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程四环节助力古诗教学

2018-02-09 14:44王建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程古诗课程标准

王建虎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授课难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存在着诸多的困惑。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在4个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描述和教学建议,但是,教师在具体对一首诗进行教学时,常常会陷入困顿中,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深了,怕学生听不明白;教浅了,诗歌的审美又出不来,感觉又没意思,所以,许多教师干脆简单处理:只要学生会背会写,能翻译就算是带领学生学过了。因为无论是小学学业水平测试还是中考,对学生诗歌检测也都仅仅停留在会背会写这一层面上。难道诗歌学习仅仅就是会背、会写就行了吗?近期,我校提出了以学程四环节为抓手,关注学程,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并且以诗歌教学为具体的研讨对象,开启了我校诗歌教学的“破冰”之旅。

关注学程,就是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学习效果,也是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理念的进一步具体化。上海师大的王荣生教授说:“关注语文教什么要远远比关注如何教重要得多,也就是说诗歌教学要给学生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当然在这儿并不是说“怎么教”不重要,而是说“教什么”和“怎么教”两者相比,“教什么”应站在第一位。因为“教什么”反映的是教师是否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决定着学生学什么,只有教什么正确了,学什么才不走样。所以,在关注学程的背景下,诗歌教学不仅关注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要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没有、学的效果怎么样的根本问题。一堂诗歌教学课,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学程质量,那么这堂课无论教师教的有多精彩,教学语言有多流畅、动情、有文采,环节设计有多严密,都是不完美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主角是学生不是教师,课堂应是学生成长的舞台而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因此,提出诗歌教学要依据学程四环节“学什么、怎么学、学了吗、学的怎么样”落实学习目标,提升课堂效率,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下面就以《别董大》这首诗歌为例具体说明学程四环节是如何助力诗歌教学突出重围的。

一、“学什么”为诗歌教学落实课程标准提供了落脚点

《别董大》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诗。这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临别之作。拿到这首诗,首先应该看看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是怎么规定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能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时就要围绕“诗意、想象、情感、诵读”4个关键词制订。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情,针对《别董大》设计了4个学习目标:学会“曛”这个生字,大体能说出诗歌大意,能想象送别董大的场景并体味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而学生的难点在“把握诗意”和“体悟诗情”上,还包括“曛”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这4个目标就是将教师“教什么”具体转化“学什么”。所以教师只有明确了学生一节课学什么,了解他教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才知道课堂上要给学生教什么,让学生学什么,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会降低,一堂课教的质量才会有可能得到保证;而学生知道了本节课的目标和学习任务、知道自己本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获得哪些知识,他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才能被激活,学习才能有可能真正发生。诗歌教学,或者说语文教学对教师来说难就难在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上。许多时候语文教师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教什么就茫然地走上了讲台,试想这样的课堂能给学生多少知识,学生又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得到怎样的成长?所以学程四环节中“学什么”的提出,转变了教师观念,由过去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无疑为诗歌教学提供了目标和方向,为诗歌教学具体落实课程标准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二、“怎么学”为诗歌教学落实课程标准提供了方法

当明确了学习目标后,接下来考虑的就是如何落实这些目标,也就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在《别董大》中,依据学习目标设计了5个教学活动,即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再读古诗,读准节奏;三读古诗,掌握字形;四读古诗,读懂诗意;五读古诗,读出诗情,读出诗韵。这5个学习活动其实渗透着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如何学习古诗一直争议不断,在笔者看来,就是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中品,评中读,品中读。从读准诗歌字音到读出诗情、读出味道这个过程来看,“读”其实这就是一种学习诗歌宏观的学习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微观上来说,为实现夯实基础,笔者在初读诗歌读准字音的学习活动中给学生提出了3个要求:(1)圈出不认识的字;(2)请你向身边的同学请教或者是查字典解决;(3)标上读音,读一读。这3个要求中的“圈出”“请教”“标上、读读”其实就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具体的抓手,回答了“怎么学”的问题。这既是一种学习要求,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当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以后,潜移默化中就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抓手,学生学习就有了落脚点,就落到了实处。学程中的 “怎么学“,实际就是教师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学情,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生学习方案,为学生能充分参与学习、实践体验打好基础、提供支持。

三、“学了吗”是落实诗歌教学学习任务的抓手

在课堂中,“学什么”的目标有了,“怎么学”的方法也有了,接下来教师就要在每一步的具体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反复追问自己:“我”这样做学生究竟“学了没有?”。同上例,在初读诗歌读准字音环节,笔者给学生下达了具体的怎么学的要求,要“读”诗歌,要“圈出”不认识的字,对不认识的字要“请教”等很明确具体且易操作的指令,如果有学生不去落实这些指令和要求,教师又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这种现象,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没有真正发生,这种学习其实是一种无效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每下达一个学习任务都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执行的情况,同时教师要在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中,要依据学情和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学习情境中要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合作、有时间探讨、有时间整理。另外,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时随时发现并纠正错学习、不学习或者是假学习的行为。只有杜绝学生学习行为中的错学习、不学习或者是假学习的现象,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所以“学了吗”的课堂追问,保证落实学习任务的有力抓手。语文学习就像学游泳一样,教师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体验、亲自试错,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保证,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发生,学生才在一次次学习之旅中学会学习。

四、“学得怎么样”是保证诗歌教学学习效果的武器

“学得怎么样”是学程四环节中的最后一个追问,这一追问,不仅追问的是每个学习活动的学习效果,而且是对整个课堂中全部学习活动环节的学习有效性的追问,同时也是对学生在本节课全部学习任务的再梳理、再回顾、再反思的环节。所以这一环节在学程四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成为有的教师认为的可有可无的点缀。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认为“我讲过了,你听过了并看过了,”就应该是“学过了”也就“学会了”。所以常听到有教师在考试后批评学生说:“这道题我不是给你们讲过了吗,怎么还出错?”说这些话的教师其实并没有明白“讲过了,学过了”并不代表“学会了”“会学了”。当然检测的形式可以依据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所以,在每一个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只有检测了才能了解学生究竟“学得怎么样”,也才能为下节课的教学起点提供依据。所以,一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能少了教学检测和反馈。“学得怎么样”既是一节课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节课的开始。

五、结语

学程四环节为诗歌教学提供了抓手和新的思考,注入了新的血液。学程四环节是一个循环封闭的环节,它既适应于一堂课的每个学习活动,也适应于整个课堂活动。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只有不断追问自己“本节课、本环节要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有没有学,学得怎样’”四个问题,才能落实教学质量,也才能最大限度激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提高学生思维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学程古诗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拟古诗”之我见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普通高中个性化学程和学分管理研究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学材再建构,从教程走向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