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的病因及应对策略研究进展

2018-02-12 01:20王长虹冀紫阳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成瘾者心理治疗标准

王长虹,冀紫阳,李 晏

(1.新乡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2.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网络成瘾又被称为互联网过度使用(internetover use,IOU)、病态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met use,PIU)。网络成瘾的发生与群体特征、个性特征及家庭、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全球网民人数急剧增加,发达国家的网络使用量以每年239%的速度增长[1]。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统计,我国网民中10~19岁人群比例为24.0%,20~29岁人群比例占30.4%,总体来看青少年上网比例占54.4%。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手机网络成瘾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控制互联网的不当使用,尤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蔓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事情。本文从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测量工具、发生原因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1 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和测量工具

1.1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YOUNG[2]在1998年首次提出了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内容为互联网成为生活的中心;互联网的使用不断增加;控制互联网使用障碍;控制互联网使用会导致明显情绪变化;使用时间超计划;正常生活遭到破坏;隐瞒互联网使用程度;利用互联网逃避现实问题;达到以上标准中5项及以上即可诊断为网络成瘾。BEARD等[3]随后对其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认为网络成瘾的诊断必需首先符合前5项,并且符合后3项中的至少1项。而有些观点不认同把网络成瘾当成独立的精神疾病,他们认为网络成瘾只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属于心理问题范畴,而美国医学会也不同意将网络成瘾列入正式的精神疾病[4]。2008年我国学者陶然教授团队修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首次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该诊断标准于2013年被美国医学会纳入最新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这也是中国第1个获得世界医学界认可的临床疾病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使用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出自于陶然教授团队,其症状学标准为长期反复不以工作和学习为目的使用网络,且症状符合以下要求:(1)对使用网络有强烈的渴求;(2)减少或停止网络使用后会出现戒断症状(包括周身不适、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等症状);(3)为了满足感增加网络使用时间;(4)对使用网络的时间不能自我控制;(5)固执地使用网络,不顾后果的危害性;(6)为了网络减少或放弃其他社交、娱乐活动;(7)将网络使用作为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方式。诊断必须具备(1)和(2)条症状及后5条症状中的任意1条。病程标准为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时间>6 h、且符合症状标准行为≥3个月。严重程度标准为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如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方面等)[5]。

1.2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目前临床上诊断网络成瘾除了指南推荐的症状学标准、病程标准、严重标准外,各种测量工具也是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DAVIS等[6]编制的《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主要包括社交安慰、孤独抑郁、冲动控制以及转移注意力等4个方面,其内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YOUNG等[7]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主要用于筛选网络成瘾者和评估他们的成瘾程度,此量表应用也较为广泛,在我国临床工作中使用也较为普遍。据文献报道,陈淑惠等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主要包含5个维度,即强迫性上网行为、退瘾反应、成瘾耐受性、人际及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对于中国人的适合度较高[8]。

2 网络成瘾的发病原因

2.1网络自身因素YOUNG[2]提出,匿名、方便和逃避是诱使人们网络成瘾的网络特点。SULER[9]认为,虚拟网络空间有以下心理体验特点:感知经验的有限性;身份的灵活和隐秘性;地位的平等性;时空的不限性;时间的延伸性;记录的长久性;人际交往的易于建立性;体验的梦幻性;黑洞体验。正是这些特点使人们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2.2个体的心理特点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其中以人格问题显得更为突出。MULLER等[10]研究认为,具有较高的神经质、较低外向性和低责任感人格者更易形成网络成瘾,而低责任感是更为突出的人格危险因素。PAN等[11]通过对台湾青少年的调查分析得出,网络成瘾者的自我伤害高于正常人。一般认为高精神质和神经质、低外向性和责任感者遇到生活压力或诱惑时应对方式较少,更倾向通过长时间的上网来释放情绪。

2.3生物学因素从生物学角度讲,人的行为由大脑控制,脑功能异常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相对应的脑内的神经递质均衡性及脑区功能也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表明,血清谷氨酸及5-羟色胺水平降低、多巴胺水平升高使网络成瘾者对上网产生强烈冲动,而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会导致焦虑和抑郁,这些情况需要通过上网进行缓解[12-13]。PARK等[14]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的双侧额叶、颞叶、顶叶等脑区代谢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根据脑区相关功能考虑冲动能力控制下降是成瘾形成的重要原因。

2.4社会与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生长、生活及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对孩子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对网络成瘾的形成均有一定影响。GAO等[15]通过对2 259名高中生的横断面研究发现,存在婚姻冲突的父母家庭环境青少年发生网络成瘾的概率明显增加。颜剑雄等[16]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形成网络成瘾,这与网络成瘾者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父亲功能缺失或不足”观点一致[17]。也有学者认为,具有物质成瘾家族的孩子更容易形成不良的网络使用习惯[4]。

2.5中医学发病原因《黄帝内经》记载“心藏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周德钊等[18]认为,网络成瘾可能与心神受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根据刘完素提出的“五志过极化火”及“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观点,吕文卿等[19]认为可以从火热论方面考虑网络成瘾问题。

