞美诗》再解读[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4).

[7] 吴娟.《警察与赞美诗》中幽默手法的分析[J].语文建设,2014(12).

[8] 杨美霞,王晓为.从会话含义角度分析《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9] 杨建玫.《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10] 徐丽娟.简析英语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修辞格的语义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讽情节主题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