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对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作用

2018-02-07 18:31杨敏,宋媛媛
教师·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农科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杨敏,宋媛媛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井喷时期,高校的大幅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与此同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市场就业环境对大学生的需求也渐渐处于一个“供过于求”的状态,伴随而来的便是社会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大,当前社会尤为突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为了给农科类大学生创造好的就业机会,本研究对当今农科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相关问题及当代社会对农科类大学生的需求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农科;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30

作者简介:杨 敏(1992—),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宋媛媛(1967—),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20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校扩大招生后的2003年毕业人数212万人,比2002年多出67万;2010年这一数字扩大到631万,2017年出现795万这一高峰数字,并在持续增加。累计往年未完成就业的,社会需要提供1500万个岗位给这些需要解决就业的人员。和高校招生人数的年增长率与毕业生的年增长率相比较,我国同期的GDP 无法企及。

处在目前国内就业的环境下,大学生对岗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就业困难的标签更加复杂化,导致这种挑战的是我国市场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明显低于高校的供给速度。对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工作开展困难的原因是其专业的特殊性,进而使其产生一些思想问题。要想促进农科类毕业生就业的开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是关键,丰富对农科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是解决关键问题的手段,并且需要长期进行管理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农科专业涵义概述

在专业术语的解释上,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己的定义,其指的是社会或社会组织通过相关的政治理念、思想看法、公众评价,针对它的内部人员进行具备计划性、团队性、目的性的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他们各自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

农科专业是一切归属农学门类的学科总称,它包括7个学科16种专业,即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草叶科学类(草叶科学);森林资源类(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环境生态类(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生产类(动物科学、蚕学);动物医学类(动物医学);水产类(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本论文中的农科类即指以上农学门类所属学科的各专业。

二、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

1.求职时无法正确进行自我定位

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强调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就意味着新挑战,加上过往没解决好的一些就业现象,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还是不容乐观。新时代就业形势下,我国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示出过往的就业现象的不合理化。思想上的精英教育的优越感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就业问题。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求职时对自我和社会需求定位不准确而造成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就业期望值太高,一味向往科研单位、党政机关以及效益好的国企等,因而对人才需求比较大的边远地区、乡镇企业等不屑一顾。

当今社会的义务劳动者已转变为接受“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高等教育只是新时代下的一个谋生工具,只是大学生还没有转变思想,想要成为新一代的弄潮儿,就必须走进市场经济中的基层一线的大市场这个舞台尽情表演。对就业期望值偏高是当今农科类大学生的主要思维,造成这种不合理定位的原因就是没有完成思想的转变,这就成了他们就业难的内因。

2.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数据调查显示,新兴产业和一些发展快的中小城市成了新时期农科类专业的大学生的理想胜地,偏远的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岗位依然吸引不了难就业的毕业生,大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高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理应更吃苦耐劳的農村大学生不愿进林场、不愿进养殖场、不愿下农田,对着林场、猪、牛、啃馒头说不,对进林场、扛着锄头下田地,拎着饲料喂猪牛的艰苦的环境摇头, “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成了农科专业毕业生的标签。城市就业难,各种人才富余;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难就业,各种人员匮乏留不住人。种种现象是对农科类毕业生的真实写照。

3.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负面心理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多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作行业的竞争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等相同步,如因现实的残酷不愿意面对却想着自己远大的理想何时能实现,担心风险的出现却又希望能通过自主创业达到高度的矛盾心理;就业一词进入大学生的人生中去,就是一种对自我人生的转折,从此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付出高额的劳动力换来了不对等的薪酬,本来就已经对从事的工作程度不够满意,这无疑在枯燥的工作中加大了自我的焦虑。挫折心理的产生,是就业过程中的压力及挫败感造成的。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影响,例如面对竞争对手的胆怯,面对压力而抗压能力不足,面对错误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心理误区,从而影响就业。

4.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方向与就业方向的契合度低

恒久不变的话题依然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和职业不看好也不愿意去从事。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不愿意从事涉农工作的问题。从事与农科类专业相关的工作并不像其他行政类的工作轻松,大部分农科类工作人员需要风吹日晒地做实验,而且在很多人眼里这些工作既累又不体面,并不是好工作的选择,农科行业的本身属性,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不愿从事基层工作,也不愿意到农科行业就业。endprint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作用

1.加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观教育

人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其择业观也存在很大差别。时代发展的需求及就业形势的发展和人们的就业观、择业观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选择就业观教育内容时还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人们的择业观来进行适当调整、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让就业观教育具有实用性,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伴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逐渐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在这一形势下,不管是高校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树立和培养新的就业观等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理念,而不是局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铁饭碗”等择业观。

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及责任意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是公平公正的,同时也是残酷无情的,只有具备一定能力与素质的优秀人才才能在其中脱颖而出。当代大学生也需要和其他社会劳务一样,进入人才市场,选择用人单位,也被用人单位选择。如此一来,当代大学生就必须努力学习、加强实践,努力促进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就业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其与“择业”也有一定差别。总而言之,在高校开展择业观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就业竞争观以及就业“大众化”这一观念,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和传统的“分配”是截然不同的;教导学生们学会充分利用广阔的市场就业环境,积极主动地进入就业市场当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积极进取,勇于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最终促成就业。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新時期更注重员工的奉献精神,从而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的提高,这一做法的现实意义十分突出。

其一,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国家在推进以德治国这一战略过程中必须有新的社会道德坐标体系(其核心是奉献精神)来支撑,继而构建符合社会时代发展需求的、健康和谐的思想道德规范,促进我国民众思想道德整体上的提高,最终实现构建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目标。

其二,就任何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奉献精神都将是其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道德基石。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用人单位在聘请高校毕业生时,都更愿意选择具有事业心、责任心,具有奉献精神、品德优良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开展就业观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们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侧重对学生们职业伦理和公德心等相关方面的教育,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联合运用,对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行系统化的、有意识的培养。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性的、较为稳定且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让生命充满活力,更有利于其自身潜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在进行就业观教育时,必须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们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实践,注重对学生们自我心理调适的自觉性及适应性的培养,就学生们心理障碍的特征和表现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其公平竞争的意识;努力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促进其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

4.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着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其突破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就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其经历过残酷的高考战场之后,在其多年寒窗苦读的坚持之后,找到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就是这些付出最好的回报,也是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就家庭而言,大学生如果能顺利毕业,则不仅意味着这是家长值得骄傲的地方,还意味着这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得更有希望了。就高校而言,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促成学生的就业,这是社会对高校教学水平的考评,也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就业工作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密切相关,它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才资源能否合理配置。

综上所述,在就业过程中,农科大学生们出现了一些思想上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们的顺利就业,这也意味着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并未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为此,我们要想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则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将其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晋运锋.当代西方功利主义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10(10).

[4]李惠媛.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的综述[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1):153-156.

[5]崔允祯.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综述[J].心理医生,2016,22(24):4-5.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科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