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发展态势之剖析*

2018-02-13 11:01李顺保
西部中医药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院派中医药临床

李顺保

1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 兰州 730060;2全国名老中医李顺保传承工作室

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西学东渐,西医学亦随传教士传入中华大地,中西医之争接踵而至。1929年中医险遭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的灭顶之灾,经民众和中医界人士的抗争,迅速平息了这场中医史上臭名昭著的闹剧。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同志:“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下,中医枯木逢春,中医院校、中医院、中医科研院所等如雨后春笋,展现出空前的发展和壮大。经过60年的努力,今日之中医界出现3派:中医学院派、中医民间派、中医江湖派。简称学院派、民间派、江湖派。3派各有千秋,但未形成鼎立之势。学院派系主流,国家队,业绩辉煌,欠缺之处尚需补充和完善;民间派系辅助,地方队,亟待整理、提高,补进学院派,此需政府政策扶持;江湖派系中医体肤之毒瘤,危害极大,应予以取缔。

1 学院派

1.1 定义 凡受中医院校正规系统教育,并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从事中医科教研临床的医务工作者组成的集体。追溯历史,隋唐时期的太医署是医疗行政和医学教育的国家机构,隶属太常寺。北宋则分设翰林医官局和太医局,前者为医疗行政机构,后者为医学教育机构,执行“三舍法”教育和考试制度,全国考生亦可报名参考,取得资格者方可行医。此点可以佐证,学院派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只是教育内容和院校规模有所差异。

1.2 特征

1.2.1 国家性质 中医院校经国家和地方政府批准注册的教育机构,中医师证书亦系国家认可,中医院(所)也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兴办,通俗讲都姓“公”。系中医国家队,中医核心队伍。

1.2.2 崇尚中医经典理论 学院派言必称古,论理说道,遵循中医经典古籍之训,尤以《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为圭臬,以八大名著为核心,无离经叛道之嫌。

1.2.3 遵循中医诊疗程序 四诊收集临床资料(病史、病因、临床症状、临床体征等),论理辨析发病机理,辨证疾病性质(八纲、脏腑、经络或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再立法、遣方、用药等规范化程序,不可违规。

1.3 党的中医政策是中医发展的坚强后盾

1.3.1 党和政府制定中医政策[1]195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制定了包括“团结中西医”在内的卫生工作3大方针。1954年党中央作出“加强中医工作,充分发挥中医力量”的决定。1959年,《人民日报》发表“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社论。1980年卫生部制定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21条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2017年7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国务院2016年制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并颁布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6年8月10日发布“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1.3.2 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1954年毛泽东同志指示:“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研究整理,这将是我们祖国对人类贡献的伟大事业之。”1958年他又作出振奋几代中医人的著名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周恩来总理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邓小平同志批示:“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1.4 组织和体制保障

1.4.1 中医机构纳入国家政府体制中 为确保中医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1952年我国政府在卫生部医政局内设“中医科”。1954年改制为“中医司”,1986年国务院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嗣后各省卫生厅(后更名为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相继成立省中医药管理局,各市卫生局(后更名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中医科”。由此后,中医行政管理机构纳入国家政府体制中,成为政府工作之一。

1.4.2 中医院校、中医医院、中医研究院(所)是学院派的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医院校成为培养学院派的基地,学院派成为中医队伍的主流和中坚力量。解放前,只有上海、浙江、广州等地有几所中医学校,1949年解放初期,中医药从业人员27.6万人。1956年成立4所中医学院(北京、上海、广州、成都),2015年全国共有中医药大学(学院)25所,中医大专8所,中医中专2所;中医类医院3 966所,中医类科研机构47所,中医院床位81.9万张(以上数字均不含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药人员总数58.0万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45.2万人。

1.5 业绩和成就 学院派得到党和政府中医政策的保护,得到各届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经过60年的努力和奋斗,取得辉煌业绩和显著成就,本文就其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言之。

1.5.1 青蒿素的科学贡献[3]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制的青蒿素,挽救了千百万人的性命,将过去15年疟疾的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因其对人类健康作出的重大贡献,于2015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是我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1.5.2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治法[2]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可冀院士领衔的团队经过40年探索和研究,形成对传统中医理论进行全方位现代研究成功模式,使中医药科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中医治法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并在国际医学界产生重大影响。2003年该项目获得中医药行业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5.3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屡建奇功 1956年石家庄、1957年北京、1958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中医药治疗治愈率高达90%。2003年爆发“非典”(SARS),中医药又发挥出卓越疗效。此外,在数次突发重症流感中,中医药屡建奇功。

