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修本草的历史考证*

2018-02-13 11:01刘雅芳闫冠韫
西部中医药 2018年2期
关键词:本草

刘雅芳,闫冠韫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哈尔滨医科大学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历代本草学著作不断传承、修订、发展、完善。从编撰者和组织规模来看,古代的本草学著作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由民间医药学家编纂,如《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基本上属于著者的个人行为;一类由国家主导、官方人员编纂,如《新修本草》《开宝本草》等,属于政府行为,一般被统称为“官修本草”。自唐代至今,官修本草的编撰历史延续了一千多年,每一部官修本草都是时代本草学的精粹,是本草史上的丰碑。

1 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成书于公元659年。该书编纂于唐高宗显庆年间,故后世又称《唐本草》。唐初,随着中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原有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等前人典籍中有诸多讹误。《新修本草·孔志约序》中曰:“摭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紊,遂表请修定。”有鉴于此,时任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苏敬上书,请求重新编修本草。显庆二年,高宗下诏正式开启了《新修本草》的编撰工作。

按照《孔序》所载,《新修本草》的作者为“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中大夫行尚药奉御臣许孝崇等二十二人,与苏敬详撰”,即以长孙无忌为首共23人。关于长孙无忌和李勣在《新修本草》中的贡献已经有过考据[1]。这二人应该先后出任了《新修本草》的总负责人,角色类似于现在的“名誉主编”。《旧唐书·吕才传》载:“仍令司空李勣总监定之”,更是明确指出二人的工作主要是总监,而非总编[2]。现在出版的《新修本草》均以苏敬为作者。毫无疑问,苏敬是上书主张编纂《新修本草》之人,但他是否就是第一执笔者还值得商榷,有人认为于志宁、辛茂将、张鼎是《新修本草》的主要编写者[1,3-4]。而《宋史·艺文六》将《新修本草》的作者定为孔志约[5]。这种观点未见于其他史料,应是误将“序作者”当作“书作者”的讹误。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初,国家大型礼典《贞观礼》尚未编纂完成,李治诏长孙无忌为首继续编写,时任礼部郎中的孔志约也参与其中。《贞观礼》成书于显庆三年,高宗亲自为之作序。《新修本草》成书于显庆四年,两部书的编纂时间有很大的交叉、重合。据此推断孔志约必然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贞观礼》上,无暇分身成为《新修本草》的主要执笔者。

《新修本草》以《本草经集注》为基础,以药物自然属性结合上、中、下三品来分类药物。全书包括目录、正经、药图、图经等在内共计54卷,收载药物844种,其中新增药物114种。《新修本草》为宋代《开宝本草》的“详定”“重定”提供了底本,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或许由于古代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新修本草》这样一部国家级药典竟然渐渐失传,以至于宋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重修本草时竟无法找到全本的《新修本草》。据清代孙诒让《籀庼遗文·医家类》所载:“新修本草二十卷,唐李勣奉敕修。旧钞卷子本存第四、又五、又十三、又十四、又十五、又十七、又十八、又十九、又二十,凡十卷,丹波元坚所藏”[6]。据此可见,至清中叶原五十四卷的《新修本草》基本亡佚,仅日本汉方医学世家丹波元简、丹波元坚父子藏有十卷本。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傅云龙将日本天平间残本带回国内。1900年前后,敦煌石窟发现了唐代《新修本草》残卷。建国后,上海科技出版社于1959年影印出版了清代傅云龙《籑喜庐丛书》本中的《新修本草》。2004年,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新修本草辑复本》,这也是目前最为完好的《新修本草》版本。

