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MART原则模式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研究

2018-02-20 23:57张林子
现代交际 2018年21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大学生

张林子

摘要:伴随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当代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不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技能培训不够、就业前景迷茫则成为新的常态。为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如何统筹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凭借丰富的经验、过硬的素质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等优势,能够有效引领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角色转换,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中起到推动作用。本文基于SMART原则模式研究,立足辅导员角色定位,积极探讨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SMART原则 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018-04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也成为国家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高等院校必须认清形势,抢先抓早,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其中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前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竞争意识、学以致用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树立人生职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尝试运用SMART原则方法,从辅导员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提供可行的研究路径,以期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供行为借鉴。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现状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是既分隔又联系的两个阶段,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不适应感,即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自制力较差等问题[2],大学四年没有相应的规划,更有甚者对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在低年级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考试出现挂科问题,进而又影响了后续高年级的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又直接影响到就业前景,由此过早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收效甚微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前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高等院校大都会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实际收效甚微。从学生角度讲,意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导致课程出勤率不高,甚至存在大面积旷课行为;听课效率低下,上课不用心思考,仅用通过考核获取学分来应付了事,思想认识本末倒置。从高校角度来说,存在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者关系并未理顺,普遍存在“重指导、轻规划”现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准备不足,缺乏特色,教学模式呆板缺乏创新,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

(三)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

近年来,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和存量待就业大学生数量相当庞大,社会职业竞争异常激烈,既存在结构性失业,也存在摩擦性失业。据2017届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大学毕业生频繁转换工作是常态,更有甚者一年更换几份工作。虽然各大高校每年统计出的学生就业率很高,但是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参差不齐。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就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的技能不够或者脱离社会岗位的需求,盲目追求考公务员、考银行、进国有企业,而这些岗位在就业中的比重并不是很高,这些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后的升学或工作选择。

二、辅导员在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方面的优势

(一)专业能力强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①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按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逐步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通过大学四年的深入接触,可以帮助学生在低年级时理清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技能以及价值观取向,同时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也能有一定的认知,凭借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技能背景,再加上工作后的再培训,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个体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二)说服力强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在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指导者,平时和同学们的接触最多,加之辅导员的年龄层次和学生差别不大,学生对辅导员信赖程度较高。另外,辅导员老师对学生个性化关注更明显,不仅仅只关注第一课堂,同时也会关注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辅导员在高校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所以對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说服力更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会更多,答疑释惑能力也因此更强。

(三)可信赖程度高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既是学生生活上的挚友,也是学生学习上的良师。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辅导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且这种指导是基于结合当下就业环境,尊重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考查学生的平时能力下作出的,这对当下有自己独立思想和认知的95后学生来说是具有说服力的。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会通过辅导员给学生推荐一些企事业单位信息,辅导员会根据学生情况做重点推荐,便于人尽其才,适岗调配。

三、SMART原则模式介绍及辅导员角色定位

(一)SMART原则概念的提出

SMART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主要内容在于“目标制定人员一定要避免自己陷入只是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最终忘掉了自己的主要目标”。利用SMART原则界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注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仅由几个相关专业课老师来制定或执行,最重要带动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参与进来,从而有利于学生生涯规划的执行。

(二)辅导员和学生在SMART原则中的角色定位

(三)辅导员在SMART原则研究时的策略点

(1)跟踪分析。高校辅导员直接面对所带班级学生,以带班学生为样本,根据SMART原则模式管理要求,在大一大二阶段即完成对所带班级所有学生第一轮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的测试,从而帮助同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设定,再根据带班连续性的优势,通过再循环不断地去完善。在第一轮所带大四毕业生离开校园之时去检验自己对学生进行规划的预期和最终结果的匹配程度,整理记录完善归档,查缺补漏形成书面的材料,为下一轮新生入学提供可供操作的建议和意见。