1.5.4 中药剂型的创新 中药注射剂、片剂、口服液不仅方便临床使用,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疗效,是古老中药丸、散、膏、丹、汤剂的创新。

1.5.5 清热解毒药的验证 最早开展中药研究的是清热解毒类中药,学者们通过临床和实验室的抑菌试验、动物试验、药理分析等方法,论证了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等微生物作用。

1.5.6 通里攻下法的共识[3]通里攻下法不仅在急腹症中取得卓越疗效,同时对因肠功能障碍致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感染疗效亦佳,并取得学者专家的认同,天津南开医院王今达团队研究“菌毒并治”成果累累。

1.5.7 砒霜治疗白血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亭栋教授,使用砒霜(三氧化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获得成功,并与上海血液病研究所共同开发“亚砷酸注射液”,致APL缓解率达91%,延长患者生存期。

1.6 不足和缺失 回顾学院派60年历程,取得巨大成就,但存在不足和缺失亦是不争之共识,略述数则如下:

1.6.1 危重症急救学刀枪入库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医起源于急救医学,人类自虫兽咬伤、跌扑损伤、金刃刀伤、食物中毒、难产婴夭等始,渐而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中产生急救医学。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医急救医学的诊疗技术得到充实和提高,逐步形成独立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作出卓越贡献。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急救医学专著,开创了我国急救医学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得以长足发展,但中医危重症急救医学却被禁锢冷宫,未得到传承与发展。一则中医院校无《中医急诊学》教材,亦未开设中医急诊学课程。1989年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编写第一部《中医急症学》教材,并率先开设中医急诊课目。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中医急诊学》全国统编教材。据调查,当今中医院校开设中医急诊急救学课程者寥若晨星,更谈不上被列为重点学科。二则中国中医科学院尚无中医危重症急诊研究所,从事中医急诊急救的临床、教学、科研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和研究生比其他学科是寥若星辰。三则20世纪80年代起,省级中医院方设立中医急诊科,市县级中医院则设立不全。这样予人以“慢郎中”之口实,实是中医界自身之事,无怪他人。我们先后编撰出版《古代中医急救医书全集》《中医急诊临床应用手册》《中医急危重病医案选注》,可算是为中医危重症学科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1.6.2 学科发展不均衡,有特色的中医学科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中医中除针灸、骨伤、推拿学科外,尚有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皮肤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等,亦为中医强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突出的临床疗效。但在中医药大学中至今尚未成立中医妇科学院和中医儿科学院,致使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皮肤科、中医眼科(虽有唐由之金针拨内障之技术,但未普及)、中医耳鼻喉科等仅为一本教科书,未作专科建设,而使其萎缩。为适应民众对健康的需求,应迅速建设中医妇科学院,中医儿科学院等,开设中医皮肤科、中医痔漏科课程等。提高中医各专科理论和临床水平,方为正道。

1.6.3 少理论,轻临床 临床是中医的阵地,疗效是硬道理。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中医备受民众信任和推崇亦在于此。纵观中医院校的教材和教学安排,可知少理论,轻临床。应该增加中医经典内容,树立“读经典、背经典、悟经典”之风。创新唯有建筑在传承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甘肃省原卫计委刘维忠主任倡导“中医读经典”尤佳。轻临床表现在:一是临床实习安排课时不足,二是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之总结,是中医传承最佳资料。而多数中医院校未开设“中医医案学”课程,其结果造成院校毕业生进入临床尚有困难。甘肃省原卫计委主任刘维忠主任指出:“中医药大学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古代和现代的中医临床医案”,并组织编写出《甘肃省名中医医案精选》,作为中医传承教育的必修项目,此谓创举。三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比起基础医学各科研究生少之又少。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的重中之重是“多读经典,重在临床”,此亦为办学特色,舍此必显杂色。1.6.4 中医教材不能与时俱进 中医院校教材历经数次修订,后者总比前者强,但仍未能与时俱进,特别是临床科目教材,未能吸收当今临床取得的新成果,是其一;亦未能融入国家、行业标准,如《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名词术语通则》等,是其二;未能及时吸取和补充民间派的精华以壮大自身,是其三。

1.6.5 中医理论和临床创新不足 从中医发展史中可知,中医理论和临床创新与突破,历经三个主要时期,即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元四大家、明清的温病学。新中国时期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法亦是创新标杆。其他尚无,虽小有建树,但不能标以重大突破或里程碑创新,原因或许是未能组织团队攻关或全国大协作或未坚持,如中医痰病学、中医命门学、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等,概半途而废,倘若举中医界之力,可望有创新和突破之可能。

