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问题意识提升教学设计力

2018-02-22 15:14朱水平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波斯教者埃及

朱水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对于每一位语文教师来说,“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思维”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以虞大明老师的《猫与战争》一课为例,来谈一谈教师根据文本进行“定制”的设计力在学生全脑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猫与战争》一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行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逻辑性强。当这篇文本成为教材之后,文本的原生价值即升级为教学价值。教师需要剥开语言文字这层外衣,带领学生还原、经历、构建行文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一、培养“逻辑型思维”:设计启发式的问题,为思维的严密进行导航

《猫与战争》言语形式上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语言结构及其表意功能不仅具有理据,其中还蕴含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探究、领悟文本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和逻辑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深度发展。这种分析和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找准文本的空白区,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的思维导航,是一个具备较强设计力的教者的首要任务。

找准文本的空白区就是找准思维的突破点,引导学生把思考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并能主动把握思考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思考活动中思维就会聚焦,就能按照既定的方向有的放矢。反之,就会精力分散、思维混乱,出现天马行空式的胡思乱想。思考也会浮光掠影,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无法深入,也无法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案例一:

师:请看这篇文章的第一段。

(出示)猫能够使战争的输赢受到影响,这种说法,人们一定会感到新奇,然而,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奇事。

师:孩子们,这是文章的第一段,你们知道这样的段落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总起段,总起全文。

师:没错,这一篇文章在这一段的总起下列举了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跟战争有关,我们就把它们称为战例。我们先来欣赏第一则战例。

出示:古代埃及人崇拜猫,视猫为神物。古代埃及人正是因为尊猫爱猫备至,才输掉了一场战争。在古代埃及后王朝时期,波斯人入侵埃及。在一次战斗中,波斯将帅深知埃及人的心理,别出心裁地(?)。当这支古怪队伍突然出现在埃及军队阵前时,埃及军队的统帅犹豫了:不战则亡,战则势必殃及顶礼膜拜的神物。在这两条出路面前,埃及军队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缴械投降。这样,波斯人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地赢得了战争。

师:快速浏览。快速浏览的最高境界——一目十行。看懂了吗?用一句话来说说看。

生:波斯人与埃及人打仗,波斯人赢了。

(师板书:波斯胜埃及)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顶礼膜拜”是什么意思?

生:“顶礼膜拜”就是非常崇拜。

师:用一个“非常”还不够,你一口气用六个试试?

生: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崇拜。

师:就是这个意思,像神一样的崇拜就叫顶礼膜拜。

生:“兵不血刃”是什么意思?

生:指的是在战争中一方军队根本不用打就赢了。因为兵器上一点血都没沾上。

师:兵器上一点血都没有沾上,形容赢得轻而易举。还有问题吗?

生:这里有个问号,这个问号里省略的是什么?

生:这里省略的是波斯人怎么样把猫派上战场赢得战争。

师:对,问号里省略的就是波斯将帅怎么样排兵布阵,怎么去组建这支古怪的队伍。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完成第一题:如果你是波斯将帅,你是怎么样排兵布阵的?

生:这些将士别出心裁地穿上了有猫的图案的衣服,手上捧着猫,武器上也画着猫的图案。

师:说说为什么手上要捧着猫。

生:因为埃及人视猫为神物,波斯人手上捧着猫,埃及人就不敢攻击他们了,万一伤着猫那就是对猫的大不敬了。

生:他们别出心裁地将猫放在身上的每个地方,还让猫走在队伍的前面。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么排兵布阵?

生:如果这样的话,埃及人就不能攻击波斯人了,一攻击,波斯人身上的猫就遭殃了。

生:他们身上穿的盔甲是猫的样子,并让几只训练有素的猫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挡住士兵。如果埃及人想要伤害波斯士兵的话,就必须先伤害猫,伤害猫就是对神物的大不敬。

师:猫就成了士兵的挡箭牌了。现在到了公布原文的时候了。请看大屏幕。

出示:用猫组成“猫队”,取代士兵打头阵。不仅如此,每个波斯士兵除了兵器之外,还都抱着一只猫。

师:有人应该感到自豪了,自己和波斯将帅的智慧是差不多的。先让猫打头阵,然后每个士兵手里还抱着一只猫。现在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波斯人的这种排兵布阵巧妙在什么地方?

生:打头阵的那批猫就是波斯士兵的挡箭牌。

师:手里抱着猫还拿着兵器,如果埃及人要进攻了,如果你就是波斯人,你怎么向埃及人喊话?注意喊话要有距离感。

生:埃及士兵听着,你们再不停止攻击的话,我们就对猫不客气了。

师:这时候,猫就成了?

生:猫质。

在上述案例中,教者利用文本独有的逻辑性,寻找到思维发散的突破点——波斯人是如何利用猫排兵布阵,创造性地处理文本,即将文本中原有的文字隐去,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教者不动声色、步步为营,设计、安排着教学的先后顺序。

教者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段,亮出了全文的观点:“猫能够使战争的输赢受到影响”。而文章就在这个观点之下举了两个例子,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指明了方向,为学生有质量地猜测和想象提供了参照。接着,教者采用一连说六个“非常”的幽默风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了“顶礼膜拜”这个词,让学生对古代埃及人崇拜猫,视猫为神物的程度有了可以丈量的感觉。而“兵不血刃”这个关键词的理解,也为后面学生推测波斯将领排兵布阵的方法埋下了伏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力、概括力、分析力和推理能力都在教者的引导和点拨下一步一步聚焦并走向深刻。

