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比乐中学普职融通教育实验的启示

2018-02-22 11:55彭茂辉谭绍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启示

彭茂辉 谭绍华

摘 要 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解放前创办的比乐中学,是当时普通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其开展的普职融通教育实验成效显著,影响巨大。该校秉承“升学准备与职业训练兼顾”的办学方针,既不同于当时“完全看作升学为教育目的”的普通中学,也不同于“专门以训练各种技术人才为目的”的职业中学。其宗旨是“升学不致有妨碍,就业取得特别便利”。比乐中学的普职融通教育实验对当今我国推行的普职融通教育改革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特别是在能力融通、德育融通、课程融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 建国前;比乐中学;普职融通;教育实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7-0074-04

一、比乐中学创校的根本意旨

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中华职教社”)自1917年创立以来,不仅致力于倡导、试验、研究和推广职业教育,还积极关注和推动普通教育改革。在中华职教社成立宣言书中,首次提出了“沟通教育与职业”的目标,要求发展和改良职业教育,以及“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由于当时我国教育落后,在普通教育就读的学生毕业后能继续升学的很少,直接毕业谋生的居多,而他们却缺乏一定的技术和技能。鉴于此,中华职教社主张:“一方面积极推广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一方面在高等小学分设职业科。”1922年,黄炎培等专家参与起草的“新学制”,规定小学高年级“增设职业准备之教育”,普通初中“兼建各种职业科”,普通高中则应发展为兼有普通科及农、工、商、师范、家事等职业科的综合性高中。然而受历史条件所限,“新学制”并未实行,普通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因缺乏必要的职业准备教育而难以就业谋生[1]。

为了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1946年8月,黄炎培、江恒源、杨卫玉、何清儒、孙起孟五人联名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创设比乐中学意旨书》(以下简称《意旨书》),对比乐中学为何办、如何办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说明。比乐中学校名取自爱国教育家马相伯先生1930年为中华职教社礼堂的题词——“比乐堂”。《意旨书》中指出,在初中阶段对学生施行职业指导,使学生“受过职业指导后便可升入分科的高中就读或直接就业”“所设职业,除开专门技术以外,有通常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于升学不致有妨碍,而于就业取得特别便利。”以达到“以升学准备与职业训练同时兼顾的目的”[2]。使比乐中学既不同于当时“完全看作以升学为教育目的”的普通中学,又不同于“专门以训练各种技术人才为目的”的职业学校。

对于创建比乐中学的主要目的,《意旨书》中具体谈了两点:第一,虽早在“新学制”中就已提出要在初中阶段进行职业指导训练,以便按照指导升入分科高中或就业,但当时按此执行的学校几乎没有。为不负当时中外专家创设“新学制”的好意,特地创建比乐中学,照着它的本意来开展教育试验,特别是以职业指导为重要使命之一的中华职教社,责无旁贷。第二,为打通普通教育兼顾升学和就业准备的通道,《意旨书》指出:“所谓职业准备,不仅是开设几门技术课程,还通常培养职业准备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如果这些能力具备了,任何职业环境都可以走进。”[3]

因此,解放前比樂中学倡导“初中三年内,在不变更规定普通课程的前提下,能让学生养成几种基本能力,既不妨碍升学,又对就业有利”。“如果这条通道得以打通,其他普通中学可以借作参考,许多不一定在经济上有升学能力的青年,借此也许可以取得一条出路。但地方情形不同,这点必须注意到。”[4]带着这样的办学愿景和目的,比乐中学诞生了。

二、比乐中学普职融通教育实验

黄炎培将比乐中学称之为“一所特殊性的中学校”[5]。正如孙起孟1986年在祝贺比乐中学建校40周年校庆的贺信中所说:“创建比乐中学的意图就是要打破所谓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界限,在比乐这所普通初中里对学生进行一些职业指导和培训,有助于帮助他们在升学和就业分流过程中思想、知能等方面做点准备。”1946年,比乐中学的普职融通教育实验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开始了,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开辟了一条教育改革的新路子。

