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2018-02-11 17:26杨洪续
学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构建高职院校

杨洪续

摘 要:当前阶段,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思路之一,主要是从人类的积极情绪、人格及其涉及的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进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就显得极其重要,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9-00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9.003

积极心理学研究理论的出现使得心理学研究领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目前,很多学者都试图从积极心理学入手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新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因此,各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渗透,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改革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分析

早在上世纪,西方国家就已经开始涉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终由赛里格曼正式对其进行定位。积极心理是指在遭遇挑战和挫折时,人们所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动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改善想法,强化积极力量应对挑战。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类心中美好的部分,并对生活工作经验进行丰富,通过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环境三者协调配合达到积极目标。

积极情绪既包括的现在的愉悦和舒畅,也包括对未来的乐观和自信。这些情绪是推动人们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重要动力。积极人格特质即是指人类个体在不同的情况下都能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情感体验。此外,由于人类属于社会动物,因此环境对人类个体的影响不可谓不重要。积极组织环境能够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组织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积极心理学作用的发挥就是建立在三者相互协调的基础上。

(二)积极心理学体现出的价值取向

首先,积极心理学应该提供正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在积极心理学的领域内,心理健康并不是单纯的没有心理疾病,而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因此,积极心理学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在解决个体紊乱的基础上,注重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使其具备自我调节的素质。换而言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通过各类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自身的健康发展。

其次,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关注重点从事后的治疗转移到事前的防治上,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问题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個性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抵御各类心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在遭遇问题之后依靠外力进行解决,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但是,对于深陷心理困境无法自拔的个体,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是不可缺少的,可作为辅助手段。

最后,追求平等、重视积极心理体验。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常常将咨询者摆到“问题学生”的位置,这就导致师生之间天然形成了不平等,对心理问题的解决产生阻碍。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应该将教师定位成引导者,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激发,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成长,如此才能切实的保障心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重视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其他积极品质,最终实现心理状态的有效改善。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计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其一,外圈,即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外界的交叉点。它一方面可以和外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进行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则能够和外部相关系统进行顺畅的交流。其二,内圈,即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它一方面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特质,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其三,内外圈运动的滚珠。它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部的相关要素,是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整体体系协同联动的基础。其四,体系支撑系统。其发挥着稳定和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作用,对于整个的教育体系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有效策略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全面落实积极理念

想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必须将积极心理学中所提倡的积极理念全面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

首先,保障教学内容积极向上,注重学生积极情绪的引导,通过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学生以积极心态实现自我调节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自身、社会的了解认知。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能够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形成兴趣,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采用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寓教于乐,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各高职院校应该构建符合自身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实例。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组织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则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体验条件。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积极的感悟和理解,促进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对传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模式进行改进,使其不仅仅能够帮助认知存在误区的学生,还能够面向一些存在情绪不稳定、心理素质不足等情况的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品质得到有效完善。

(二)完善高职院校积极心理治疗模式

积极心理治疗即是指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思想,和传统意义上的治疗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将关注点从具体的心理问题转移到学生积极力量的培养上,逐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在积极心态的影响下消除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治疗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观察、调查、鼓励、语言表达结算、扩大目标。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从全局角度出发,而非过度关注具体某一点。只要学生自我控制、认知、调节能力得到提高,其遇到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心理治疗模式的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自身进行深度认知和分析,促进学生积极力量的提高。

(三)构建积极的组织环境

健康良好的组织环境对于学生积极情绪和特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积极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一方面,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提高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强对心理教师的培训,强化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想要实现积极心理学思想理论的落实,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各方面问题的分析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力量的培养,如此才能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立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J].职教论坛,2016(14).

[2] 孔练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3] 王国光.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4] 乾润梅. 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学教育模式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

[5] 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1).

[6] 李靖,黄景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2).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构建高职院校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