2 五代官修本草——《蜀本草》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其间建立的十余个国家中,仅后蜀政权编撰有一部官修本草——《蜀本草》。《蜀本草》原名《蜀重广英公本草》,是后蜀政权蜀主孟昶于广政年间(公元938-965年)诏令翰林学士韩保昇与诸名医以《新修本草》《本草图经》为底本编纂而成[7]。宋代《嘉佑本草》中掌禹锡《补注所引书传》云:“伪蜀翰林学士韩保昇等,与诸医工取《唐本草》并《图经》相参校正,更加删定,稍增注释,孟昶自为序,凡廿卷,今谓之《蜀本草》。”此书在《唐本草》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新内容,这些新的内容中有275条被宋代《嘉佑本草》收作注文。

《蜀本草》编成之后,蜀主亲自为该书作序。据《十国春秋·韩保昇传》载:“韩保昇,潞州长子人,太尉保贞弟也。广政时,积官至翰林学士。博洽无所不窥,尤详于名物之学。后主命保昇取唐本草参校增注,为图经二十卷。后主自为制序,谓之蜀本草”[8]。可惜全书在宋代已经亡佚,其内容散见于《嘉祐本草》等后世著作的引文中。2005年安徽科技出版社将其辑复出版。《蜀本草》虽流传时间不长,其间亦多有战乱。但该书对于保存和发展《新修本草》,承启《嘉祐本草》等后世著作的编撰有着重要意义。

3 宋代官修本草

宋代是中国古代官修本草发展的最兴盛时期,北宋先后编撰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南宋时期官修了《绍兴本草》。

3.1 《开宝本草》 开宝年间,距离《新修本草》成书已300余年,经历了唐代方药大量累积之后,原有的本草著作已不能满足医药发展需求,宋太祖赵匡胤便诏令翰林医官刘翰、道士马志等编纂本草著作。根据宋代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六十五·补注神农本草总序》的记载:“国朝开宝中,两诏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等相与撰集,又取医家常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种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学士庐多逊、李昉、王祐、扈蒙等重为刊定,乃有‘详定’‘重定’之目,并镂版模行。由此医者用药知适从”[9]。这段记载明确指出了开宝年间先后两次由刘翰、庐多逊等分别编修《开宝本草》,依次定名为《开宝新详定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

《开宝新详定本草》以《新修本草》《蜀本草》等古籍为蓝本,编订者以刘翰、马志为首,包括翟煦、张素、吴复珪、王光祐、陈昭遇等五名医官共同编修。关于刘翰其人,《宋史·刘翰传》有记载:“刘翰,沧州临津(今河北沧县)人。世习医业……(周)世宗嘉之,命为翰林医官”[5]。开宝五年,中书令赵光义患病,刘翰和马志前往诊疗,一举治愈。刘翰因而受到银器、缗钱、鞍勒马的赏赐,并转作尚药奉御。《开宝详定本草》编纂完成后,李昉等在校阅时发现制成雕版印刷品便对《本经》《别录》无标记(全刻成墨字);加以书中注解有错误,所以未能发行,从而进行重修,重刻。开宝七年,皇帝诏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李昉、户部员外郎知制诰王祐、左司员外郎知制诰扈蒙修订,更名为《开宝重定本草》,也就是通称的《开宝本草》。《开宝本草》共收载药物983种,新增药物139种,目录、条例亦大多遵循《新修本草》旧制。全书正文20卷、目录1卷,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等共九大类。《开宝本草》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雕版印刷的本草著作。

3.2 《嘉祐本草》《嘉祐本草》原名《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是宋代第二部官修本草。它成书于宋仁宗嘉祐年间,由掌禹锡、林忆、苏颂等主持编纂。嘉祐二年枢密使韩琦上书:“医书如灵柩、太素、甲乙经、广济、千金、外台秘要之类,本多讹舛,神农本草,虽开宝中尝命官校定,然其编载尚有所遗,请择知医书儒臣与太医参定颁行。”宋仁宗遂任命集贤院、崇文院检讨掌禹锡等四人并为“校正医书官”,进行了《嘉祐本草》的编纂工作[10]。《麟台故事校证·修纂》记载:“嘉祐二年,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以直集贤院崇文院检讨掌禹锡、秘阁校理林忆、张洞、苏颂、太子中舍陈检并为校正医书官”[11]。对比几部古籍发现,嘉祐二年掌禹锡与林忆、张洞、苏颂共四人列为校正医书官,太子中舍陈检应为后来补进。《嘉祐本草》刊行于1061年,收录药物1 082种,内容较《开宝本草》有所补注,纠正了之前著作中的讹误,全书用朱、墨2种颜色书写。

