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节目的隐私公开现象探究
——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

2018-02-21 23:51史雅琳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6期
关键词:非诚勿扰真人秀婚姻

史雅琳 石 鸣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

1 真人秀节目的兴起

进入21世纪以来,真人秀节目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收视率很高的一种综合性的节目形式,改变了电视节目以往的刻板形象,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具有趣味性的节目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

1.1 真人秀节目的特性

首先,代入感、互动性。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流通过程中不只有货币的周转,还有意义和快感的传播。在真人秀节目中,人们从报名参加到最终赢得奖励,或者是得到个人影响力的提升,都是在促使观众达到生产者和意义的流通者两种身份的转换,最终实现观众代入感的提升。结合观众自身的关系组合可以看出,观众具有能动性,能结合自身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知识经验对电视节目做出反应和解释,并创造和交流出他们需要的意义。

其次,纪实性、叙事性。真人秀节目在创立之初就本着纪实性的原则,尽量真实地还原场景和嘉宾真实的情感流露,以真情实感带动观众。例如“艺术人生”“鲁豫有约”“超级访问”等节目均以明星的情感世界为核心,充分利用访谈的特点,通过主持人问话和嘉宾述说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切身感受,表达了内心真实的情感,让观众看到了他们回归普通人的心态和生活的真实,更多地了解到他们日常生活中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一面。将个人自身的故事在荧幕上分享,达到使观众从节目中获取经验,反省自己行为及人性弱点,进而完善自身的效果。

1.2 真人秀节目中的隐私故事

真人秀节目中参与者的每一个动作、话语都被记录下来,成为荧幕前的观众谈论的内容。每一个人性格中的优点与缺点都会被放大,所有面对冲突时的表现都会被镜头记录。本来属于个人隐私的范围会被介入。与此同时,参与者的个人隐私也会被好事者打探,例如《非诚勿扰》中嘉宾对于婚恋的看法、对于个人性格的解读,都会被镜头记录。而男女嘉宾的个人生活也会被网友讨论。

真人秀中的隐私故事也是一种特殊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被制造出来的,在制定好的规则与情境中,人们做出相应的反应,参与者会尽量展示自己的优点,掩盖缺点,这种被设定好的隐私故事,是当前真人秀节目被反对的原因。

2 隐私公开现象的分析

2.1 隐私公开现象的社会基础

首先,人们价值观的变迁。在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文化、心理情感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心理情感的因素被放在了主要位置,这在婚姻观念变化中有所反应。传统的观念更注重婚姻的长久,把白头偕老、从一而终看作是婚姻的楷模,而现代的婚姻则讲求灵魂的契合,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在这样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的婚姻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宁愿独身而不选择无爱婚姻的人,有婚后因感情问题而中止婚姻的人,有在婚姻之中而另寻爱情的人。而这些所有的观念都可以进行公开。

其次,个体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心理回应。社会改革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在现代的大众媒介中的隐私公开类节目中体现出来。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打乱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秩序。以往人们能够接受和遵守的价值标准都发生了变化,新旧思想的碰撞,使人们开始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疏离,孤单的情绪和无助的情感困惑使人们求助于大众媒体的隐私公开类节目,诉说和解决心理上的矛盾。与此同时,媒体也可以通过这些隐私信息进行社会公共教育,社会认同被确立起来。

2.2 隐私公开现象的形成

首先,受众的心理动因。推动隐私公开现象形成的强大力量是大众窥探他人隐私的强烈欲望及人体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达到对自身价值的认可。窥探他人隐私,是一个社会问题,一般情况下,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四类:第一,是由于性别差异所形成的对异性的好奇心。第二,是由于个体差异性而产生的与他人形成对比而得到自己状态的确认。第三,是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窥探别人的隐私。第四,是当事人自身的法律意识缺失导致的认知错误,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侵犯他人隐私的。而主动公开个人隐私的情况也很常见,带有自利性和私利性的公开动机是当前社会的现象之一。

其次,互联网的影响。网络上的网友议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都体现出当代中国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生活方式。对这些年来人们的道德准则、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的思考和评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在迅速变迁的环境下,人们表现出的如何看待爱情、亲情、友情及社会责任等各种问题的多元思考。而网络带给人的不确定性和匿名性,使人相信它可以宣泄隐秘的情感、展示另类的自我。同时,其对于他人隐私的窥探又可以满足大众的好奇心。

最后,电视媒介的角色转变。观众出于不同的目的,坐在电视机前,充满兴趣地观看真人秀节目。正是因为观众注意力的存在,才使电视的两种经济得以生存,受众成为商业逻辑的核心,而此时的大众传播已经把商业化和市场化作为其运行的重要标准,而媒介的整个传播思路和理论研究也更加看重对受众的主观分析。媒介依靠观众的对新鲜感的渴望和诉求,对“秘密”的好奇与探寻,来换取观众的注意力和收视率,然后再与广告商进行交易,换来广告收益,使自身得以维持和发展,电视在符合商业逻辑的道路上行走着。

3 《非诚勿扰》中的隐私公开

3.1 个体信息与个性的公开

截至今年,《非诚勿扰》开播已经8年,在嘉宾设置方面,节目组费尽心思,寻找24位来自不同地方、类型各不相同的单身女性登台,目的是为了体现节目呈现的多元化特点。这个节目中现代年轻人对于婚恋的态度在当时让人耳目一新,节目中重点展示了男女之间互相选择的过程,多为轮流上场展示。节目的流程是,通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等三个过程,让场上24位女嘉宾,选择心仪的男嘉宾,当然也会有“权利反转”,在男嘉宾也中意的情况下,两人才能牵手成功。这样的节目设置,非常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婚恋交友观。虽然历时8年时间,节目一再改版,但是这种节目形式从未改变,因为这种模式可以抓住观众对于女嘉宾的好奇心理,将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男女嘉宾聚集在舞台上,通过原本是隐私话题的讨论,吸引观众的眼球。

3.2 网络的参与使信息隐秘性降低

《非诚勿扰》善于吸引眼球、积攒人气的功力,不但体现在风格多样、形形色色的嘉宾上。节目还在充分利用多种渠道、不同方式将信息传播给更多的受众群体,充分吸纳嘉宾参加节目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鼓励观众通过猫扑、天涯、百度贴吧等积极参与节目互动与讨论,通过世纪佳缘网、百合网、珍爱网等网站报名,参与节目的互动,这对节目的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非诚勿扰》还建立了自己的节目网站,可以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了解各位女嘉宾的资料,使受众充分了解节目的相关信息,提高观众对节目的好奇心,直到吸引观众参加节目。节目在利用网络的参与提高了节目的关注度的同时,嘉宾的隐私信息也通过网络被暴露。节目播出前嘉宾信息的可查阅,与节目播出后节目内容通过网络的争相讨论,都是将隐私信息公开在网络上的结果,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男女嘉宾的个人欲望。

猜你喜欢
非诚勿扰真人秀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非诚勿扰》创办人周莉被查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
浅析我国相亲类节目现状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中国告诫日本“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