(一)拓展文化基础课,注重学生通识能力培养

比乐中学在教学过程中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如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来的生活道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确立什么样的志愿、拥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等。学校在完成所规定的普通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外,还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着眼于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以能适应多种职业环境的需要。如语文教学方面,除了一般的要求外,还重视对学生进行书法、应用文训练,使学生出校后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好字,私函公犊及文言白话都能应用;数学课还训练基本珠算和简单测量;英语课更重视学生的应用,如会话和书信,更强调会话能力和书写能力,其他课程也十分重视将基础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6]。同时,当时政府出台的《中学法》第六条规定:“普通中学应根据地方需要分别设置职业科目。”[7]比乐中学据此增设了文书、会计、电器维修及事务管理等职业课程。

比乐中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普通中学,主要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它在不变更普通中学规定的课程前提下,培养学生就业时通常所必须具备的读、写、说、算等几种基本能力,让学生毕业后任何职业环境都可以尽快适应[8]。比乐中学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前卫性,虽然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和拓展了基础文化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丰富课外活动,加强学生活动能力训练

学校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开展各科课外活动,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发展自身才能,培养学生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学校将学生按照年级、学科设置了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参加,进行系统的训练。课外活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各种职业组,如商业组的簿记,手工劳动组的电工、木工。初二学生开始学习使用简易电器、各种木工工具、制作帆布凳等,化学组结合化学课制作酒酿、浆糊、肥皂、牙膏、胶布、雪花膏、墨水等。第二类是社会服务和课外兴趣组。学生们自愿为学校附近那些不能入学的孩子开办义务小学(识字班);生物课上学生自己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做帆布凳子开小商店出售。这些当时虽然不算职业科,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职业角色[9]。第三类是文艺兴趣组,这是学生最积极且参加人数最多的一类。如合唱队、钢琴、舞蹈、戏剧、美术及木刻等。当时有不少进步的艺术工作者担任指导,对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比乐中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在办学条件极其困难的前提下,将校董会募捐来的一点点资金拿来购买一架钢琴,并设法添置了成套的塑像、模型等设备供师生教学。学校通过组建各种文艺兴趣小组,培育了一批在文艺界比较知名的人士,毕业的学生有的成为较有水平和声望的音乐工作者、戏剧导演,有的成为美术工作者和舞蹈工作者,他们为国家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0]。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国与民主主义情怀

“比乐中学创建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民主革命的艰难岁月里,能够坚持下来成为一个小小的民主和教育堡垒实属不易,期间除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切实支持外,还和共产党地下组织及教师的进步与影响分不开。”[11]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引学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革命人生观,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在课外活动等方面也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情怀。“公民课”由孙起孟、杨善继亲自编写教材,并对所有学生讲授民主、自由、做国家主人的道理,向学生开展进步的思想教育,还抽出时间为学校制定计划提纲,与教师一起商讨办学的指导思想,强调依靠群众办学。历史课上教师通过讲授近代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种种恶行,中国民主革命必将走向胜利的道理;地理课上教师给学生讲渡江战役的形势和胜利意义,还将整个战役情况生动形象地画在黑板上,学生很受鼓舞[12]。

1948年,比乐中学在学生中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至上海胜利解放时已经发展了13名党员,与教师党支部共同配合,暗中合作,对广大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团结大家参加民主斗争。学生党支部秘密组织同学阅读《青年近卫军》《李有才板话》等进步小说,教唱《太阳出来了》《山那边呀好地方》等进步歌曲。同时学校创办了比乐新闻黑板报,经常将学校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加以报道,批评不良倾向,文字精炼泼辣、图文并茂,影响很深。还组织学生扭秧歌,自建“应变会”和纠察队,负责维持学校治安。1949年上海解放时,就有三四十名学生随解放军南下,为革命输送有生力量,首届毕业班四十五个学生基本上都踏上革命需要的岗位,极少数留校或在上海其他学校读高中[13]。学校在党的领导下成为团结和教育青年的进步集体,革命成了学生们最迫切的志愿,这是比乐中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成就。

