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的研究现状*

2018-02-13 18:27龙斯玥周晓玲周娅妮梁谊深张丹璇
西部中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证型体质疾病

龙斯玥,周晓玲,陈 峭,周娅妮,梁谊深 ,刘 静,张丹璇

1 广西柳州市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管理科,广西 柳州 545001;2 广西柳州市中医医院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1],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个性特征。它包含了天地禀赋之差别、后天造化之迥异双重因素,使体质呈现出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特点,同时又衍生出其具有适应性的特点。内在之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类型的遗传特点,而随着时间与空间变化,各种外在之所获造成体质类型的个性差异;内外联合决定了人体的体质类型。中医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关键,是预防、治疗、用药和摄生的靶点;笔者就近年来疾病的流行性、疾病与证型、预防与治疗等方面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1 体质与时间、空间的相关性

1.1 空间性研究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云:“医之治病者,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答:“地域使然也”“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各地域之间因存在天地之运气、寒热之偏颇、生活习性之所好的差异性,造成人体生理、病理及易感疾病、用药处方截然不同。基于以上特点,大部分学者对某一地域人体体质分布的流行病学进行探讨及研究。成杰辉等[2]采用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量表”结合中医四诊对珠海地区2 842例居民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湿热质及痰湿质最多,分析认为这可能与珠海地区以湿热为主的自然气候造就人体的体质类型偏颇性,从侧面论证体质具有适应性的特点;秦锋周等[3]对佛山市山水地区老年人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进行了调研评估,从统计中发现此类人群以平和质分布居多,其所占比例无论是在总体共性趋向,还是个体特性走势上,平和质的人数比例均明显超过其他体质,研究者认为可能与三水地区外在环境特点及老年人自身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地域方位的不同造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也营造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与协调的体质特征[4]。在对广西地区人群进行中医体质研究时发现[5],痰湿质人数及其所占比率最高,分析认为这可能这与广西地区的亚热带气候、饮食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并表明体质存在地区差异性。各地域之间因存在环境、气候、生活方式及人文特征的差异性,造就了人群体质类型在适应性方面都具有体质共性趋势。

1.2 时间性研究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中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天癸至,精气溢泻……八八则齿去”,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男女的生理特点的差异,这就要求在临床施治时需考量年龄因素对体质、病症的影响,也为后世学者对于中医体质在处于不同时间阶段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鉴于此,有学者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方法对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女性进行中医体质随生命周期变化的规律研究[6],其中男性在生命周期中的“三八”时点会出现平和质的最高峰,后逐渐下降成以阳虚质为主的偏颇体质,而女性生命周期中的“四七”及“五七”时点,平和质达到最低谷状态,体质大多呈现偏颇体质,也均以阳虚质为主,其结论表明男性体质的生命周期变化趋势与《内经·上古天真论》的描述相一致,女性则不然,考虑与女性不同时点其生理功能(胎产)、生理特点(经带)有关。邸洁等[7]对年龄1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中医体质健康问卷调查,以15岁至24岁、24岁至44岁、45岁以上为年龄划分阶段,发现在第一阶段的人群主要以偏热性体质为主,如湿热质、气郁质等,考虑与该年龄段机体气血旺盛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第二阶段的人群则以平和质居多,分析认为是由该时期机体气血阴阳平和的生理特点所致;而第三阶段的人群则多为偏虚体质,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气血阴阳趋向亏虚,生理机能日渐下降。范津博[8]结合香港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及居民生活习性的特点,对该区的成年女性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平和质类型较少,大多数均为阴阳气血偏颇体质,而其中又以阳虚质分布最广,可能与女性存在“阳微阴盛、以血为本”的生理特点有关。

2 体质与病证的相关性

2.1 疾病相关性研究 《黄帝内经·厥论篇》中云:寒厥何失而然也……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热厥何如而然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此段探讨不同体质的人群患寒厥及热厥的病因病机,偏阳虚体质之人易生寒厥,偏阴虚体质之人则易生热厥。《伤寒论》中亦有“平人、瘦人、强人”所发病证的论述,不同体质类型,其易感疾病及发病趋向略有不同。中医体质学说在肿瘤发病、诊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9],在对原发性肝癌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探究中[10]发现以阳虚质及气虚体质居多,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邪毒滞留”,阳虚质及气虚质人群,因气虚不能运行血液,血凝瘀滞,阳气内虚不能温化痰湿,痰瘀互结,日久成块所致。宋银枝[11]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发病率最高的当属阴虚质及痰湿质类型。中医讲究“治病求本”,本指的是人的体质,体质类型决定了病变方向,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犹如“胖人多痰湿”,而此类体质类型大多为阳虚质、气虚质,亦或痰湿体质,容易出现痰浊堆积而成核,若沉于脏腑,则影响生理代谢而产生病理产物。正如研究发现[12]脂肪肝的脂肪变性程度与气虚质及痰湿体质呈正相关,这为该病的预防养生保健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及作用靶点。近年来,对于体质及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文献颇多,有大量文献从微观方面如生化学、分子学、病理学等角度对中医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13-15],可见融合中医体质与微观学的研究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说明中医体质的研究步入精细化、客观化,这在中医文化方面,一者传承与发扬中医“治病求本、整体论治”的理念,二者通过对现代疾病的研究,意在为中医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客观依据;在现代医学方面,则融入了“整合医学[16]”的理念,多角度多靶点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旨在解决人类的医学难题。