3.3 《本草图经》 嘉祐三年,宋仁宗命苏颂主持编纂《本草图经》。苏颂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药学家和天文学家,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宋史·苏颂传》记载欧阳修评价苏颂:“子容处事精审,一经阅览,则修不复省也”[5]。在《嘉祐本草》修订期间,宋廷向全国各地征集道地药材,对进口药材也要辨清来源,选出样品,一并送交京师。建立在这次全国性药物大普查基础上的《本草图经》成书于公元1061年,共20卷(另具目录1卷),收载药物780种,增加民间草药103种。除34种药物以“文具某某条下”的形式未写文字,其他603种药物均图文详备。全书合计绘制药图933幅,有些药物是一药多图,最多的如黄精条达到一药十图。书编成后颁行有《皇宋五彩画本本草图经》,孙石芝评定该书为:“最精工,集天下名手,著色画成”[12]。该书编成后不知何时亡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等后世本草著作中。

3.4 《绍兴本草》 南宋虽偏安一隅、历经战乱,但仍于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编成一部《绍兴校订本草》,后世称《绍兴本草》。《绍兴本草》以《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为底本,校订而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笺移》称其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清时尚存十九卷。对于该书,《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二·经籍考四十九·子·医家》中有此记载:“《绍兴校订本草》二十二卷,医官王继先等奉诏撰。绍兴二十九年上之,刻板修内司。每药为数语辩说,浅俚无高论”[13]。在中国诸多本草著者中,王继先也许是唯一留下恶名的编者。据《宋史》载:“王继先,开封人,奸黠善佞,建炎初以医得幸,其后浸贵宠,世号王医师。”王继先与著名奸臣秦桧多有交集。《宋史·王继先传》称其“权势与秦桧埒。桧使其夫人诣之,叙拜兄弟,表里引援”[5]。侍御史杜莘老弹劾其十大罪状。医乃仁术,王继先的人品自然影响了人们对《绍兴本草》的评价。所以南宋陈振孙评价这部书“浅俚无高论”的观点不免有失偏颇。作为官修本草的《绍兴本草》的编订传承了南宋以前的本草学,对推动本草学的发展还是有所裨益的。

4 元代官修本草——《大元本草》

关于《大元本草》的史料主要散在记载于《元史·世祖十》《秘书监志》《滋溪文稿》《全元文·大元本草序》等史料中。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癸酉,命翰林承旨撒里蛮、翰林集贤大学士许国祯,集诸路医学教授增修本草”[14]。其他史料也佐证了元世祖至元年间曾启动《大元本草》的编写工作,关于这一点今人基本没有争论。人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该书是否编成。薄树人先生的观点认为该书并未完稿,不知何原因最终不了了之[15]。如《大元本草序》所说:“闻诸故老,至元间尝议及是,而后不果。”[16]近年董杰先生撰文反驳薄树人先生观点,认为“《大元本草》确有其事”[17-18]。但这几篇文章均考据了《大元本草》开始编纂和有编纂过程,而非编纂完成。

唯一述及《大元本草》成书的是《元史·卷十五·世祖十二》中“庚戌,太医院新编本草成”这十个字。《元史》是明朝宋濂编纂,距至元年间已过去了近百年。并且《元史》的重点并不在于本草著作这样的细枝末节。而许有壬在元顺帝时任丞相,据至元年间不过几十年,他专门撰写的《大元本草序》,并且“闻诸故老”,可靠性要强于《元史》。再次,《元史》所说的“本草成”未必是《大元本草》。《大元本草》开始编纂时是撒里蛮和许国祯领衔,二人都在元朝居于重要职位。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大元本草》未能如预想规模编纂,以至于缩减为太医院内部编写的本草著作。这部书不论以残本形式,还是以后世本草著作注引的形式都不曾出现。