(四)成立学生自治会,培养社会活动和管理能力

比乐中学建校后便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积极带领和组织学生参加学联运动、教协运动,定期举行大型讨论会、报告会和辩论会。有时还举行民主检讨会,师生共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全校形成了民主、团结、进步的氛围。自治会下设读书、读报、纪律、康乐、清洁、事务、服务、壁报、图书、文书等股,负责组织全体学生学习、娱乐和生活[14]。

学校在教学管理中也只设教导主任而未设训育主任,考试不设监考教师,全凭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在各种组织中学习合群、互助、自治的道理,在各种活动组织中培养群众活动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学校还定期举办各种周会,有音乐周会、朗诵周会、演讲周会、友谊周会等,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现才能,发表意见,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并不断成长[15]。

三、比乐中学普职融通教育实验的启示

解放前中華职教社创办的比乐中学,潜心开展普职融通教育实验,积极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路径,全面开启生命的发展潜能,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试图打破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鸿沟,成功走出了一条普职融通的改革新路,赢得了教育思想的解放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比乐中学的普职融通教育实验对当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

(一)能力融通是普职融通的起点

比乐中学既不是为升学而准备的普通中学,也不是训练各种技能人才的职业中学,而是全新的普职融通型学校,其着眼于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以能适应多种职业环境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不变更规定课程的前提下,增加能力训练课程,养成多种能力,既不妨碍升学,又对就业有利。学校调动和整合资源来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日常教学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力融通之所以成为普职融通的逻辑起点,主要是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要,教育的价值趋向是提高人的整体素养,注重学生创造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普职贯通发展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当下,我国普通中等教育存在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学生培养质量问题,是学生各种能力不足问题,如适应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等[17]。随着新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技术的复杂化、综合化趋势直接引起岗位对人才能力需求的综合化,仅单纯依靠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无法解决这个难题,需要通过具有一定普职融通功能的新型学校来培育新型人才。

(二)德育融通是普职融通的要义

比乐中学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与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公民素养。学校成立学生党支部,积极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学校自建宣传小组,不断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组织学生阅读各种进步书刊,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骨干人才,为革命和建设输送了力量。

新时代,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国民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德育融通是普职融通的基本要义。要将德育摆在国民教育的最高位置,坚持立德树人,实现教学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在普通中学阶段,重点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培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公民素养。德育融通最本质要求是创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普职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国家培养出品德优良的人。

(三)课程融通是普职融通的基点

比乐中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习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中融入职业基本技能,以适应多种职业环境的需要。学校加入会计、文书、家电维修及事务管理等职业类课程,十分注重将知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在课外的第二课堂的活动中融入职业训练,系统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这种课程融通方式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挖掘了学生的潜力。通过第二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包容、学会责任、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学会在冲突中解决问题,毕业的学生有些成为了音乐家、戏曲导演等,成效显著。

一般认为,普通中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偏向于学科体系和学术逻辑,具有较强的理论特性,而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偏向工作过程和活动逻辑,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这是普职教育难以真正融合的根源性矛盾。要实现普职课程融合,需打破各自课程体系的壁垒,摆脱固有的认知定势,以全新的课程思维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遵循课程理念融通、目标融通、内容融通、结构融通。将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系统整合,突出选修课的融通功能,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学分银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挖掘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探索和构建了系统的普职融通体系,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性文件和政策。2014年頒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教与普教互相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普职融通成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基本内容。比乐中学普职融通教育实验虽仅是一种摸索实验,融合程度比较浅显、融合方式比较单一,但其形成的普职融通理念和机制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对当今我国普职融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黄炎培等.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2-56.

[2][3][7]黄炎培等.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297-300.

[4][6][8][9][10][12][13][14]杨善继.社史资料选辑(第二辑)[M].北京:中华职业教育社内部资料,1981:95-100.

[5][11]谢庆法.黄炎培创办的比乐中学是一所特殊性的中学校[J].教育与职业,1987:6-8.

[15]田正平,李笑贤主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544-545.

[16]习近平.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17]郭荔,庄建军.“普职沟通”体系建设有效路径的实践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6):70-74.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