当教者抛出“如果你是波斯将帅,你是怎么样排兵布阵的?”这样的问题时,听课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前面安排的教学程序都是在为这一问题的思维进行铺垫。在教者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连续的、一系列的思量,前后不仅连贯,而且有序,彼此之间因果分明,彼此应接,互为印证。学生经历这样的分析、概括、探究、猜想的过程,就是在经历一次逻辑型思维的头脑风暴。从这个角度看,此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此及彼的一步,每一步都会留下供后一步利用的存储和铺垫,就像是一趟列车、一根链条,而不是零碎的大杂烩。

二、培养“深井型思维”:设计有张力的问题,为思维的深刻提供动力

《猫与战争》主要观点下的两个战例都指向于“猫能够使战争的输赢受到影响”这一观点,但是两个战例的叙述方式又各有特色。第一则战例是波斯人利用埃及人的信仰取得战争的胜利,事情的前后关联比较明显,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相对要求较低,思维的含量比较小,思维的渠道相对畅通。第二则战例对于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原有的知识背景要求较高,思维的严密性也更强。如何巧妙利用该文本在结构上的独具匠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思维发生的第一步是设置问题(困难),问题决定思维的目的,目的控制着思维的过程。因此,设计有张力的问题,也就是设计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对于学生深度思维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案例一中,虞老师分步出示文本,为孩子创设了困难,即问题。同样,对于第二个战例,他也进行了创造性处理。这一次,在出示文本时,虞老师省略了原文中的三处文字:“它的住处可能是(?)。由此推断(?)。连长、营长是没有心思,也不能玩猫的。猫的下面可能是(?)。”先让学生在快速浏览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德军胜法军,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文本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三个括号里该填什么?

相对于第一则战例,第二则战例的前后因果关系并不明显。如果用第一则战例的教学方法,学生将因为缺少必要的思维背景而导致思维无所适从。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前后更加严密、深刻,有的放矢,第二则战例的教学采取多处省略的方式,保留了前一思维向更深思维发展的必要支架。三个“?”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思维的坡度逐渐变大,其设计关注到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价值,一般的学生前两个问题都能够通过前后文的分析、推理解决,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获得发展思维的机会。

如果说第一则战例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一个前后关联的问题群,引导学生思维向预期的教学目的行进,那么第二则战例的教学,教者则从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出发逆向进行问题的设计,搭建“深度”思维必要的支架。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问题导向下,因为有了第一则战例的规范化而朝着“深度”行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者用问题不断导引着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解决也在不断地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刻”。

三、培养“创新型思维”:设计全息情境问题,为思维的创新提供联结

创新的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学生可以借助语言的创造性和适合的表现形式,创造性地再现思维的分析、推理过程,从而培养创新的思维力。

人类总是能够根据即时的情境,借助原有的语言资源,通过分析、推理、总结等过程,创造性地建构新的表达方式,以便描述眼前的物、眼前的景,这就是思维的创造性特征。思考不是大脑的本能,大脑的思考力就如同人体的肌肉,一旦稍加使用就会感到疲倦,就会不自觉地想终止。对于儿童,思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创设基于真实情景的模拟情境,为思维即时提供匹配的外部情境,可以让思维的过程变得有趣、多变、复杂和新奇,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借助已有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背景,将枯燥的推测演绎为经过了检验的推理,将最初的联想变成得到证明的结论。其中,基于教学设计者提供的匹配情境,则是引发和推动创新型思维的原动力。

案例二:

出示战例2:

“猫给战争带来祸福的事情,在近代史上也曾出现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只猫致使法军一个旅的指挥所毁灭。当时,法军的这个旅指挥所是隐蔽的。德军的一个参谋长用望远镜观察地形,发现一只猫一连几个早上,一到八、九点钟,总要在一个阵地上晒太阳。他一连观察了4天,天天如此。德军指挥官们认真分析了这个情况:这是只家猫,但在猫的周围没有村庄,它的住处可能是(?)。由此推断(?)。连长、营长是没有心思,也不可能玩猫的。猫的下面可能是(?)。根据这些判断……”

师:快速浏览,用一句话来概括证明你已经看懂了。

生:德军胜法军。

师:有问题吗?

生:这一段中的三个“?”省略了什么内容?

师:阅读要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三个括号里该填什么?

(生小组讨论)

师:老师看电影时看到商量战争策略时,军官要召集参谋开会。往那边看,会议室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一个指挥官给三个参谋开会,各组准备30秒。

师:哪个组先来开会?

(小组表演开会讨论分析:猫的住处可能就在它晒太阳的附近,由此推断猫的旁边有敌军将领的驻地。连长和营长打仗都来不及,是没有心思养猫的。猫的下面可能是高级指挥官的住处。得出结论后,指挥官下令把所有的炮弹全部向猫晒太阳的地方轰去。)

上述案例中,教者创设了一个模拟“指挥官召集参谋开会,分析战况,商讨战略方针”的情境,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讨论。因为是模拟战情分析会,所以学生会模仿电影中开会时分析战情的环节,即针对文本所提供的文字材料进行问题诊断,诊断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如同医生给病人治病,一位专业的医生一定会防止自己先入为主,一定要让病人经过细致周到的检查,查明病情,就是弄清问题的性质后才会下结论,这就叫诊断。模拟情境的创设,模拟角色的入戏,让整个诊断与推理过程显得是那么地自然与合理。学生的推理能力完全在角色的扮演中实现了自我的提升。只有让创造成为情境中刺激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方式,儿童通过搜索记忆、注意、观察、选择、再构等方法为完成模拟情境提供必要的内容时,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迅速进步。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相辅相成。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需要启动学生的思维大门,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同时又不断地促进着学生全脑思维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波斯教者埃及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Hide-and-seek for Halloween万圣节捉迷藏
埃及艳后(外二首)
埃及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埃及火车追尾25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