5 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品汇精要》是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万历野或编·补遗卷三》记载: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明孝宗朱佑樘“因本草讹误,命官改修,以刘文泰等充其役”。当时因“投剂乖方,致损宪宗”而被弹劾降职为太医院院判的刘文泰“于本草实懵然,乃请用翰林官任校正”[19],内阁刘健以“岂有词臣为医士校书之理”为由,断然拒绝。无奈之下,皇帝命翰林专管编纂《本草品汇精要》,而太医官不再参与。同年,朱佑樘患热疾,刘文泰误投“大热之剂”,致使皇帝驾崩。明武宗即位后,虽然免除了刘文泰的死罪,但也将其充军戍边。由此可见,刘文泰实际并未参与《本草品汇精要》的编纂工作。朱佑樘驾崩后,历史上最著名的“玩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也昭示了这部书被束之高阁的命运。《本草品汇精要》从一开始就多方掣肘、命运坎坷,以致编成后也仅仅是藏之内府,并未颁行天下。清朝康熙年间对《本草品汇精要》进行了修订,仍旧藏之内府。可以说清代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官修本草编撰工作。

6 新时期官修本草

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6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协作,于1999年正式编成出版的官修本草《中华本草》是对中国2000年本草学的继承和发展,可谓2000年本草学著作之集大成者。全书分10册,共30卷,收载药物8 980味,是迄今为止收载药物数量最多的一部本草专著,并附插图8 534幅。

规范我国药物使用的法定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由卫生部组织药典委员会专家进行编写,自1953年至2015年已颁布10版,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其中每一部都收载有大量的中药品种。《药典》历次编修不断丰富和完善,有效保证了药材质量,提高了药物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并及时反应了我国药物研究和应用的先进水平,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

7 小结

官修本草作为本草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代起1000余年薪火相承,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官修本草由于其政府行为,在资金、人员、文献资料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私人著述不可比拟的优势。官修本草成书后往往大规模颁行天下,对于中医药知识普及、临床用药规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唐代《新修本草》、五代《蜀本草》、宋代《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绍兴本草》、元代《大元本草》、明代《本草品汇精要》、现代《中华本草》《药典》等是中国本草学史上的瑰宝,值得今人研究、学习和参考应用。

[1]王家葵,张瑞贤,银海.《新修本草》纂修人员考[J].中华医史杂志,2000,30(4):200-204.

[2]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726.

[3]虞舜.《新修本草》编撰者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34-36.

[4]王家葵.药典滥觞:《新修本草》[J].文史知识,2016,34(3):73-78.

[5]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5306.

[6]孙冶让.籀庼遗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3:62.

[7]尚志钧.五代时期的本草著作及其特点[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8(4):48-52.

[8]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0:817.

[9]苏颂.苏魏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993.

[1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4487.

[11]程俱.麟台故事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0:310.

[12]徐珂.清稗类钞·孙石芝论藏书之要[M].中华书局,2010:4204.

[13]马瑞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6148.

[14]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271.

[15]孙小淳,胡铁珠,段异兵.蒋树人先生与中国天文学史研究[J].中国科技史料,1998(3):1-9.

[16]李修生.全元文[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101.

[17]董杰.读《元代官修〈大元本草〉确有其事》札记[J].中国科学史杂志,2011,32(3):440-441.

[18]彭少辉.元代官修《大元本草》确有其事[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31(3):326-327.

[19]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2:887.

猜你喜欢
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中国本草学著作中有关梨的考论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三月节令本草之香椿 春来食春菜 齿颊绕余香
二月节令本草之韭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粱
槐花入药的本草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