3 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

3.1心理治疗

3.1.1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着眼点放在被治疗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其对己、对人和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和行为问题。YOUNG[20]提出的治疗要点是使用反向实践、外部阻止、制定日标、节制、提醒、个人目录、支持、家庭治疗等流程来改变成瘾者特定的使用网络习惯。之后YOUNG[2]通过对128名网络成瘾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显示,治疗6个月后约78%的患者症状改善,治疗12个月后约95%的成瘾者能够自我管理。新的欧洲网络成瘾宣言[21]强调通过定向、规则、等级、认知重建、离线社会化、整合、任务报告等弄清楚患者的认知成分,让患者面对其最敏感的事情,挑战不适应认知。

3.1.2团体治疗团体治疗并没有一套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理论,但它强调心理问题、行为障碍以及各种适应障碍都是在人际交往中或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发展和维持的,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集体关系的功能来实现,这是团体治疗所依据的最重要的理论思想。因此,团体治疗特别重视群体关系的重要性。宁夔等[22]对36名青少年网络成瘾者采用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治疗,结果发现,其中27名患者能够明显减少上网时间,心理健康也得到改善。DU等[23]将56例网络成瘾者平均分为治疗组(32例)和临床对照组(24例),其中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团体治疗,对照组只进行一般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在改善情绪状态、调节能力、行为控制和自我管理风格方面明显优于照组。

3.1.3替代递减疗法替代递减疗法是成瘾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是用良性活动内容及行为逐渐代替个人不良的成瘾习惯,这种疗法对网络成瘾也有很强的实用性。LI等[24]通过正念导向干预措施为主的替代治疗对30名成年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基于个人特质的具体措施、自我报告工具等方法,经过3个月的系统治疗,患者的网络成瘾习惯及不良认知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3.1.4个性化心理治疗计划个性化心理治疗计划是根据个人性格特点及生活环境,并不依赖于特定场所及治疗人员的整体康复计划,其具体内容并不固定。TORRES-RODRIGUEZ等[25]通过对马来西亚12~18岁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特点的分析,制定了包括6个模型板块的治疗方案,主要计划为心理教育、平时治疗、内省、人际关系、家庭干预以及新生活方式的发展,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案能减少青少年网瘾的形成,有助于养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3.2药物治疗目前,治疗网络成瘾的药物主要为抗抑郁剂和心境稳定剂。研究认为,网络成瘾主要使中缝核释放的5-羟色胺减少,蓝斑核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增多,并造成脑组织中其他神经递质的失衡,而这些神经递质的均衡可以起到调控情绪及控制冲动行为的作用[12-13]。抗抑郁剂和心境稳定剂可以使这些神经递质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从而减少冲动行为,起到控制网络成瘾的作用[26]。周旭辉等[27]将64名网络成瘾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舍曲林治疗)及对照组(安慰剂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评估患者每周上网时间,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上网时间明显减少,焦虑、抑郁情绪也得到明显改善。PRZEPIORKA等[28]对目前网络成瘾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阿片受体拮抗剂、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及兴奋剂治疗网络成瘾均有效果;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等被认为存在潜在的治疗效果。

3.3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方法是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日常训练、工娱活动、社会体验为一体的多元治疗模式。经历了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探索,结合其他精神疾病治疗经验,研究者逐渐将目光转移到综合治疗。陶然等[29]根据网络成瘾的特点首先提出了治疗单元的治疗理念,即整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健康素质教育和物理治疗等为一体的需要内科、精神科、心理治疗师、药剂师、护理人员等综合介入的多学科合作的治疗模式。任慧敏等[30]将126例网络成瘾者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65例),其中研究组患者给予包括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在内的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及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只进行个体心理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能更有效的戒除网瘾。张英等[31]收集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59例青少年患者,给予医学、心理学、护理为一体的多元化治疗3个月,与入院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正、负性情绪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量表结果显示,综合干预对负性情绪及消极观念有很好的作用,对戒除网络成瘾,恢复社会功能有重大帮助。

3.4中医药治疗中医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关于“网络成瘾”的诊断及治疗,但根据其脏腑与神志关系的理论,认为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均可能与网络成瘾的发病有关。YANG等[32]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通过电针及心理治疗,发现对患者心理认知、行为冲动控制障碍及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有改善。LI等[33]对120位网络成瘾者分为干预组(精神科治疗)和综合治疗组(精神科治疗加电针),结果发现综合治疗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及P50振幅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干预组,并认为其机制可能与大脑感觉知觉门控功能的增加有关。

综上所述,网络成瘾的治疗主要基于对发病中生理学及心理学机制的解释来进行,目前主要方式是结合发病中的个人、社会、家庭等因素特点进行的各种心理治疗,依据生理机制中神经递质紊乱特点进行的药物治疗。虽然心理治疗可能是更受大众欢迎的治疗方式,但是对于过度严重的或特异性的成瘾者,联合药物干预或许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展望未来,根据各地区网络成瘾者的特点,结合当地经济及生活环境,制定切实的综合团体预防计划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猜你喜欢
成瘾者心理治疗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长期戒断海洛因成瘾者冲动性相关脑区的结构及功能特征*
药物成瘾者情绪面孔注意加工的实验研究*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海洛因成瘾者心理及行为调查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