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2018-02-18 01:29王苏娜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创设笔者

王苏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形成主动探究历史的愿望,让他们在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因学情需要,可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发展水平创设恰当的情境,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一、媒体呈现,促进感知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音乐、影视等资源传达信息、拓展容量,促进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或以老照片等遗留的历史实物、模型等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还可以以视频再现历史,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去感受历史,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的教學中,笔者播放了有关大东沟海战的视频,向学生呈现了双方的战略战术、战争经过,让学生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教师以情境激趣引思,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的战况,体会邓世昌、丁汝昌等爱国将领英勇抗敌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每一张历史图片都承载一段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导入时先展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呈现了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让学生感受那段让中华民族倍感屈辱的历史。接着,呈现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照片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激增表”,让学生思考:从图表中能看出什么?鸦片输入的激增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体会到鸦片的输入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腐蚀了统治机构,毒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二、语言描述,如临其境

教师以历史故事为载体,将教学目标融入其中,让学生在不经意间了解历史。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语言,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效果,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对近代史充满兴趣。笔者创设情境如下:“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辉煌而灿烂,但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中国经济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1840年,隆隆炮声惊扰了清政府的美梦,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如何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呢?”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急于揭开谜底,自然就会投身于新知的学习中。

三、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以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启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问题启智,让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抗美援朝》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历史地图册》,提出问题:你如果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让学生置身于侵略者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的情境之中,意识到只有奋起抵抗才能保护祖国的安全。又如,在《土地改革》一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与相关史实,对土地改革与过去土改的不同点展开交流,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土地改革的经过,感受到农民的喜悦心情,加深对土地改革意义的理解。

四、依托史料,拓展视野

教师利用文字资料等将学生带进特定时空,让他们主动分析史料,印证课本结论,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利用史料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将学习内容与考试接轨,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例如,在《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呈现张之洞的《劝学》,让学生了解这位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如果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不去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注定是失败的,难以带领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我们要因情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营造富有活力的历史课堂。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创设笔者
老师,别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