1.6.6 中医类系列杂志不齐全 中医类杂志(期刊)除国家中管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之外,各省都有省级中医杂志,各中医药大学(学院)亦有校刊(院刊),不可言少,但其系列不齐,尚缺中医内科系列(呼吸、消化、中风、心血管、肾病等)专科杂志、中医温病学杂志、中医妇科杂志、中医皮肤科杂志等,限制了中医各专科学术交流和发展。

1.7 曲折和弯路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始,中医事业蓬勃发展,众多专家学者为论证中医的科学性和客观物质性,遂将中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搬进现代医学实验室,初衷和意愿是良好的,但道路是曲折,经过40余年的研究,终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偃旗息鼓。

1.7.1 经络实质之研究[4]由于中医经络学对人体机能调节的许多重要描述与现代生命科学的概念存在较大分歧,涉及人体机能调节这一根本问题,因而倍受国内外科学者的热切关注。随着中医的腾飞,经络学亦随之掀起研究热潮。1956年,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由此洞开经络学的科研之门,医学界,在生物界、物理界乃至化学界等亦都积极开展研究。自形态学研究始,继以组织学研究,续以应用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血流图等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开展经络与神经系统、经络与血管系统、经络与淋巴系统、经络与皮肤电阻关系等研究,以及针刺与中枢部位、针刺与神经-体液、针刺与神经介质、针刺与内分泌等关系研究。经过多学科、多层次50余年的协同作战,虽设立了各种假说,但结果仍未能证实经络是一个新的特异性的实体结构,未能揭示经络的实质。

1.7.2 脏腑实质之研究[4]中医脏腑是中医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因此研究脏腑实质者甚多,历时亦长。以上海地区为代表,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肾阳虚实质进行研究,通过尿17羟类固醇和尿17酮类固醇排泄量测定法,论证肾阳虚系下视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低下。众多医院和研究院(所)在探讨脾虚实质时,运用消化道功能测定、粪便检验、支气管镜检查、发汗试验等方法,论证脾虚不仅指消化系统功能,还包括呼吸系统功能,且受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所制约。重庆地区对虚损实质的研究是通过尸检发现为脑垂体前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睾丸和卵巢等内分泌腺均有明确的退行性病变,系虚损的病理基础。其他零星研究,不再赘述。应用现代医学方法探索和揭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实质任重道远,多见于阳虚之研究,少见于阴虚之研究,更不言阴阳俱虚之研究,因此至今,脏腑实质之研究尚无定论。

1.7.3 八纲辨证实质之研究[4]八纲辨证是中医分析归纳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正邪盛衰等的判断,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运用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建立八纲辨证的初步模式,并运用病理解剖学发现八纲各有病理形态学改变特征,又采用器官功能测定和生物化学检验,论证阳证系组织、器官、系统和新陈代谢等机能处于异常亢进状态,而阴证则相反,处于抑制、衰减状态,阴和阳是八纲的总纲。诚然,临床观察和实验室试验结果真实可信,但离全面整体揭示八纲辨证的实质还任重道远。

1.7.4 卫、气、营、血辨证[4]卫、气、营、血是中医温病学传变规律的四个分期,是温病学的辨证纲领。重庆地区以病理学的实践加验证,揭示温病卫、气、营、血:卫分是上呼吸道感染变性或坏死;血分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下降。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与此大同小异。卫、气、营、血虽是温病辨证的四个纲领,但其变化极为错综复杂,非单一病理学可诠释其实质。

1.7.5 其他[4]四诊望、闻、问、切中脉象和舌象尤其引人关注。探索脉象者都应用脉波描记器、应变电阻式脉波拾振器等仪器;探索舌象者都应用显微镜、裂隙灯等设备结合临床生化学检验等方法,各自探索出脉象和舌象的客观基础。其文献资料繁多,故简言之。众所周知,脉象和舌象是四诊之一,中医诊病是四诊合参,具有整体性,舍此分割成块研究,必然不合临床诊疗原则。

中医集古代哲学、儒学、道家思想,天文、地理、气象知识、社会人文学科于一身,是多学科的结合体,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西医是以微观和细胞病理学为基础的医学,两者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内涵亦不相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因此找出两者的结合点,不仅不可能,而且会损伤中医的核心价值,犹如将国画融合到西方的油画中,京剧混合到西方歌剧中,进而丧失国粹之价值,徒劳无功。“中西医并重”是发展中医,走出该误区的指南针。

2 民间派

2.1 定义 中医民间医学派(简称民间派)系指在特定区域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渊源的中医学派,是学院派的辅助和补充队伍,相对学院派国家队俗称地方队。基层中医诊所及散在的游方医不在此列。

