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辉主任医师提高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素质之初探※

2018-02-11 07:18董昌盛钱芳芳田建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药研究生

董昌盛 钱芳芳 田建辉*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032;2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肿瘤研究所,上海 200032)

田建辉主任医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培养项目,师承国医大师、中医肿瘤大家刘嘉湘教授,在三年传承博士后期间,从“道”“法”“术”“理”角度总结和升华刘嘉湘教授学术思想体系[1-4],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正虚伏毒”的发病学观点[5]。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中医传承和创新研究中做出一定的探索。结合自己的成长体会和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提出强调中医临床思维的训练,善于从临床中发现提出问题,着力提炼和解决中医肿瘤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他培养的学生先后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毕业生和优秀论文获得者,毕业生也顺利到三甲医院工作,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认可。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自身的学科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6],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有效融合[7],对于培养中医临床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田主任在多年临床和基础带教过程中不断总结,凝练升华,创新性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研究生“一二三四”培养体系。具体可以阐述为:一个核心:以培养“大中医”思维为核心;两个重点:一是紧抓传统经典学习,一是紧抓科学前沿;三个关键:一是擅长时间管理,二是熟练掌握学术工具,三是培育人文医德;四个体现:成功的学生要做到:善思,能干,会写,能说,从而得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其中一个核心是灵魂,两个重点是要点,三个关键是保障,四个体现是要素。

现将其带教中医研究生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归纳,供同道参考。

1 一个核心

“大中医”思维的培养是中医临床研究生培养的灵魂。一个中医学生能否成为真正的中医临床大家,甚或临床科学家,不在于其读了多少书,跟了多少位名医,开了多少处方,最关键在于其是否能精于采用中医思维进行认识和诊治疾病。但这个中医思维,并非是盲目排斥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而是虚心学习最新的生物医学进展,并将其及时合适地“中医化”,从而丰富中医学术的内涵。中医药学的发展要回归它在春秋战国初创时期的“开放”特征。将现代肿瘤学的最新进展循环肿瘤细胞中医化为“伏毒”就是一个尝试,从而探索创新中医肿瘤病机的思路[8]。

中医思维体现在临床工作中,要熟练采用中医核心思维指导疾病的预防和诊疗,要以提高疗效为根本目的,在通晓各种中西医诊疗手段的基础上,以“杂合以治”的思维为指导,动态适时地安排各种诊疗手段,以取得最佳效果。谨记在临床实践中要以患者疗效提高为本,决不能为刻意彰显中医特色而凸显中医的地位,反而影响疗效。

中医思维在基础研究中的价值更需要强化。目前的中医基础研究出现重视现代科学内涵,弱化传统思维的现象。田建辉主任强调中医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医学体系,所有研究一定要最后回归到患者获益上,尽可能地丰富中医学术的内涵。在研究设计中要体现中医学术核心思维的指导作用,他承担的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是仅仅围绕刘嘉湘先生“扶正治癌”的机制展开,系统揭示中医“正气亏虚”的生物学本质,从而丰富中医学中“正虚”的学术内涵。

田建辉主任认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医的“中”是指中国文化,是祖国医学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儒、道、佛三种流派思想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学术体系。其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成书与春秋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是吸收当时各领域学术精华而成,所以中医药承载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尤其是道家思想对中医发展影响深远,田师主张从象数思维、整体思维、中和思维、变易思维及顺势思维对硕博士进行培养。在科研带教中注重科研思维的整体性,立足于国家、行业对于疾病治疗的需要,提炼临床问题,进行逐步研究,加以提高并各个攻破,最终回归临床使患者获益。他认为应该“以人为本”建立中医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9]。对恶性肿瘤治疗中“攻毒”之法度进行探讨,为临床合理应用“扶正治癌”学术思想指导临床提供参考,“攻毒”之法度亦为变易思维在治疗中的应变而动,他悉心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法度,如何审慎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的变易。

