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语文“慢效”课堂

2018-02-18 01:29李卫国
关键词:生本教育语文教学

李卫国

摘 要:针对现实中对快节奏大容量的高效课堂的膜拜,本文以生本教育理念为理论依据,结合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首次提出“语文慢效课堂”这一概念并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而以阅读教学为例指出语文慢效课堂的概略范式,使人认识到它实际上是潜在的“高效课堂”,折射出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艺术的认知与理解,体现了以生为本、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智慧。

关键词:慢效课堂;语文教学;生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3-011-1

慢效课堂的提出主要是针对高效课堂而言。高效课堂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打造高效课堂的各种研讨活动与文章铺天盖地。笔者所处的学校也追逐浪潮,高效课堂示范课、讲座、课题申报等活动不一而足。不可否认,这些活动确实更新了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提高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效率,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语文课堂功利性太强,容量太大,节奏太快,以快速求高效,给教师与学生带来时间与效率的双重压迫感,确少语文课堂行走的优雅与从容。

语文慢效课堂其实也是遵循了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慢的艺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语文知识包罗万象,闪现在各种载体中;语言运用能力千变万化,存在于各种情境中;语文素养温润丰厚,涵养于长期的积淀中。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视积累与感悟,提倡多读多写,多听多说,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熏陶、浸染,培养学生的语感。高效课堂提倡一课多得。积小得为大得,殊途同归。否则揠苗助长,大违教育的本意。

语文的慢效课堂需要掌握必要的方法,不求速快效高,只求细嚼慢咽,学有所得。仅以阅读课堂为例,要引导学生细品文本,品味言语之中的别样味道,切不可文本不读或粗读,就急冲冲地带领学生冲向理解重点与难点的高地,完成高效课堂的预期。但这样的预期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即使实现了,也是磕磕巴巴,是教师眼中的高效,而非学生心中的高效。只有高效之名,而无高效之实。因为文本是语文阅读课的根本。

曾见过文言文阅读课上,教师连释词译句的环节也免谈了,直奔主题而去;某名师在展示公开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在不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只在释词译句这一教学环节稍作停留,就带领学生们开始探讨庄子与惠子的人物形象。其过程之艰辛可想而知。

曾见过现代文阅读课上,教师根本没有预设阅读文本这一教学环节,学生课堂上没有时间细读现代文,更谈不上细品词句。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尽管文本不短,但15分钟的课内阅读时间我还是给足了。一堂课,我就主要引导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品析课题中的“最后”一词。由于不少学生有过课前阅读,再加上课堂上真金足赤的新鲜阅读,学生的回答让人见识到慢语文课堂之“效”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慢慢品味出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与老师的不舍,对以前不认真学习经常逃课的后悔,对再也不能学习法语的遗憾,对这最后一课的珍惜,以及对普鲁士人剥夺他学习法语的憎恨。还有学生从韩麦尔先生角度品味出他再也不能教法语的伤心,对自己以前没有好好教学生的自责,还有希望充分利用这最后一课来传授所有法语知识的急迫。这一节课主要就品读了“最后”一词,慢则慢矣,但它让学生掌握了精读的方法,品读并理解了小说主要人物的情感,效果可谓大矣!

曾见过诗词阅读课上,教师没有让学生反复诵读诗词,只是诵读一、二遍即可。要知道古诗词讲究炼字,语言十分凝练,你不让学生反复诵读,注重炼字,那么学生就很难获得语言体验,难以欣赏凝固的画面,也更难体味诗中丰富深远的意境与情怀了。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我特意放慢阅读的脚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反复炼字,让他们发现了苏轼豪放背后的伤感。苏轼通过《江城子﹒密州出猎》传达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之意,并抒發报国杀敌、建功立业之志。全词洋溢着豪迈之气。这其实只是表面之意,学生诵读二至三遍大致皆能体会感悟到。但我通过引导学生炼字细品,慢慢转入深度思考:词中还有没有他未说出来的隐藏的情绪?因为当时苏轼年纪其实不大,才38岁,人生正当年,他为何自称“老夫”?多次诵读后我指导学生品味以下几个词:聊——姑且、暂且之意,表明这英雄少年只能暂时做一回,有点无奈和落寞;鬓如霜——用霜为喻,有凄凉之意;何日——由于身陷北宋当时的新旧党争之中,长期不受重用,让苏轼感到自己仿佛已经老了,因而产生使臣再不来我就真的老了的无奈之感。由此学生不难咀嚼出词中作者别样的滋味:既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也有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淡淡的悲哀。而这一切均是在慢阅读、慢品味中逐渐获得的。

作文教学其实也是如此。面对写作品质较差的薄弱学生,我们不必追求学生作文水平的快速提升,那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力足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的水平慢进。我们讲求作文课一课一得,哪怕是一小得。这就要求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将学生习作的能力提升转化为无数个小能力点,比如某一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某一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某一种表达方式的采用,或某一种结构方式的架构,通过写作实践,尽可能将此能力点固化,并进而内化为学生习作水平的缓慢提升,助推学生写作水平从小康走向康庄大道。《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其实就是对慢效语文课堂的最好注解。

可见,“慢效”不是“无效”,也不是“低效”,它实际上是潜在的“高效”。它既是一种课堂速度,更是一种课堂态度,它折射出我们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艺术的认知与理解,更是一种以生为本的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智慧。

让我们呼唤语文“慢效”课堂!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语文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