2.2 病证的相关性研究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当辨因人因证之别。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因人为先,因证次之”。人之本即为由先天所承及后天所养,二者相合而成的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先决条件。证型,是在体质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不同病因病机,体质与证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辨证的基础,证型的特异性往往是由体质的特异性所决定的。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中医体质及证型相关性研究中发现[17],气虚质在该病的中医体质发病中占据高位,而中医证型中则以脾气亏虚、气阴两虚等最为多见,论证了体质与证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疾病表现证型的趋向性取决于体质的差异性。在对四诊信息采用聚类分析法以辨别证候,探讨食管癌、胃癌术后的中医辨病、辨证与辨质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中[18],脾胃虚寒证型是胃癌的最主要证型,痰气交阻型为食管癌的主要证型,而对二者的中医体质进行统计,发现主要以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多见,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对于上述两种术后复发、术后无病的辨证与辨质的研究中,肝气犯胃型与气郁质易术后复发及转移;辨质与辨证相结合是临床的应用热点,辨病时既需考虑体质为本的先决因素,又不能忽视证型为标的关键结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李柱等[19]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发现,最主要的中医证候为风痰瘀阻证,并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大多数为痰湿质、湿热质或血瘀质;体质和证候相结合,体质是证候的物质基础,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体质因素往往决定着证候的形成及转归,体质和证候共同反映着人的生理病理状态[20]。对于疾病的易发证候与相关体质的研究,应阐述其好发体质,重点对该类体质的人群进行预防保健,截取疾病与未发之时。

3 体质与防治的相关性

3.1 预防的相关性研究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治未病涵盖了“未病先防、既病防病及瘥后防复”,体质是判断未发之疾未现之证的基础,可指导预防性诊断与治疗,以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的传变与恶化[21]。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及难点,近年来,基于体质的可变性,通过改善后天调养调节机体原有的气血阴阳偏颇,使之调和。刘勇明等[22]研究揭示慢性肺系疾病的共性易感体质为气虚质,提出从方药干预、饮食调摄、外治方法、生活饮食等方面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阴阳平和,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对于某一疾病的易感体质进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柳洪胜等[23]基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五行人体质的论述对冠心病行冠脉造影进行研究,评判冠脉造影病变的程度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以火行人及土行人为主,提出针对火行人及土行人在情绪、饮食、方药方面进行预防及调摄;将中医体质与先进的检查技术相结合,为中医体质调治亚健康状态提供了客观而有力的依据。清代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云:“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阳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方,易劳伤者,中气必损”,论及了体质对致病因子的易感性,而针对致病因子进行摄生调养、养生保健,防范于未然,是中医体质养生理念的延伸,而与人体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是养生理念中最为基本、简便且易于控制的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密切并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24],具有养生理念的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大多数以平和质为主[25]。

3.2 指导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伤寒论》中涉及体质的条文,譬如:“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等等,虽未正面谈及阴阳气血偏颇体质,但依据“平脉辨证”及“以病测机”的思想可以侧面论述不同体质遣方用药不同,可谓是中医“辨体论治”的先河;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质的偏颇状态关系密切,病证之由在于体质和治疗。据临床报道[26]对于不同体质的哮喘缓解期的小儿采取不同的推拿手法,偏虚体质主要采用补的手法,偏实体质多采用清泻的手法,虽未设对照组,单从其有效率查看,见效颇著。在中医体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的应用研究中[27]发现,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相关基因中,多数体质均存在应答,而阴虚体质未见应答,从而反应阴虚体质对于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指导临床针对该类体质的人群在选用抗病毒药物时须斟酌。针对不同的体质,治法亦不同,沈佳等[28]在针对痰湿质、湿热质及夹杂气虚质类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采用益肾健脾、化痰泻浊的治法,其痊愈率较高。中医治疗疾病,需先抓住体质这一根基,从而在此基础上与辨证辨病相结合,标本兼治。

4 结论

综上所述,体质类型贯穿疾病的始终,临床上对于体质的研究大多从涉及影响体质的因素着手,如时间及空间变化方面,某一疾病好发体质方面,某一证型的相关性方面,体质指导养生防病方面,基于人体的体质特征,研究体质不能只止于其中某一方面、某一阶段、某一过程,而应从客观化、系统化、多角度、多学科进行线性研究探索,从预防疾病到疾病发生(摄生调养方式、疾病类型表现、疾病易感体质等宏观方面)、疾病的进展(病理组织学表现、细胞分子学变化、分子基因学表达等微观方面)、疾病的预后与转归(药物作用靶点、导向性治疗等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方面)等综合思路进行探究,这一思路应当成为今后对中医体质的研究热点,以更好指导临床从中医体质的角度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

猜你喜欢
证型体质疾病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28天吃出易瘦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