在带教研究生的过程中,根据当前中医研究生培养的格局,运用顺势思维,根据临床型与科研型培养的优缺点,创新性地提出了硕士重科研能力训练、科研习惯培养、博士重临床技能提高和创新的培养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硕士期间侧重于养成严谨的科学习惯,熟练掌握科研学术工具为主,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科研思维,包括中医学科研思维和现代医学科研思维,奠定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博士期间强化临床实践和临床科研,包括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及临床科研,打造临床科研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能力,为以后的全面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两个重点

2.1传统中医经典学习 传统中医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传统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本,如果不重视经典,中医的学习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四大经典《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最好能背诵,至少能熟读”,田师如是说。

田师的案头必备中医经典著作,除了这些书,《易经》 《道德经》 《古文观止》等,也为田师津津乐道,他提出的“正虚伏毒”学术观点就是受到《道德经》第一篇的启发提出,特别重视“无”在疾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提前调控“无”的阶段以防“有形实积”的形成。而做人做事遵循《道德经》八十一条圣人训: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倡导“舍得”文化,从生活上关心学生,从工作上多考虑同事和合作者的利益诉求。他常常列举古代历史中的典故如萧规曹随来教育学子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临床病房和门诊带教中,他引经据典,常常给予肿瘤患者处以经方,曾用小柴胡汤治疗乳腺癌并发反复外感[10],取得较好疗效。

2.2现代科技前沿追踪 现代科技前沿技术的发展使整个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研究方法的重视逻辑思维的模式对于丰富中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生物医学和中医学研究的客体一致,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人体奥秘,及时追踪、吸纳现代科学的进展有助于中医基础研究的学术创新。例如中医学之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与当前生命科技热点精准医学和免疫治疗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坚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立足中医学的主体地位,主动学习吸收现代科学技术 (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弥补中医学微观、量化及准确性等方面的不足,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中医学的创新发展[11]。将现代科技指标纳入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关键。在田老师的指导下,其研究生相继在现代医学的主流杂志上(《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肿瘤》《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13]。督促学生尤其要紧盯CNS(Cell、Nature、Science) 杂志系列论文的创新发现,以及时融入中医学的基础研究。

田师带领研究生不断学习现代科技研究进展,在继承“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科研项目,将精准医学和免疫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有机融入到中医学中,努力将“正虚”和“伏毒”的本质用现代科技指标来揭示。

3 三个关键

3.1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指在同样的时间消耗情况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工作[14]。时间管理有10把金钥匙 (方法、原理)[15]:包括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分清轻重缓急 (ABC时间管理分类法和艾森豪威尔法)、设定完成期限、现在就行动、养成整洁和有条理的习惯、善用零碎时间、不断学习、劳逸结合及适当运动、有效的沟通。

周汇报制度是田主任留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归国后建立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自从实施以来,成为推进研究生临床业务学习、促进中医经典诵读熟记、追踪科技学术进展和落实课题研究进展的重要抓手。周汇报的内容可以广泛包括学术方面和生活感悟方面,促进导师及时引导学生的学术提高和价值观引导。也及时改进学生目标不明确,办事拖延等不良习惯。在周汇报制度的督促和培养下,田老师培养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在读三年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第一作者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篇[12-13,16-21],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和优秀论文奖。

3.2学术工具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已经逐步过渡到大数据时代。信息检索成为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内涵的重要途径,而学术工具成为实现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学术工具包括检索工具如CNKI、VIP、SINOMED、万方数据库、百度学术、Pubmed、谷歌学术等;也包括论文书写参考文献工具,如Endnote和Noteexpress的熟练掌握。熟练掌握学术工具,大大提高学术成果表达的效率,尽早建立学术自信。同时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术追踪的效果,优化学生的科研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将自然语言描述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符合某检索工具与计算机能够识别的问题空间的能力[22]。除了传统的学术工具,田师还创新性地建立“田建辉正虚伏毒研究组”微信群,以研究方向为导向,及时分享中西方研究进展,达到合理利用时间,充分学术交流的目的。

3.3人文医德 中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艺术交融体[23],中医人文医德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大医精诚等理念,概括之谓“精、诚、仁、和”[24]。“田建辉正虚伏毒研究组”非常注重人文医德的修养,凡新入学硕博士,先手抄《大医精诚》全文,以培养学生的医德心。