(2)一人一策。按辅导员和学生人数1:200进行测算,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大概在17~19周,辅导员可供利用的最优时间大概在15周左右,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是相互熟悉阶段,辅导员在这一阶段负责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了解学生大概的学习情况,从第二学期开始着手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每天約谈2名同学左右,在大二第一学期即可把自己所带学生第一轮全部约谈完毕。按照SMART原则模式管理要求,帮助学生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3)可行研究。按照SMART原则模式帮助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综合考虑学生性格、特长和兴趣以及家庭背景等多因素而作出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和持续性,应该贯穿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因此,要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研究,如果学生的职业生涯定得过短且可行性不强,后面又没有找到可以有效地支撑自己的职业决策点,势必会使同学们丧失奋斗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基于SMART原则模式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研究

(一)目标清晰是SMART原则模式研究的基础

目标清晰就是要让所带班级学生从入学伊始就能够有明确的目标,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规划,这个目标是明确具体的而且是分阶段实施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小的目标,从而最终实现自己四年大学生涯的终极目标。

(1)摸清大学新生的现状。大学新入学新生可分为三类:一是求知欲比较强,目标清晰,践行目标;二是迷失方向,一味放纵自己,沉迷在网络游戏或者是课业外的活动无法自拔;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绝大多数中庸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了解尚不是很明确,同时无法将所学专业和将来的发展方向很好地衔接起来。

(2)充分收集学生信息。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特别要关注负面信息,学生自身信息包括临考发挥失常非考入理想高校、整日放纵自我产生焦虑和厌烦的情绪、没有兴趣爱好可言等;外部信息包括就业方向不明,任由家长做主;网络上对学校负面排名等信息容易左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择业信心。

(3)针对性教育。在掌握以上信息后,按照“区别对待”原则,实施重点帮扶。一是帮助学生从放纵或者无所事事的迷茫状态中拉出来;二是借助一些评估工具对同学们进行可量化的评估。譬如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并以此为借口逃避对本专业的课程学习,辅导员可以以本专业实际成功案例进行重点评估帮扶,倡导“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

(4)实施评估,制定目标。目标设置要有具体任务、衡量标准、达成期限以及落实结果,使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每学期要做哪些事情,计划完成到什么样的程度。譬如针对现有学习环境不满意可通过考研完成自己的学术目标,但考研目标还得进一步细化为考什么样的学校,考什么样的专业,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等等。

(二)目标可衡量是SMART原则模式研究的抓手

(1)量化为先。对于有学业目标的大学生来说,学业上的东西通常是较易量化的,比如本学期专业提升多少名?争取获得几等奖学金?再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的通过期限,并且以什么样的成绩通过等。

(2)以质取胜。纯学业的东西可以量化,但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更多的人在大学除了学习以外,也会发挥自己专业之外的优势,在大学阶段通过不断的积累为毕业后的就业打基础,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把CPA作为职业发展的后动力,法学专业的学生希望通过司法考试完成本领域内的突破。

(3)动态分析,以变制变。在充分分析学生个性(包括家庭背景、爱好、兴趣、专业、价值观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按照“一人一策”要求,和学生共同制定可执行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并注重分析每一种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劣,通过过程的动态管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目标的可实现性是SMART原则模式研究的核心

(1)缩小取舍范围。通过信息资料的搜集和评估工具的测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必须针对学生个性得出一个综合性的信息,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且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最终确定学生必须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在大学期间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这是一个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并逐步缩小职业生涯选择清单的过程,认真分析每一个可能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从中作出取舍,最后得出适合自己的两到三个职业目标选项。

(2)确定大目标小调整。经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取舍,在小范围内,经过权衡利弊,必须最终确定最优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动方案向目标执行出发。在大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之后,伴随大学所学专业的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可能会发生局部微小的调整,譬如学生选择考研作为大学四年职业生涯的规划目标,但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针对专业、针对学校以及所掌握的知识的深浅和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作出局部调整,但大的考研目标没有改变。

