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26例临床观察

2018-02-08 16:50顾云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33期
关键词:穴位贴敷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府逐瘀汤

顾云

【摘要】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26例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心肌缺血总时间短于对照组,∑S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良好,可选择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的方式,促进患者病情快速恢复,临床推广意义显著。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穴位贴敷;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3..0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心绞痛常见类型,近年来我国此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如何科学有效地治疗此疾病日渐成为医学界研究重点,很多学者大力提倡通过中医方式开展治疗,其中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效果较为理想[1]。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26例临床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7月~2017年9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3:30,年龄40~67岁,平均(47.4±3.2)岁,其中恶化劳力型心绞痛31例,梗死后心绞痛9例,卧位型心绞痛23例,病程2~9个月,平均病程(4.9±1.2)个月;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4:29,年龄43~69岁,平均(48.2±3.6)岁,其中恶化劳力型心绞痛32例,梗死后心绞痛10例,卧位型心绞痛21例,病程3~10个月,平均病程(5.1±1.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临床对比。

纳入标准:第一,短期内无需行PCI手术患者;第二,参加研究前48 h内心绞痛发作次数超过2次;第三,心肌缺血总负荷低于60(mm·mm)/24 h。

排除标准:第一,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第二,三个月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第三,除冠状动脉疾病外引发的胸痛患者;第四,严重肝功能损伤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具体采取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营养心肌等措施,并要求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同时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和血压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对其进行有效调整;观察组给予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血府逐瘀汤方剂为:桃仁12 g、当归12 g、甘草3 g、枳殼10 g、红花12 g、赤芍10 g、柴胡6 g、桔梗10 g、牛膝10 g、川芎10 g,香附10 g、延胡索10g。同时随症加减,若患者食欲不振,则加入白术和麦芽,如果患者存在失眠情况,则应加入柏子仁、远志。全部药物混合清水煎服,取汁200 mL,1剂/d,分3次服用。同时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选取我院自制的心绞痛贴膏,主要成分包含麝香、薄荷、乳香、川芎、冰片和没药,制作而成浸膏,选择患者内关、足三里和心俞等穴位进行敷贴,贴敷时间控制在6 h以内,1次/d,两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时间为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ST和心肌缺血总时间;中医疗效,显效:中医症状基本消失,未出现瘙痒、水炮和皮疹等情况;有效:中医症状明显缓解,出现轻度瘙痒症状;无效:中医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并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心肌缺血总时间短于对照组,∑S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主要介于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是一种心肌缺血综合征,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相比,其发病机制存在明显差异,患者冠脉内出现不稳定性粥样斑块,并出现继发病理改变,导致局部心肌血流量下降,进而出现严重缺血。

就中医理论而言,冠心病心绞痛属“胸痹”范畴,具体发病与饮食不当、寒邪内侵、年老体虚和情志失调有关,具体病理机制分为虚实两方面,其中虚为肝肾功能失调,实为气滞、痰阻、血瘀和寒凝,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以活血化瘀为主[2]。血府逐瘀汤专治“胸中血府血瘀”,具有活血化瘀和行气止痛的功效,其中赤芍、川芎和红花能够达到良好的化瘀功效,而当归具有和血养血的作用,并且在方剂中加入牛膝等药物,能够促使淤血下行,进而达到逐淤通脉的效果,且柴胡、桔梗能够疏肝理气,配以甘草对诸药进行调和,进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香附味辛,能够缓解患者胁肋胀痛情况,并消除脘腹痞满造成的腹痛,此外延胡索临床疗效显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能够有效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并促使冠状动脉血管扩张,进而增加血流量,同时在药效作用下,患者疼痛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并具有较强的安定作用[3]。同时中医主张内部可以外医,在治疗时遵循“阴阳寒热”的观念,并应用“腧穴-经络-脏腑”理论,以此为基础可行穴位敷贴治疗。我院自制浸膏敷贴,丹参和当归可发挥逐瘀生新的作用,同时没药和乳香配合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乳香则缓解患者痞满疼痛情况,减少冠状动脉阻力,进而促进血流量增加。两种治疗方式配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消除患者胸痹心痛情况,诸药配伍,达到气血同治效果,切实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

综上,中医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良好,可选择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的方式,促进患者病情快速恢复,临床推广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 孟 薇,李敬孝.血府逐瘀汤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4,42(5):141-143.

[2] 高志刚.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5):1785-1787.

[3] 王建明,张 云,宋宪波,等.穴位敷贴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白介素-6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1):1578-1581.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

猜你喜欢
穴位贴敷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府逐瘀汤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疗效研究
加味枳术丸配合腹部拔罐穴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银杏达莫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36例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观察
血府逐瘀汤治疗隐匿性抑郁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