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胃苓汤治疗慢性湿疹200例*

2018-02-22 03:23谭凌玲
西部中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湿疹复发率炎症

谭凌玲

松滋市人民医院,湖北 松滋 434200

慢性湿疹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皮肤病之一,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病程缠绵,病情时缓时剧,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1]。由于慢性湿疹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包括内分泌失调、情绪变化、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感染等内部因素和干燥、日光、寒冷、化妆品、动物皮毛、人造纤维等外在诱发因素,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2-3]。临床上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但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复发率高[4]。近年来,笔者采用除湿胃苓汤治疗200例慢性湿疹患者,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松滋市人民医院就诊的400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0例,其中男113例,女87例;年龄 19~64 岁,平均(35.73±7.61)岁;病程0.4个月至5.7年,平均(2.28±0.54)年。观察组200例,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年龄18~65岁,平均(35.21±7.72)岁;病程0.5个月至5.4年,平均(2.31±0.55)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纳入:符合慢性湿疹的中西医诊断标准[5-6]者;2)年龄 18~65 岁;3)病程不少于 3个月;4)符合知情同意原则,且签属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1)纳入研究前2周内服用过糖皮质类胆固醇者;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造血、肝肾、精神疾病者;3)过敏体质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重庆凯兴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31207,规格:10 mg/粒),10 mg/次,1 次 /d;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四川上善医药营销有限公司,批号:20131125;规格:15 mg/ 支),每天涂抹 3 次,涂抹在患处后进行轻度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除湿胃苓汤,药物组成:苍术15 g,地肤子 15 g,白鲜皮 15 g,土茯苓 15 g,厚朴 15 g,白芍 12 g,茯苓 10 g,附子 10 g,防风 10 g,白术 10 g,陈皮8 g,甘草6 g。1剂/d,水煎早晚分晚。2组均连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7]痊愈:皮肤苔藓样变均消失,没有自觉症状,停药2个月后没有复发。显效:有少量的苔藓样变,但皮肤没有脱屑现象,自觉瘙痒症状基本消失,且停药2个月后没有复发。有效:苔藓样变时而发作,出现少量鳞屑,但没有明显的渗出现象,瘙痒明显减轻。无效:苔藓样变无显著改善,鳞屑较多,有渗出倾向,且瘙痒剧烈。

1.5.2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 于治疗前后评定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分。1)EASI评分:包括红斑、苔藓化、丘疹、表皮剥脱、角化以及浸润等方面,分值等级为0~3分,程度越重分值越高,各项分值综合为EASI总评分[8]。2)瘙痒程度评分:0分为瘙痒感,1~2分为偶尔瘙痒,但不影响生活、学习及工作,无需用药;3~4分为阵发性瘙痒,程度时轻时重,会一定程度影响患者生活、学习及工作,需要用药止痒;5~6分为剧烈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学习、工作[9]。

1.5.3 炎症状况 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

1.5.4 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观察2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随访半年间的复发率。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00%,对照组为81.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EASI和瘙痒程度评分 EASI和瘙痒程度评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炎症状况 炎症因子TNF-α、IL-6及IL-10水平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 2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和瘙痒程度评分比较(χ±s)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炎症状况比较(χ±s)

2.4 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2.50%),其中荨麻疹2例,皮疹1例,瘙痒1例,神经系统症状1例;随访半年复发8例(4.00%)。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7例(8.50%),其中荨麻疹6例,皮疹4例,瘙痒4例,神经系统症状3例;随访半年复发19例(9.5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湿疹患者发病后大多会伴有剧烈的皮肤瘙痒,对生活、学习、工作产生一定影响。目前,西医主要应用抗组胺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药物副作用明显,复发率高。

湿疹在传统中医学中被称之为湿疮,其病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外感风、热、湿诸邪,或饮食失节,导致湿邪郁阻于肌肤所致[10-11]。内外之邪共同作用为本病主要病机。慢性湿疹患者大多由于长期反复发作,或者久病不愈,进而伤及脾胃,耗血伤阴,化燥生风,肌肤失去濡养。因此,其治疗应以除湿止痒,健脾养血为主。

除湿胃苓汤源自《医宗金鉴》,由苍术、地肤子、白鲜皮、土茯苓、厚朴、白芍、茯苓、附子、防风、白术、陈皮、甘草等药物组成[12]。方中厚朴、苍术、白术燥湿健脾;茯苓补益脾胃,利水渗湿;防风散风祛湿;附子为大辛大热之物,可温补下元,且与白术、苍术、厚朴等健脾药物合用可温暖中焦脾胃,助力下焦气化,达到脾肾同补的目的,附子还具有促使诸药通达内外之效[13];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白芍养血活血,养肝护体;白鲜皮解毒燥湿,清热祛风;土茯苓祛风、解毒、利湿;陈皮理气除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标本兼治,共奏除湿止痒,健脾养血之效。已有研究证实,除湿胃苓汤辅助治疗慢性湿疹效果优于西药治疗,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14]。

TNF-α和IL-6均为促炎因子,TNF-α由单核巨噬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产生,IL-6可通过刺激T淋巴的增殖来诱导炎症。IL-10为抗炎因子,由T淋巴细胞分泌,可降低促炎因子水平,进而达到抗炎效果。有研究表明[15],慢性湿疹患者体内TNF-α、IL-6促炎因子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上升,而IL-10抗炎因子则有所下降。由此可见,调节慢性湿疹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减轻患者炎症状况,进而改善临床症状。从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来看,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除湿胃苓汤具有协同增效减毒的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除湿胃苓汤治疗慢性湿疹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加快临床症状和炎症状况的改善,且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低。

猜你喜欢
湿疹复发率炎症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版权转让约定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