2.2 特征

2.2.1 地域性 集中在某一特定地域范围内,有一定的数量的医生群体,具有一定声誉,且为中医界认可的中医流派,如新安医学、吴中医学、孟河医学、绍兴医学、岭南医学、平乐正骨学等,均冠以地域名。

2.2.2 群体性 民间派具有群体性,包含医生和患者,医生系中医世家或布道传承或自学成才,具有一脉相承的特色,在三世之上,组成一定数量的群体队伍。散在的个体的不属民间派,因尚未形成一支流派队伍。

2.2.3 自立体系 民间派具有鲜明的学术思想、精准的诊断方法和独具匠心的治疗手段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或称中医学术流派(学派)。其中以针灸和骨伤科尤为凸显,如上海石氏伤科、洛阳郭氏骨科等。

2.3 业绩和成就

2.3.1 理论上的突破或创新 民间派精通中医正宗理论,仅在其理论的一面或一点上有所突破或创新,是对中医理论的诠释或补充,系进入学院派的前奏。严格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元四大学派、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皆起于民间医学。民间派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扩展,对列法遣方用药进行研究,经过数十年,百余年的实践验证,取得学界共识,逐步融入学院派中,成为学院派新的生力军。

2.3.2 扩展中医疗法 民间派具有鲜明的立法遣方用药特色和独特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且疗效显著,被一定的患者群体所接受。现今最为显著的是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康复和中医养生,其他如上述的针灸和骨伤科等。

2.3.3 挖掘新药物 民间派遣方用药常采用地方药材,或挖掘的地方新药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新药材逐渐成为中药学的一部分。

2.4 不足和缺失

2.4.1 欠缺技术标准 民间派最为显著的特色是具有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手段,但无法统一规划,制定科学的技术标准,对推广使用带来一定困难。幸运的是,国家有“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世界中联中医特色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民间传统医药研究室”等机构,可期待完成。

2.4.2 缺乏大样本验证 因民间派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因而也具有该地域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特点,根据中医具有天时、地利、个人的辨证论治的思想,因此扩大民间派的地域或推广全国,亟需大样本群体观察验证后,做科学分析和研究,方可推广使用。

2.4.3 未能融入中医危重症治疗中 民间派未能进入学院派大堂,非正宗学派,故而在中医危重急症的抢救中未被应用,另又涉及立法之事,更为少用或不用。

2.4.4 亟需国家政策扶持 虽然学院派不断壮大和发展,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僻如缺乏挖掘、研究和总结,因此亟需国家政策扶持,加强助力民间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逐步完善而成为学院派的补充和扩展。

3 江湖派

3.1 定义 严肃地讲中医没有江湖派,那是行走在江湖上以行医为幌子,欺骗群众,牟取私利的一小撮骗子。此外,尚有一些享誉乡里的所谓“神医”,凭“三指禅”,不需患者开口便知病情根由,随手开出不明的药物,此类亦属江湖派。

3.2 伎俩 江湖派多以蒙蔽群众而获得信任,有其伎俩和手段,不容小觑,兹剖析如下:

3.2.1 熟谙心理学 掌控群众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心理,口若悬河滔滔不断地诱惑群众走向他设计的陷阱。

3.2.2 利用名人效应和媒体造势 牵拉名人站台,产生名人效应;另可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推波助澜,蛊惑群众。此例甚多,常出现在保健、养生、健康等媒体上,直至政府取缔,群众才恍然大悟。

3.3 危害

3.3.1 危害群众健康 江湖派为牟私利,采用卑鄙手段,欺骗群众,危害群众健康,实属非法行医,应予取缔,犯法者应绳之以法。

3.3.2 损害中医形象 江湖派披着中医外衣,行牟利之实,迷惑群众,严重损害中医形象,应予口诛笔伐。

自古以来,特别自宋代以后,中医逐渐形成学院派、民间派、江湖派,且相互渗透,形成三股势力。现今中医发展态势以学院派为中流砥柱,三派不可能形成鼎立之势。学院派渗入民间派和江湖派罕见,相反渗透、转入则多见。现今中医养生、保健掀起一股热潮,但良莠不齐,应该高度警惕江湖派摇身一变混迹其中,应予以揭露、批判和取缔。

[1]周颖.汇聚八方名家,开创中医伟业[N].中国中医药报,2015-11-27(7).

[2]胡彬.引领科研攻关,载誉无数,启发来者[N].中国中医药报,2015-12-23(5).

[3]李银平,武子霞,李志军,等.“菌毒并治”与“三证三法”理论的创立及发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7,24(1):1-3.

[4]李顺保.内科某些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新医学,1976,7(6):283.

猜你喜欢
学院派中医药临床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学院派宣传册设计作品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大众 何以变成“学院派”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