(3)区别学生类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辅导。[3]当代大学生分化明显,在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制定方面,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已决策型、未决策型和犹豫不决型。辅导员要根据三种类型学生,区别对待,按照80/20法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指导,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对于已决策型,大多属于优秀学生,学生占比30%左右,学习能力强,知识积累好,能够独立制定自己和家庭都满意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辅导员主要扶正其因临时变故而放弃原有既定的科学规划目标;对于犹豫不决型学生,学生占比50%左右,在辅导员的监督和帮助下,在综合权衡的前提下可以作出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未决策型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学生占比20%左右,辅导员要对这部分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施行重点帮扶,切断不切实际的思想念头,督促学生制定可行的短期职业生涯规划。

(四)目标相关性是SMART原则模式研究的关键

(1)相关性评估。学生在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后,还要明确各阶段性目标之间的关联情况,所有阶段性目标的实现都是和最终的职业生涯目标相关联的。如会计专业的学生,立志在毕业后要通过CPA的考试,那么在大学一、二年級考会计专业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资格都是相关联的,此时不需要浪费更多的时间资源,考取与之关联性不大的相关证件,如证券从业资格等。

(2)择优排序。辅导员可以协助同学们把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联的目标进行排序,按照相关性程度分清事情主次和轻重缓急,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落实。如学生希望在大四结束后继续读研深造,那么与此关联密切的专业课、数学、英语的学习则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其他相关科目或者社团活动安排则应次之。

(五)目标的时限性是SMART原则模式研究的根本

(1)监督督促。执行阶段要突出监督和督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突发性的问题,确保学生执行职业生涯规划不发生目标偏离,督促学生尽可能在自己既定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的规划目标。当然,对于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具有相对长期性的特征,为便于学生执行,也可以将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划分为一个个短期的可执行目标,便于操作落地。

(2)辅助保障。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综合措施,积极践行一个个短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最终完成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发挥好辅助保障的作用。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想进会计事务所工作,那么在低年级就要根据专业需要在学好会计专业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考取会计相关的资格证书,如CPA或者会计证等。在高年级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入一些小型的会计事务所去实习,了解自己的差距和不足,通过不断学习为将来在会计事务所工作作出积累。当然,这里面每一项成果的取得不一定是一次就会成功的,所以辅导员要及时予以鼓励和安慰,帮助学生适时调整,同时要提供相关信息辅助支撑,譬如做好会计事务所实习基地的联络工作,发挥校友纽带作用,等等。

(六)再实践是SMART原则模式研究的保障

SMART原则其实是一个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的过程,在执行阶段过后,受外界环境、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价值观、世界观变化等影响,学生有可能对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进行局部或颠覆性的调整,当然此时的局部或颠覆性的调整是在前期既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此,则可以按照SMART原则再实践,经过综合权衡后,如果调整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更加有效地消除既定目标和努力的差距,更好地发挥学生职业特长和就业能力,则可以确定调整后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为最优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五、结语

现阶段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即大一阶段的职业规划课和大四阶段的就业指导课。但从实际情况看,“重就业指导、轻职业规划”现象普遍,主要原因在于就业指导工作更容易通过就业率来量化,更容易出成绩,而职业规划往往无法量化,且具有长期性。但是从学生长远发展情况看,“人尽其才,适岗调配”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基本导向,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更为重要,不可或缺,有了好的职业规划,才会有好的就业前景,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导向要求。因此,通过本文SMART原则模式分析,建议高等院校坚持突出问题导向,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同时赋予辅导员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职责,并给予必要的政策资源配套,提升辅导员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为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教育部2006年5月20日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9月1日施行,并于2015年11月修订。

参考文献:

[1]洪秋燕.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SWOT分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2):75-79.

[2]聂斌.独立学院辅导员时间管理的探析[J].学术交流,2013(4):174.

[3]王地.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思考[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6):102-105.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