研究组运用中医药文化中“精、诚、仁、和”等重要理念,结合当代中医研究生之特点,以提升其中医药文化自信,创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以期培育出一批具有良好行为习惯、高尚人格素养的中医药研究生,为未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4 四个体现

4.1善思 善思,就是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25]。自然科学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要了解和掌握其规律,就要经常不断地从实际中找出问题、提出假说,经过实验验证,证明或否定假说,完善假说,再到实际中检验。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要开放式,不可封闭式[26]。

田老师从4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①教会学生思考;②“逼迫学生”思考;③鼓励学生思考;④启发学生思考。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田师循循善诱、多点启发、点滴渗透,对每一个科学假说的提出、理解和验证,无论问题简单与复杂,都全力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4.2能干 作为医学研究生,能干是基础要求。要参加大量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不断增长各项动手技能和操作技能,才能不断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田主任认为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内涵的培养关键在于以下7点。①加强临床和科研实践教学,调整教学方案;②根据临床和实验实践具体情况,量化内容和指标;③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和兴趣;④刻意安排,创造临床和实验实践机会;⑤重心改变,由“教”向“学”转化;⑥与时俱进,探索新的临床和实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⑦微信、网络多维联用,运用现代化手段多途径地培养。

在探索新的临床和实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田师主张临床科研都能做的培养路径。主要体现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临床问题,在科学研究中解决发现的临床问题。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安排研究生临床实习中,例如到骨科实习,指导学生与本专业肿瘤学相结合,撰写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综述,到消化科实习,书写中医药防治化疗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的综述,在提高临床技能的同时,及时丰富肿瘤学为核心的知识内容,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安排研究生科研实践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努力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拓展学生思维,使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理念潜移默化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个方面。

4.3会写 科技论文、科普文章写作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医学科技论文写作训练是硕、博士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鼓励硕博士培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是对研究生创新性劳动的肯定。论文写作过程也是促使学生对科学问题系统梳理的过程,同时及时的论文发表对于硕博士的考核帮助极大,对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关键一步,为其毕业就业也奠定基础。

4.4能说 能说,就是培养研究生学术交流的演讲能力。学术交流是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获得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研究生在毕业前要进行论文答辩。学术演讲能力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演讲是一种实力”,代表学者外在的公众形象[27]。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演讲能力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28-32]。学术演讲能力的提高需要学习演讲理论和技巧,在此基础上提高学术修养、心理素质、语言能力及表达技巧等各方面的水平,增加演讲实践的机会[33]。

田老师对学生演讲能力较为重视,建立中医肿瘤研究所学术交流机制,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和演讲平台,从学术演讲礼仪、学术演讲技巧、幻灯片制作和回答学术问题这4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鼓励研究生积极投稿学术会议,撰写国内外会议论文,力争大会发言。

能说,也强调了学生的情商锻炼,要学会和患者及其家属,各级领导和老师,同事进行高效地交流和沟通技巧,对于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5 结语

目前,中医药学遇到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中华文明复兴,中医先行的政治需求、不断提高临床疗效的临床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年建党日正式实施创造的法律保障,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营造的国际氛围,均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时机。中医药不仅是养生治病的重要手段,更是承载了文明复兴的历史使命,崇高的事业完成需要高级的人才完成。而中医药作为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医学体系,临床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中医药临床人才必由途径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7年3月10日发布《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因此,田建辉主任在学生培养中坚持“大中医”思维训练为核心,要培养能采用中医思维诊疗疾病的高手;通过紧抓传统经典学习以继承精髓,紧抓科学前沿进展以促进中医学术融合创新;而精准的时间观、熟练掌握学术工具和人文医德的培养又是高素质学生成长的保障,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善思、能干、会写、能说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成为培养中医药创新性人才的“一二三四”综合体系。

以上是田主任针对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心得体会的总结,旨在抛砖引玉,与广大中医学临床、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一道,切实搞好临床和科研教学,以期培养出高素质中医药学人才。

猜你喜欢
中医学中医药研究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