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价值冲突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研究

2018-02-18 08:39张吉廷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6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张吉廷

摘 要 文章从当前中国价值认知背景探讨了多元价值对中国当前主流价值观造成的影响,并从个人与整体、竞争与合作、效益与公平、利益与道德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多元价值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教育厅课题,课题名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江苏高职大学生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2016SJB710056。

作者简介:張吉廷,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30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市场经济运行的成熟,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使我国社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人民精神信仰上出现焦虑、迷茫。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涵,它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需要。

一、当代中国价值认知背景

(一)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真正的社会主义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而是一种绝对的社会公正、利益平均、人民自由、世界和平、生活富足的社会模式。但实际上,民主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迷惑性和煽动性。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民主社会主义有其根本的缺陷和局限性。但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西方主流媒体的选择性报道,部分公民混淆了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引起了一些公民思想的混乱,认为中国要进行民主社会主义改革。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如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明确主张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脱离了中国国情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不现实且缺乏实践意义的。

(二)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崇尚自由化、市场化和全面的私有化,并指出中国的发展要实行全盘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同时否认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基本原理,否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自由主义的危害是显而易见并且巨大的,其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冲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渗透,人们不断接受到自由主义的影响。但实际上,资本主义所主张的自由是消极自由,这种自由主义只能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政治和法律的感受,而社会主义的自由不仅包括这些,还给予每个人自我发展和自由发展的自由,这是一种积极性并且实质的自由。

(三)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兴起,公共知识分子表达意见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有些人对公共知识分子的理论研究不满足,他们想通过公众知识分子理论干预进入现实,在一定的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他们与我们的党和国家竞争自由批评和独立的话语权。部分国民将这一理论作为一种时尚,以迎合公共知识分子的公正地位和中立态度,质疑主流意识。但实际上,很多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带有极大的利己主义,他们通过人为的制造意义形态冲突引导国民与主流价值观的对立,以此获得部分人的支持和关注,实现自身的利益。如果不加以管控,公共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用于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弱化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理解。

(四)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是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实际上是小资产阶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这种思潮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其主流和本质,并将其描述为许多错误的延续。这种思潮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出现在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影响了一些年轻人和大学生的思想,严重混淆了人们的思想,让大学生认为其从小接受的教育好像都是错误的,影响了其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伟大理想。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如今获得的发展成就,不是资产阶级带来的,而是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带来的。而中国所实行的社会主义,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如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主张尊重个体主体的认知,价值和尊严,呼唤人的自由,鼓励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倡导平等对话。后现代主义一定程度上对国民对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理解起到积极作用。但它所倡导的否定主义和虚无主义过度提倡物质享受,使国民在学习和生活中国的放松自我。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有害,它使国民失去了责任感,变得漠不关心,失去了道德,并将极端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他们的人生观。这种主张实际上将个人与集体对立起来,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从根本上是相同的。国家给个人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以及各种资源,个人通过自身的发展又促进国家经济、科技、政治的进步,只有坚持眼前利于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人才能够实现自由、平等。

(六)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市场经济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价值观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庸俗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道德,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将商品符号化,其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不是为了人本质的需要和发展。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消费不单是人的需要,也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增殖、意识形态统治的需要,这深刻揭露了“消费主义”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消费主义的盛行,不仅会弱化主流价值观对国民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更会导致国民道德的失范和责任感的缺失。

二、多元价值冲突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途径

(一)坚持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而否定个人价值的倾向,以及由于资产阶级个人标准价值的影响而忽视和否定群体价值的倾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眾化和中国化,不仅要注重参照、研究西方价值观中所包含的个人标准所有合理的事物,还要超越中国传统价值观,继承儒家思想重视群体和谐、推崇个体为群体而献身的崇高道德人文精神,以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体对自身利益的重视应与社会整体利益保持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是对立的。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地方利益与整体利益、直接利益与长远利益仍存在矛盾。而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坚持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辩证统一,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中国儒家群体本位价值界限;社会主义的个体与群体协调一致的价值观与资产阶级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的界限,让每个民众都了解到多元价值冲突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

(二)坚持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

在社会主义竞争的条件下,分工与合作作为个体单位的基本特征,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倡导竞争的理论是根本不同的。它是对为了共同利益所要求的目标上的协调、行动上的协作和相互关系秩序上的和谐的一种追求。两者是对立面的统一。在竞争原则和合作精神的对立统一中,一方面,合作精神预设了不同利益主体及其竞争的存在,这是在这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寻求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当竞争者坚持竞争原则,追求自身利益时,必须以竞争对手的合作为前提。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合作,就没有比较收益。而且,在充分发展竞争原则,共同利益的目标始终存在的环境中,追求合作精神是必要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中国化应汲取资本主义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和契约精神,但同时要又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从道德规范和市场经济规则的角度坚持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

(三)坚持效益原则与公平原则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过程中,要坚持效益原则与公平原则的辩证统一。坚持效益原则,是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价值观中消除平均主义观念,纠正平等主义、自由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倾向,提高效益观念。我们也应该强调公平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保证效益的提高始终符合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要求。马克思曾指出,平等不光是表面上的平等,平等不仅要在国家的领域中实现,更要在社会和经济领域中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必须遵循“效率第一,兼顾公平”的原则,首先肯定效率原则的优先顺序,以反对平均主义对改革和发展的制约,争取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要适当考虑公平,防止两极分化,纠正贫富差距,确保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促进效率不断提高。

(四)坚持利益原则与道德原则的辩证统一

利益原则和道德原则的辩证原则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要平衡传统中国文化的重义轻利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利益至上。引导社会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和合法合法的精神财富,同时追求自身利益,反对“谈利变色”和把人民群众追求自身利益作为“个人主义”,“资本主义”来批判,但与此同时,在这方面,应该认真研究和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利益冲动加剧,导致社会行为分裂,导致人们的人格分裂,只留下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特征”。成为单一的“经济人”甚至是“经济动物”。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社会价值取向的利益原则和辩证统一的道德原则,还要强调社会人格的统一,建立经济生活中高尚道德模式的形象,作为社会主义的楷模。在全社会,教育和引导经济生活中的社会主体,努力维护自己的道德形象。

参考文献:

[1]董辉.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的一些思考.唐都学刊.2014, 30(5).

[2]崔越.文化多元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河南大学.2010.

[3]孙丽丽.价值·困境·路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思考.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6).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