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与思维在实践活动中共舞
——《比尾巴》说课

2018-02-22 15:14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本课尾巴儿歌

刘 颖

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强调:“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才能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语言与思维关系紧密,如何让语言的知识和思维共舞?下面,本人就《比尾巴》一课,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五个方面作个说明。

一、说教材

《比尾巴》是统编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首问答儿歌,简明易懂,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整首儿歌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本册教材共有14篇课文,其中只有5篇是保留下来的旧课文,《比尾巴》就是其中一篇。这首儿歌在教材中已有33年的历史。存在,自有其价值。问答儿歌不少,但是像《比尾巴》这样整首儿歌融知识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能够成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范本的却甚少。单从《比尾巴》这首儿歌的形式上解读,就会发现它在语言、句式、节奏方面与其他儿歌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不一样的地方恰好可以成为训练低年级儿童语言与思维的有力支点。

二、说学情

大部分孩子对小动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他们也善于观察小动物,喜欢了解小动物,在电视里、在课外书籍中、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动物的尾巴。对于动物的尾巴,孩子不仅不陌生,而且有的孩子还有更多的了解。本课介绍的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有的是孩子们熟悉的。当读着自己熟悉的内容,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不知不觉被拉近了,同时降低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度。这首儿歌出现在学完汉语拼音之后,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拼读的能力。课文中出现的汉字虽多,但是其中简单的汉字学生入学前就认识,在识字任务上不会有太大的难度。经过前面五个单元的学习,在班级“学习共同体”文化浸润下,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倾听的能力,懂得如何与班级同学交流,也懂得如何与自己同桌协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毕竟是低年级学生,入学一个学期不到,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如何在一节课中不断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让他们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这是留给低年级教师的挑战性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学情、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和教材课后要求,本人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制订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能背诵课文。

3.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感受问答儿歌语言的特色,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会写新笔画“竖提”和“长、比”两个汉字。

教学难点:能模仿课文编写问答儿歌。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彰显的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旨在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这正好与课程标准中所言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度契合。为保障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的学习权,给每个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促使他们形成语文素养,本课主要采用探究法、观察法和讨论法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既是本课教法,也是学法。

五、说教学设计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对教科书的处理,而在于实现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为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而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一个是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二是构建相互倾听关系;三是设立挑战性课题,展开高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人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回顾儿歌,重温生字。

预设时间:7分钟。

这个环节分四步完成:

1.提取“动物”。

运用“记忆”这一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参加比尾巴大赛的6种小动物”。这个基础性问题难不倒学生,但对于教师而言,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予他们学习的成就感,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快速进入挑战性学习。

2.观察讨论。

挑战性问题一:奇怪呀,为什么要把参赛的小动物分成两队呢?

这一问题能一下子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回归课文,进入研究状态。

3.分享发现。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课外知识丰富,而且观察力也非常敏锐。动物排列的规律,在学生彼此协同、相互启发中不断被揭示。(学生的发现:四条腿和两条腿、没有翅膀和有翅膀、从妈妈肚里生出来和从蛋里孵出来等)

4.语境识字。

师生合作,在语境中复习生字。比如教师说“四条腿的排一队”,学生回答“猴子、兔子、松鼠”。在一问一答中,学生不断与生字见面,不仅提高了对生字的熟悉度,还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第二个环节:趣味朗读,探究语言。

预设时间:30分钟。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实践活动。

1.读出儿歌“味”。

教师示范拍手读,学生模仿;学生一个读一个听;男生问女生答;女生问男生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朗读。

学生读的时候,教师重点倾听问句的读法和儿歌的节奏。在反复练习中,努力让每一个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朗读目标。

2.发现儿歌“味”。

趁着学生朗读的热情未退,抛出本节课第二个挑战性问题:“你们喜欢这首儿歌吗?能和同伴说说为什么喜欢吗?”一个简单的问题,只要贴近学生兴趣点,就能激起学生自由表达阅读感受的欲望。

在课堂中,学生多角度的发现,令人惊叹!

(学生的发现:很有意思,都有一个问号;前面都有相同的字“谁的尾巴”,读起来很有节奏;每行儿歌末字的音节都包含了相同或相近的韵母;读起来特别顺口;就像唱歌一样押韵、有长短句等)

学生在安静和安定的课堂中,静静地倾听彼此的分享,而分享就像水一般在学生之间自然流动。“润泽的课堂”就是这样慢慢产生的。

3.积累儿歌“味”。

倾听、串联、反刍,是共同体课堂重要的三件事。教师串联学生的发现后,再次引导学生回归课文“带着新发现”,通过“与同桌换书本”这个小游戏,在生生协同中落实了每一个学生的背诵情况。

4.运用儿歌“味”。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其他参赛的动物——浣熊、老鼠、猪、燕子、鳄鱼、老牛、袋鼠、小鹿等,要求从中选择3种小动物,认真观察,同桌合作,一问一答或一起问一起答,模仿课文编一编问答儿歌。这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是本课的第三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每一个学生在观察、模仿、倾听、创编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激发。

在共同体的课堂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问题越难,学优生和学困生之间距离越近;在处于平等状态下,学习能力低下或中等学生越是容易“逆袭”。

第三个环节:观察比较,协同书写。

预设时间:10分钟。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是课程标准给予每个语文教师的建议。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本人结合学生的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特征,结合本课需要书写的汉字特点,分四步完成。

1.观察比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首先,学生书空,跟着电脑一起书写“长、比”两个汉字,了解字形、笔画笔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引出新笔画“竖提”。结合学生的笔画特点发现,通过口诀串联学生的发现——“竖要直,提前顿,笔出尖”。

2.相互提醒。

在学生写好笔画后,引导学生借助“魔术圈”和“魔术棒”,送给自己同伴至少两个书写提醒,帮助同伴写好汉字。

3.协同书写。

在练习书写环节中,同桌两人,一个写,一个看,在协同中把汉字写正确、写美观。

4.书写评议。

在此环节,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分享互助经历。在温暖的言语交流中,不仅再次稳定了学生之间的协同关系,还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写能力。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预设时间:3分钟。

教材不过就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的阅读。学生也只有在广阔的阅读天地间,才能形成语文能力。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本人创设情境:“在大森林里,动物都为自己与众不同的尾巴感到自豪,可是,有一只小熊却不是这样的。想知道怎么回事吗?”这一问题与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强烈的冲突,好奇心趋使他们专注地等待故事的开始。

接着,本人结合图片,为孩子讲述由日本作家角野荣子创作的绘本《小熊的尾巴》。在故事的精彩处,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故事戛然而止,故意设下悬念——“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学生回家阅读整本书。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学习共同体”的理念,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立足语文实践活动,稳定了低年级学生“成对学习”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冲刺与挑战中,发展了语言与思维。

猜你喜欢
本课尾巴儿歌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谁的尾巴最奇妙
比尾巴
睡觉儿歌
瞧,它的尾巴会表达!
儿歌绝唱
七月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